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训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曾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且孔子在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孔子认为“知天命”是成为君子的关键。
人在天之下,便有了天规定人的命,规定人的生死,这就是天命的必然性。它是一种人无法预料与控制的,甚至对于人生在世具有决定性的终结的力量。
但是天命对于人来说不仅有它的必然性,而且还有可能性。对于人来说天命也是所显示出来的“有目的的力量”(冯友兰),这种力量显示出人在天命之内所有的可能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说:“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这里的“应该做的事”,便是人知道了天命的可能性,而人认识到自己可以去做这种可能性,使其可以“立”于命。也是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成人之道。这种“立”于命的力量,不是命的附属品,而是与天共同生成的人的天命的实现。在此要避免天命与命定之事的区分,命定之事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常常在民间流传,其结果有无法改变性与消极的思考。而“天命”则不同于此,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力量,发现了人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那么人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命”,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天命”中实现自己,获得快乐呢?
知就是知道,知道“天命”的人,首先是一个“知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是说智慧的人不疑惑,因为他懂得了人之为人的道理。仁爱的人不忧虑,因为他做到了“忠恕”,有着“尽己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质。勇敢的人不畏惧,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天命”,行必行之事,做符合“天命”的事情。而“知者”必定是一个有着“至德”的人,他除了拥有智慧,还必须同时兼具仁爱和勇敢,这样的人被孔子称为“君子”。
君子知天命亦需明道。孔子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知道天命的君子对待天命是敬畏的。对待大人,是保持谨慎的。对待圣人之言则保持警醒与反思。除此,君子知天命还需在社会中保持自身。君子在知天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求仁,求真,从而能在自己的天命中,在知、言、行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力量。而小人却是相反的方向。因而“知天命”需要知道世间重要之事,时时保持反省。
另外,“天命”须是可知的。天命就是人在世间的命运,它不是鬼神所规定,也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帝所要求,它只存在于人的世界中。人可以“立”于世界之中的“知天命”就是人在时空中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孔子说自己成为这样一个“知天命”的人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了自己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以达到知天命的境界。
冯友兰先生的“有目的的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对于人自身无法抛弃的力量,唯有此,人才可以立于命,从而完成人作为人自身的使命。
(摘选自熊攀、向卫《孔子“知天命”思想论析》)
材料二
李泽厚在对“知天命”的体认上超越古人,是最值得赞赏的。他说:“最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李泽厚的贡献在于使人们回过头来看自己,进行自我认识。事实上,这种认识眼光的回转,正是学习者进取的标志。李泽厚的深刻性还在于对自知者的“知”的态度的确认,即“有限性”和“可能性”,“知天命”也就是作为一个五十岁的“我”对自己科学而又客观的定位。通常讲“命”,就是讲非人力所能主宰,多采取听顺的态度,多打上悲观的底色。但思想者的深刻性就在于对人自身的把握。王船山说:“凡举琐屑固然之事而皆言命,且以未死之生,未富贵之贫贱统付之命,必尽废人为而以人之可致者为莫之致,不亦舛乎?故士之贫贱,天无所夺,人之不死,国之不亡,天无所予,乃当致人力之地,不可归之于天。”(《读四书大全说》)王船山的这个观点真正接通了孔子“知天命”的内涵。
(摘选自陈军《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天命”是一个人不断学习、成长,不断求仁、求真的过程,从“知天命”到“立于命”,完成人作为人自身的使命。
B.在天命面前,人无法预料与控制自己生死,这体现了天命的必然性,具有宿命意识,有消极倾向。
C.冯友兰所说的“有目的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要求我们尽全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从而完成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
D.“知天命”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但“天命”并非人人可知,只有集智慧、仁爱、勇敢于一身的君子,才可以知道天命。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天命具有必然性,不同的是,李泽厚认为人在天命面前具有有限性;而在天命的可能性上两者是一致的。
B.对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的敬畏,使君子在知天命的过程中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保持自身。
C.李泽厚认为“知天命”是对自己一生的理解和认同,并且他认为这种自我认知是学习者进取的标志。
D.对于“知天命”的理解,王船山与李泽厚都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且反对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
3.(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李泽厚天命论的一项是( )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天下事舍我其谁
C.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D.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4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写作思路。
