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抒情优美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历程(七、八年级已学过《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黄河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回延安》等诗歌,九年级上册学习了现代诗歌的“活动·探究”单元、名著《艾青诗选》),小结已掌握的现代诗歌阅读方法。
提出本单元主要学习目标: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二、朗读诗歌,了解背景,整体把握
1.大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预设:讲述了祖国艰难的历史,赞美祖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现在,表达为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未来而努力的决心。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获得阅读的原初感受。
2.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本诗感情基调及语言节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
明确:感情基调从沉重悲怆到高亢激昂;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
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教师指导:注意体现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合理安排重音和停连。
4.简介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她善于运用象征、暗示、通感、联想、比喻等艺术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精神世界,于温柔宁静中传递出感情的潜流,在含蓄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思辨的力量。其抒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年轻诗人登入诗坛,他们写诗时善于选取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食指等。
诗歌写作背景:1980年前后,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苦难中走过,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是中国颇具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一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的创业时代。但十年浩劫给个人造成的心灵创痛还存在,很多有志青年既是“迷惘的我”,也是“希望的我”。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刊发了一封署名“潘晓”的长信,写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困惑”“迷惘”,并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封长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长达半年的大讨论,《中国青年》编辑部收到了六万多封有同样人生困惑的青年来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迷惘的我”就带有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朦胧诗的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基本内涵。
三、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1.默读诗歌第一节,找出意象,结合意象的修饰语,理解其意蕴。
明确:(1)“水车”象征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老”“破旧”表现历史悠久,“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表现祖国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
(2)“矿灯”代表工业生产方式,“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熏黑的矿灯”写出了祖国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这表明虽然祖国工业发展沉重、缓慢,但还是在摸索中坚持前行。
(3)“稻穗”代表农业,“干瘪”指稻穗干枯收缩,不丰满。“干瘪的稻穗”象征了祖国农业的落后和衰败。
(4)“路基”代表交通设施,“失修”,指道路没有维护保养,“失修的路基”象征了祖国交通设施的落后和破败。
(5)“驳船”没有动力装置,需靠拉拖才得以前进,才不致掉队;“淤滩”是指泥沙淤积的滩地,“驳船”要在“淤滩上”前进非常费劲,暗指祖国的落后。
设计意图
通过意象分析,领会诗人丰富、复杂的感情,感受诗歌用形象说话这一表现手法。
2.第一节中的意象群有什么共同特征?
明确:“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都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意象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等,色调黯淡,语意沉重,透露出艰苦与落后,象征着祖国苦难的历史。
3.默读诗歌第二节,理解“飞天”的形象意义,理解“花朵”的意蕴。
明确:“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美好、吉祥、希望,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花朵”指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但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
4.细读诗句,赏析精妙用词。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为什么用“纺”不用“唱”?
明确:“纺”让人想到“纺车”纺线,喑哑而机械,“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纺”个不停,更显得无力而疲惫。用“唱”,显得老水车还有些生气。
(2)像这样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还有吗?请找出来,谈谈你体会到的精妙之处。
预设: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明确:“蜗行”指像蜗牛似的爬行,虽然前程黑暗,步履艰难,但依然摸索前行。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
明确:“勒进”一词表现出祖国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形象。
5.分析这两小节中作者的情感脉络。
第一节:从纵的方向写祖国的历史。回望几千年封建统治之下祖国落后、保守、愚昧的状态,祖国在极度痛苦中“摸索”前行,表达了诗人揪心的痛苦与焦虑。
第二节:选择一个横切面写祖国的历史。从精神层面表现祖国人民在贫困与悲哀中苦苦“摸索”,但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诗人的情绪转为深深的悲怆。
四、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第三、四节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1)“神话的蛛网”:“蛛网”象征“束缚”,“神话”指历史的浩劫——个人崇拜、盲目冒进的时代,“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希望。
(2)“雪被下古莲的胚芽”:“胚芽”指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被唤醒,“莲”圣洁而美好,“古莲”历经磨难,吐出新绿,这便是千古以来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在春意萌动、万物复苏时,这伟大的理想冲破了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露出生命的萌芽。
(3)“挂着眼泪的笑涡”:“笑涡”指内心正从痛苦中走出,满含期望的欣慰,“挂着眼泪的笑涡”是指噩梦刚过,伟大的祖国否极泰来,虽然以前伤心的泪水还挂在脸上,然而赤诚的儿女怎能不喜极而笑?
