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40张PPT)+教案(表格式 )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40张PPT)+教案(表格式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09:58:13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中语文 / 统编版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本课目录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
介绍作者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第四部分
整体感知
第五部分
深入探究
第六部分
巩固提升
有一种尊贵,叫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大体可以分为六大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介绍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介绍作者


成辛苦


介绍作者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写作背景
30年代老北京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写作背景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老北京古城墙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题目解说
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整体感知
2.层次结构
明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归纳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阐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并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整体感知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朱红和彩绘
深入探究
天安门内部
深入探究
2.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深入探究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是“隔断内外”和“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深入探究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当明了。
深入探究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不论是建筑框架、整体结构,还是台基、屋顶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式,法式就像语言中的文法一样。
深入探究
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到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以说明“文法”在每种建筑体系中都有;然后列举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法式:建筑是木架结构,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结束瓦顶,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等等。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无论哪个地方的中国建筑体系的建筑物,都遵循这样的法式。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4.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明确:“拘束性”指建筑物遵循一定的“文法”,即惯例法式,“灵活性”指在惯例法式的约束下能出现不同的样式,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依旧沿用前文的“文法”的比喻。
深入探究
以文章来比喻建筑:用“文章的文法”比喻建筑的法式,用“在文法的拘束下的许多体裁”比喻“在建筑法式约束下的不同建筑样式”,用“大文章”和“小品”分别比喻宫殿、庙宇等和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建筑。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约束性”和“灵活性”。
深入探究
5.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可译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把具有相同功用、主要性能的各民族建筑比作表达意义相同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比作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可译性”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实质像不同的语言一样,有着同一性质。作者指出同性质的建筑,各民族的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深入探究
但是无论是什么体系的建筑,其主要目的是供人类使用,都可以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解读出建筑的个性特征。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了解了建筑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可译性”来借鉴、吸收其他建筑体系的建筑特为自己所用。
垂花柱
深入探究
6.《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明确:采用了科学的说明顺序:事例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深入探究
第3~13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三个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作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深入探究
7.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语言和描述对象形象生动,而喻体选用一组文学样式分别形容建筑的构件和特征,使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古典韵味十足,文化气息浓厚,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为说明性文字增添了色彩。
深入探究
1.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巩固提升
梁思成在独乐寺
2.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形象可感。
(2)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语言简明而严密。
巩固提升
3.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1)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也不长。
巩固提升
(2)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
(3)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已于2009年7月被部分拆毁,曾经宽阔雅致的院落,如今被一座3层的小楼占据。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心痛。建设方的说法是因为梁、林故居不在物保护单位的名册中,他们只是在“依法”拆迁……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作业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
示例:在追求现代居住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古城的历史有一些更多的呵护。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守护古城化血脉殚精竭虑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我们应善待这种负载浓浓化气息的建筑。
1928年4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欧洲度蜜月
课后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课题名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3.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囯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尊贵,叫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大体可以分为六大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介绍作者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 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2.层次结构 明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归纳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阐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并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五、深入探究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是“隔断内外”和“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当明了。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不论是建筑框架、整体结构,还是台基、屋顶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式,法式就像语言中的文法一样。 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到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以说明“文法”在每种建筑体系中都有;然后列举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法式:建筑是木架结构,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结束瓦顶,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等等。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无论哪个地方的中国建筑体系的建筑物,都遵循这样的法式。 4.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明确:“拘束性”指建筑物遵循一定的“文法”,即惯例法式,“灵活性”指在惯例法式的约束下能出现不同的样式,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依旧沿用前文的“文法”的比喻,以文章来比喻建筑:用“文章的文法”比喻建筑的法式,用“在文法的拘束下的许多体裁”比喻“在建筑法式约束下的不同建筑样式”,用“大文章”和“小品”分别比喻宫殿、庙宇等和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建筑。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约束性”和“灵活性”。 5.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可译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把具有相同功用、主要性能的各民族建筑比作表达意义相同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比作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可译性”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实质像不同的语言一样,有着同一性质。作者指出同性质的建筑,各民族的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但是无论是什么体系的建筑,其主要目的是供人类使用,都可以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解读出建筑的个性特征。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了解了建筑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可译性”来借鉴、吸收其他建筑体系的建筑特为自己所用。 6.《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明确:采用了科学的说明顺序:事例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第3~13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三个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作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7.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语言和描述对象形象生动,而喻体选用一组文学样式分别形容建筑的构件和特征,使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古典韵味十足,文化气息浓厚,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为说明性文字增添了色彩。 六、巩固提升 1.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2.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形象可感。 (2)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语言简明而严密。 3.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1)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也不长。 (2)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 (3)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布置作业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已于2009年7月被部分拆毁,曾经宽阔雅致的院落,如今被一座3层的小楼占据。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心痛。建设方的说法是因为梁、林故居不在物保护单位的名册中,他们只是在“依法”拆迁……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在追求现代居住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古城的历史有一些更多的呵护。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守护古城化血脉殚精竭虑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我们应善待这种负载浓浓化气息的建筑。
板书设计 一:地域分布 历史跨度 影响 二:九大特征 风格手法 发扬光大 三:现代社会 民族建筑传统
教学反思 概括特征很轻松,但对于说明手法概括不全。专有建筑名词不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