5.(4分)根据两则材料,说一说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如何能做到不“前景茫茫”,不再有“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小学校长
金克木
本县第一小学请我的哥哥去当教员,教英文、算术、音乐、体育,于是他不在家中教我念古书,带了我去上小学。
学校门口除了校名牌子以外还有个横匾,上写三个大字,从右到左,“八蜡庙”,据说是一位书法家写的。进门又是一道匾,上写两个大字,右“勤”左“俭”。这是校训,大概是校长写的。入学,猫进校长室。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听到哥哥略略介绍我几句,随即是校长说话:“论国文程度可以上四年级,算术只能上一年级。好吧,上二年级。晚上补习一年级算术,一两个星期跟上班。”当晚哥哥便教我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及等号。
开学第一天校长对全体教员和学生讲话,讲“校训”。他说:“勤就是不懒惰。应该做的事情马上就做。俭就是不浪费,不毁坏有用的东西。要从小养成习惯,长大再学就来不及了。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所以受外国人欺负,被外国人看不起。一定要从小学生改起,革除坏习惯。教员也要这样。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我清楚看见他的威严的眼睛向全体人员一扫。
不久,县教育局将第一小学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又召集全体人员讲话。这可不是庆祝会,县教育局来人宣布后,校长一个人讲话,说:“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起,挑上了一副重担子。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天离不开。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不改就配不上‘模范’二字。”
那时,“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各年级都有,都是校长教,一星期上一次。没有课本,各年级讲的也不一样。他有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
“我们都学唱《国耻纪念歌》。什么是国耻?就是日本逼我们承认‘二十一条’,要我们亡国。为什么日本敢逼迫我们,侮辱我们?因为日本比中国强。日本地比中国小,人比中国少,为什么能比中国强?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我在日本看见到处都是小学。小孩子个个上学,不上学就罚家长。小学生的一切费用都是政府管的。谁伤损了小学老师和学生就是犯法,要抓进监狱关起来。那时中国还没有小学。日本办小学不到20年,小学生长大了,成了好公民。政府用他们打中国。中国就打不过了,这时才办小学,已经迟了,还不快办,多办,好好办,照这样拖下去,10年、20年以后还是没有好公民,还得挨日本的打,还会亡国。我从日本回来,什么事都不干,就把这所八蜡庙改办成小学,自己当校长。我要办一辈子小学。你们从一年级就要不忘国耻,立志当好学生,将来当好公民,要中国人在世界上不受人欺负耻笑,不被人心里瞧不起。中国要比上日本就一定要把小学办得比上日本小学。一国有没有希望就是看小学好不好,要看小学生会变成好公民还是坏公民。不论什么国,小学生都是一国的将来;小学生是一国的性命,命根子。我们大人不能让你们长大了当亡国奴。”这是70年前的话了。说话的人早已化为尘土了。
文本二: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在修辞学的范围内,有许多地方都是写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美妙多端,然而其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太多枝节,太烦冗,太生硬,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烦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堪卒读,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旁征博引多少,亦不在于你有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要避免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
(摘编自梁实秋《论散文》)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学第一天校长对教员和学生的讲话,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认知,塑造了他忧国忧民、率先垂范的形象。
B.自己办的学校被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不但没有丝毫的得意忘形,反而增强了忧患意识,认为师生们身上从此多了一副重担子。
C.文本一主要通过四处语言描写来塑造校长的形象,文中没有议论、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就隐藏在看似平淡的描写当中。
D.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小学校长”组织材料,主要讲了小学校长努力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他当初为什么要办小学。
7.(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蜡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八个农业神祇的场所,将八蜡庙改办成小学,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反迷信的社会背景。
B.从校长关于《国耻纪念歌》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激发了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以图强国的责任感。
C.文本一中的校长与《藤野先生》中的“我”一样,都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都将自己的人生事业与振兴国家联系在一起。
D.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这与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都非常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8.(6分)文本二说散文“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如何理解这里的“简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6分)如果以文本二的观点评价,你认为文本一是不是一篇好的散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遂渡汾阴河,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拒禹于衙,禹复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长安。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为高密侯。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列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B.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C.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D.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年号名,指公元23年至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的更始政权。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后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C.癸亥,天干地支之一,其排序为干支组合的第60个,它的前一位是壬戌,后一位是甲子。