(4)“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起跑线”象征蓄势待发的精神力量,“新刷出”“雪白”强调崭新,一切重新开始,“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象征祖国为了前方的理想将开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要奋力拼搏了。
(5)“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黎明”的来临,意味着漫漫长夜已到尽头,曙光已在涌动,象征祖国已经迎来新生。“绯红”,即鲜红,日出的光芒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表现了新生祖国的美好发展态势。“正在喷薄”,指祖国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象征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与第一节的意象群对比,这一节的意象有什么特点?与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这一节写祖国的新生。意象由黯淡转为明亮,语意由沉重转为明快。心中的痛苦转为希望,表达了诗人因祖国苦尽甘来、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充满生机和希望而产生的激动欢欣之情。
3.你如何理解第四节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看似矛盾的诗句?
明确: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挚情。诗人虽然是祖国人口的“十亿分之一”,但她对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满了挚爱。
4.下面是根据诗歌第四节修改的诗行,修改后的诗有哪些改变?其表达效果受到哪些影响?
我是你亿万儿女中的一个,
你的全部都在我的心中。
你喂养了我,
就让我把一切都献给你,
为你换来富饶、荣光和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修改后的诗缺少了“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伤痕累累的乳房”“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血肉之躯”。诗歌因意象丰富而感情深厚,并具有多义性和启示性。修改后的诗缺少意象,流于平庸,堕入抽象化的空泛,诗歌情感也由原来的饱满变得苍白空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言语形式,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板书:无象无以寓情,无情无以为诗。
五、总结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小结。
明确: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之美;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意象,结合语境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六、作业
诵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1 / 6《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抒情优美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一、导入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提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品味诗歌的言语形式,品味诗人为抒发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而使用的艺术手法,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的意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言语形式”,内涵比较宽泛,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依据言语形式从不同层面赏析诗歌的意识。
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全诗构思。
①思考: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预设:这个“我”不仅仅是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重任。“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这一大形象中。“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既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
②小组探究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全诗构思巧妙,以“我”向“你”(祖国)倾诉的独特形式展开,更利于表达“我”的痛苦、悲怆、欣喜以及自己献身祖国的热情等丰富复杂的感情;更能体现“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能营造浓烈氛围。这种写作形式,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爱国情感的深沉真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有助于深度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诗行建构。
指导:诗行建构包括诗歌韵脚的采用、诗节的安排、诗行设置等。诗节的安排有两种:不分节,分节。诗歌的分行并不是诗人随意地将文字进行简单分行排列,而是用特别设置的分行形式来表现独特的匠心与诗情,表达丰富的意蕴。
①分析本诗四个诗节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予以明确:第一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第三节写祖国的现在,第四节写“我”的宣言。过去,祖国贫穷、落后,“我”忧伤,但是依然满怀希望。祖国新生,“我”喜悦,“我”表白将全力以赴回报祖国。不论祖国怎样,“我”都爱她。第一和第三节偏于写实,第二和第四节分别是在第一和第三节的基础上抒情。如此用心安排四节诗,既有助于诗人表达深沉的爱国热情,也规避了标语口号式的空洞抒情。
②品析本诗诗行设置的意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预设1: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明明是一句话,却分成两行。分列两行,视觉产生分层,强调美好愿望与现实的落差,突出悲哀,突出保留痛苦的希望之可贵,突出诗人爱国热情的深沉真挚。
