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09: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




鲁迅
鲁迅原在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借以改变国民颓败的精神。鲁迅共使用过一百多个笔名,其中“鲁迅”,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是使用最多,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也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当时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阐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本文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背景介绍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
文体知识
特点:社会批判性:针贬时弊
文艺性:形象化的说理
论说性: 议论文
语言: 幽默与讽刺
篇幅: 短小精悍
《且介亭杂文》缘起
1927年后,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理清作者思路——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
第二部分(第8-9段)——
第三部分(10段)——
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提出“拿来主义”
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
总结全文,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什么是“闭关主义”?实质是?结果是?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实质:排外
结果:落后挨打 由“闭关主义”变成“送去主义”。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如何批判)
古董展览
梅博士出国
绘画展览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举例论证
二一九
“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
“挂”——何其卖力,何其寒酸可笑;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用送人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的对象是媚外的反动当局。
这一段极具讽刺意味,请找出字句进行分析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自诩地大物博
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送去,不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尼采:
中国:
类比论证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
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犹如“嗟来之食”,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有企图,恶意地给予,有轻蔑、侮辱意味。
“抛来”
“抛给”
抛来是随意的,是一个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送来”
“拿来”
是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是“抛给”的同义语。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文中总共讲了几种主义?这些“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尝试用表格形式归纳。
主义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不去也不来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惧外、排外
崇洋媚外
侵略、掠夺
被打破了大门
贻害子孙
被吓怕了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铺垫
烘托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如何理解中心论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
运用脑髓: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固步自封的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废物
对待传统文化,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 人们行为 代表态度 喻指人群 作者称其
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害怕逃避 逃避主义者 孱头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者 昏蛋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投降主义者 废物
“拿来主义”者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鱼翅
鸦片
姨太太
烟枪
烟灯
吃掉(吸取精华)
送药房(批判地吸收)
送,毁掉(存放一点以作反面教材,其余毁掉)
驱散(彻底抛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文化糟粕
喻封建文化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孱头
昏蛋
废物
使用
存放
毁灭
(消极逃避)
(完全否定)
(全盘接受)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反对三种态度
提出三种方式
(破)
(立)
内涵
因为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
听凭“送来“,大受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
因果论证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他占有,挑选,(创新)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闭关锁国,备受欺凌(行不通)
最后一段的五句话分别回答了哪些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呢?(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是否重要而迫切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是什么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办
孱头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昏蛋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废物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一、构思缜密。从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先破后立,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环环相扣,丝丝入理,布局富有节奏感。
二、论证有力。本文在论证拿来主义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三、语言犀利、幽默。妙用反语。
写作特色
四、善于仿词创造。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如“拿来主义”,“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也很妙,不说“排外”,不说“卖国”,而说“闭关”“送去”,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文章主旨
讨论
我们该如何对待本国与外国、传统与现代文化?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