D.东向,室内座次方位,以坐东向西为尊,《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中的“东向”与此处同义。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心怀天下,为百姓计。他向光武帝进言时,认为更始政权的将领贪图个人享乐,并没有安定天下百姓的意图,他建议光武帝招揽英雄,成就帝业,解救万民。
B.邓禹英勇神武,带兵有道。他打败并斩杀了更始大将军樊参;带兵攻打王匡、成丹等人的军队,步步紧逼使王匡整日不敢出兵,后一举攻克敌军。
C.邓禹深得民心,众望所归。邓禹与更始将领交战时,赤眉军趁机入城侵扰残杀百姓,百姓纷纷投奔到邓禹的车下,邓禹于是名震关西,深受皇帝褒奖。
D.邓禹正直清廉,不慕名利。天下平定之后,邓禹常常想要远离名利场;他对子孙教养得法,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
(2)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
14.(3分)本文作者评价邓禹与光武帝之间的关系“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结合文本分析邓禹为何能够深得光武帝信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
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16.(6分)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古以来秦蜀之间交通隔绝、少有往来。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①_________。曾几何时,只要刮一场大风,②__________,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经年累月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8.(3分)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排比B.比拟、比喻、借代C.对偶、借代、夸张D.对偶、借代、拟人
19.(4分)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控制了沙漠蔓延,建成了奇迹般的防护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4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现在工作的这个小镇——海陵岛,是一座美丽的海岛。我很喜欢这个小镇,但是,①_________。春天是小镇最郁闷、最压抑的季节。潮湿的天气,夜里睡不好,早晨起床周身无力,昏昏欲睡,人的心情也随着灰灰的天空一样沉重。小镇的春天是安静的,四季也不分明。这里的绿色,从冬天开始,到第二年冬天,一如既往的绿。但②_________,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感,更多的是一种死水般的枯燥。
小镇沉闷的春天,时常让我飘然回到梦境般的故乡田野。我站在蜿蜒起伏的河堤上,等候春雨,等候新芽,等候大雁……我怀着好奇的童心,光着脚蹦蹦跳跳地穿行于湿湿凉凉的河堤之上,③_________,刀一样的从脚底捅上来,松软的泥浆从我的脚指间蹦出来,让我感受春天大地的柔情与亲切,感觉人几乎可以忽略的渺小和源源不尽如长江的活力。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在旷野上奔跑起来,拼命地奔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但是,我工作的这个小镇,春天却没有这种让我激动的景象。
21.(3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自由地飞翔着。
B.演出就要结束了,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齐声朗诵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虫,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D.“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
22.(6分)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作者:林帝浣)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结合你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泄露真实的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①引出“知天命”的概念。②分别阐释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③从三个方面分析人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命”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天命”中实现自己,获得快乐。
5.答案:①知道和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②要确立明确的志向。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智慧,获得前进的力量。④要怀有敬畏之心。⑤要保持自身和自我反省。⑥尽职尽责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6.答案:B
解析:“增强了忧患意识”错,由文本一中的“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可知,应该是增强了榜样意识、自觉意识。
7.答案:C
解析:校长“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错,校长只是说“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认为日本比中国强是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并没有认为中国人麻木愚昧。
8.答案:“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避免生僻,文字自然。