预设2: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两句诗分成六行表达。第一句诗分三行,第一行强调祖国极度孱弱,第二行强调“喂养”,即养育,整句诗强调了贫穷祖国倾力养育了“我”;第二句诗也分三行,第一行突出“血肉之躯”,强调“我”全力以赴奉献、回报祖国,第二行强调“取得”,整句诗强调“我”能全力以赴回报祖国而无比欣慰。两句诗分列六行,强调了“我”和祖国之间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意象密度。
①统计每节诗的意象数,品整首诗意象的疏密安排。
明确:
意象数
第一节 5个(“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第二节 2个(“飞天”“花朵”)
第三节 8个(“神话”“蛛网”“雪被”“莲”“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第四节 2个(“乳房”“血肉之躯”)
预设:一、三两节意象密集,二、四两节意象稀疏,这种疏密安排,既调控了诗人情感的宣泄,又使诗歌呈现一种波动节奏。第一节意象密度高,这些意象内涵涉及农业、工业、交通业的衰败与落后,凸显了诗人对祖国关注的全面,表达了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第三节意象密度更高,用八个壮阔、新颖的意象描绘祖国新生,一个欣喜、激越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厚真挚。
②回顾积累的古诗词,分享意象疏密安排巧妙的诗句。
预设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两句诗分别写了三个物象,意象密度很大,描绘了广阔的空间景象。
预设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意象密度很大,引发读者强烈的美感与不尽的遐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情境:残月高挂,天色微微发亮,周围一片阒寂;突然,茅店里传来一声鸡叫,整个世界随即躁动起来;秋冬之晨,寒风猎猎,板桥上铺了一层清霜,上面印着先行客人的足迹。
(2)品语言密度。
跳读诗歌,发现讲求语言密度的诗句,分析其意蕴。
资料:“语言密度”,指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包含尽可能稠密的信息,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预设1:“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迷惘”“深思”“沸腾”中既有时间概念,照应着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也有情绪概念,表明了自己由痛苦到激越欣喜的心迹。“迷惘”“深思”“沸腾”也写出了人生体验的精华,在迷惘的时候,不要惊慌,要深思,深思自己能为别人为社会奉献什么,之后付诸实践,这是拥有正能量人生美好状态的正确路径。
预设2:“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富饶”“荣光”“自由”涵盖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政治清明,中间蕴含作者愿景,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建设的祖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着政治文明、社会法治、人民平等、自由的国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以便学生多一个角度品读诗歌。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句式选择。
①活动一:将第四节诗中的句式“我是你的……”,改成“我爱你的……”,读改后诗节,分享感受。
预设:原句式表示“我”是祖国的,“我”和祖国熔铸在一起,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而改后的句式表示“我”和“祖国”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我”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合为一体的感情无法表达出来。
②仿照第一节,创造一组意象,运用“我是你……”的句式,写一节诗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品词语运用。
①跳读诗歌,发现并分享诗中富有意味的词语。教师引导归类。
预设1:富于动态美感的词语,如“纺”“蜗行”“勒”“喷薄”。这些词语的内涵,第一课时已讲授。它们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预设2:具有色彩美感的词语,如“熏黑”“雪白”“绯红”,分别对矿灯、起跑线、黎明的色彩进行了如实描摹,也有间接暗示的意味。“熏黑”暗示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雪白”寓意着光明与生命、公正与纯净,暗示祖国已完全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一切将重新开始,奔向光明;“绯红”暗示祖国前景壮丽,蒸蒸日上。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可以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抒发与词语的选用、词语的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诗人用“我亲爱的祖国”,而没有用“我们亲爱的祖国”“我敬爱的祖国”,思考探究诗人选用的“我”“亲爱的”这两个词语的意味。
预设:选用“我”,强化了主人公意识,正因为祖国是“我”的,所以“我”必须为她奋斗,为她奉献,甚至为她牺牲,更何况祖国全力以赴爱“我”,强调“我是国”“国是我”,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诗人用“亲爱的”表达“我”和祖国之间的平等感和亲切感,抒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品修辞格。
活动:学生自主发现诗歌运用的诸多修辞手法,并分享其表达效果,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三、小结归纳,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学生总结,教师予以明确。
明确:读现代诗歌要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之美;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意象,结合语境体悟诗人思想感情;赏析语言(言语形式),深度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舒婷的《馈赠》,完成以下任务。
1.分小组探究《馈赠》中的主人公形象“我”是否仅指诗人自己。
预设:诗中的主体形象“我”既是指具体的一个人,也可理解为“一代人”的整体形象。“土地”可以理解为国家、民族或人民,“我”的一切是他们给予的,而“我”又将发挥所长,贡献出所有的力量建设祖国、造福他人。
2.从言语形式角度选取一个点,写一小段本诗的赏析文字。
3.舒婷的诗一般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请分析《馈赠》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