9.答案:一篇好的散文。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如写“我”走进校长室时用了一个动词“猫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文本一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语言表述简洁干脆,没有过多的描绘;构思上,重点写校长的三次讲话,行文没有横生枝节。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如运用“人家”“馍馍稀饭”等口语,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亲切自然,又不失谆谆教导之意。
10.答案:C
解析:“更始诸将”为本句的主语。“忠良明智”“深虑远图”为两个四字短语。句意为:更始各将领都是些平庸的人从民间崛起,志在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自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1)正好日暮,战事已罢,军师韩歆及诸将看到兵势已受到摧残,都劝邓禹乘夜离去。
(2)听说邓禹能乘胜追击,独自攻克敌人而且军队纪律严明,(百姓)都远望着互相牵挽背负着来迎接邓禹的军队。
解析:【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就能朗诵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数年后回家。等到汉兵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后来听说光武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光武到邺县。光武见到邓禹很喜欢。邓禹进言说:“更始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动辄以数万人,在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起事)。更始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向在于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光武帝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建武元年(25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守关不开,邓禹连攻十天,破关。更始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人,渡过大阳准备进攻邓禹,邓禹派遣诸将迎击于解县南面,大破樊参军,斩樊参首。于是王匡、成丹等合军十多万,再共同击邓禹,邓禹军不利,樊崇战死。正好日暮,战事已罢,军师韩歆及诸将看到兵势已受到摧残,都劝邓禹乘夜离去,邓禹不听。第二天癸亥,王匡等认为,癸亥属于六甲凶日,整天没有出兵,邓禹因此得以停整兵器,重新调整部队。第二天早晨,匡全军出攻邓禹,邓禹下令军中不得妄动;王匡军到了营下,邓禹传令诸将鼓噪并进,大破王匡军。当月,光武在鄗京即位,派遣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邓禹这时只有二十四岁。于是邓禹渡过汾阴河,进入夏阳县。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在衙县抗拒邓禹,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而赤眉军就进入长安。这时三辅的军队接连覆败,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所归。听说邓禹能乘胜追击,独自攻克敌人而且部队纪律严明,(百姓)都远望着互相牵挽着、背负着来迎接邓禹的军队,归顺的每日上千人,人众号称上百万人。邓禹每到之处,常停车住节,慰劳问好,父老童稚,白发垂髫,挤满在他车下,莫不感激欢乐,于是邓禹名震关西。帝赞扬他,几次写信赞美他。建武十三年(37年),天下平定,封邓禹为高密侯。邓禹内尚文明,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天下已经平定,他常常想疏远名势。他整饬家规,教养子孙,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因此帝更加尊重他。显宗即位,因邓禹是先帝元勋,拜为太傅,朝见时令他面向东站立尊如宾客,甚被尊宠。居岁余,卧病。永平元年(58年),邓禹年五十七岁逝世。谥曰元侯。
14.答案:①邓禹从始至终忠诚地追随光武帝,打败更始军、赤眉军,立下汗马功劳。②邓禹受百姓追随,深得百姓信赖,为光武帝稳固帝业。③邓禹为官深明大义,为天下苍生着想,不追求名利。
15.答案:D
解析:“没有直接写梅花”错。
16.答案:①“日夜风吹满陇头”是从时间角度写,“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②“还随陇水东西流”是从空间角度写,写梅花落满“陇头”,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③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
17.(1)答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答案: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答案:A
19.答案:①原文使用“前赴后继”,更能说明治沙的人的艰苦付出;②原文“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20.答案:①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②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
21.答案:A
22.答案:①我不太喜欢小镇的春天;②变化不大的温差和满眼的绿;③一股彻骨的寒气
23.答案:略
解析:[审题解析]
(1)漫画审题:要求“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需要考生整体观察,确定重点。题目由漫画和文字组成,重点在文字“长大是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成长是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漫画主要区分了“长大”和“成长”,“父母想要的样子”和“自己想要的样子”两组概念,说明在漫画作者看来,这两者有区别,甚至可能是对立的,写作时要充分考虑漫画中两句话的原本的逻辑关系。(2)思维考查:两组概念表面不同,实际上有着辩证关系——“长大”和“成长”是否同步?“父母想要的样子”和“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一致的,还是不一致?两种“样子”是否有对错好坏之分?这都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能体现考生思辨能力的问题。(3)联系生活:要求考生“结合你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贴近真实生活写作。“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需要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的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