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11: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可能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于崇拜、依赖传统,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治并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离不开社会。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上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B.《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C.《秦律》规定:家中有兄弟两人的,只能一人服兵役,家中是独生子的可以免除兵役,城市进入战争状态时,成年妇女要编入军队守城。
D.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
4.材料二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下述现象进行简析。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法尼娅
[俄]尤里·布伊达
法尼娅身材高大,栗色的头发,颧骨高高的,一双犀利的眼睛,目光大胆,腰板笔挺,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迸溅着火花。她那结实的腰身散发出巨大的能量,仿佛能照亮八点钟大街乃至日朵夫大街。
法尼娅一家幸福地住在滨河街一栋宽敞的两层楼房中。可是突然间,一切全变了。丈夫和大儿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一个月后,小儿子溺水身亡。法尼娅做了子宫癌手术,手术并不成功,很快病灶就发生了转移。
这个四十四岁的女人,孤零零地等待着死神。她卖掉了公司和其他一切,只剩下了房子。她就在那临水的房子里深居简出,家里的镜子都用黑色的旧布蒙着。法尼娅清楚自己现在的模样:驼着背,头发凌乱,面庞红肿。夜里她不管在哪里都能躺下睡觉,可就是睡不着。
为了同失眠抗争,法尼娅开始在夜间散步。她穿上了后跟很高的便鞋,一直走到铺着光滑头的滨河街的尽头,穿过几条小巷,往上走到八点钟大街,沿着这条街来到空无一人的广场,朝一家名为“巴甫洛夫的狗”的饭店行进,再沿着日朵夫大街往下,直奔法兰西大桥方向,然后向右转,回家。走这段路要用一个多小时。虽然并不觉得多累,可是这已经足够了,能让她睡上两三个钟头。有一次,法尼娅的鞋后跟断在了广场上,脚也崴了,她不得不拎起鞋子,单脚跳回家。这之后她竟然酣睡了将近七个小时。
现在,她每晚都单脚跳着散步,只为了回家后能够倒头便睡。她出门时开始用右脚跳,从一盏路灯跳到另一盏路灯。一下,两下,再跪一下,四下、五下……她费力地喘着气,挥动双臂,心脏怦怦直跳,身上大汗淋漓。她跳着直奔广场,然后沿广场而下,朝法兰西大桥方向跳去,最后跳回家。她吃力地挪进浴室,趴下来,立即开始呕吐,吐得天翻地覆。她对自己发誓,再也不跳了。可是第二天夜里,她又穿起了运动鞋、绒线衣,来到街上,开始用右脚……
她就这样跳了一年多时间。直到她的生活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法尼娅每次从滨河街转到八点钟大街时,便能听到口琴声传来,之后她会在小巷尽头遇到科斯佳·弗拉仁,他每晚都要轻声吹奏口琴,就坐在自家门前的长凳上。
一个秋天的晚上,法尼娅和往常一样,穿过小巷来到八点钟大街。科斯佳突然叫住她,说想和她搭个伴。
“我无所谓,”法尼娅说道。一边费力地喘着气,“你怎么知道是我?”
科斯佳踌躇起来,但还是老实地回答道。“闻气味。”
法尼娅微微一笑:“那好吧,只是别掉队啊。”然后她用左脚跳了起来。科斯佳跟在后面随着她的气味出发了。
从那天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跳着散步。在小巷里会合,一起征服八点钟大街,穿过广场,然后在滨河街分手。
法尼娅从不跟科斯佳闲聊,她压根儿就没关注过他,尽管她很感激他陪她一起散步。但是,当科斯佳患了感冒,不能与她做伴时,她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十一月底,科斯佳在通向法兰西大桥的结冰的下坡路面上滑了一跤,跌入水中。法尼娅将他拖上岸,带到自己的家,强迫他泡了个热水澡。不久后,所有人都知道法尼娅和科斯佳决定结婚了。
“她眼看着就要死了啊,”芭芭扎说,“而且他们根本不会有孩子。”
“他可是个盲人啊,”斯卡尔拉古娜说。“而且还比她小二十二岁呢。”
婚礼当天,教堂附近拥挤不堪。一大群人聚集在那里。百人乐队用口琴奏起了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一对新人步出教堂。法尼娅穿着白色的缎面长裙,修剪过的头发上装饰着缀满雪白花朵的花环。她腰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进减着火花。科斯佳穿上了一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花。他准确无误地牵着她拾级而下,走向一辆高级敞篷车。他们乘车在广场上绕行三圈,然后车停在了“巴甫洛夫的狗”饭店敞开的大门前。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有激动得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母亲,还有饭店女老板玛丽娜。百人乐队吹起了口琴曲,所有人一齐喊道:“吻她!”于是科斯佳当众亲吻了一下法尼娅证的嘴唇,她羞红了脸。接着,老头子契尔维举起那把奥尔维式小提琴,大声喊道:“嘿呀,拉起来吧!”于是就拉起琴弦,边唱边拉起了欢快的曲子,然后又拨弄起了琴弦,一边唱一边拨弄。人们开怀畅饮,高声喊叫,也有人放声哭泣。玛丽娜不停地给大家斟酒,契尔维一会儿拉奏一会儿敲奏,大家狂欢个不停,直到天空中星光闪烁。随后,这一大群人,把新人送到了家门……
这场婚礼在人们记忆中保留了很久,甚至在法尼娅的葬礼上还被人们忆起——她是—年半后去世的——白色缎面连衣裙,修剪过的头发,装饰着雪白花朵的花环;挺直的腰板大胆的目光,坚定的步伐,石头敲击下发出的叮当声和迸溅的火花;演奏口琴曲的百人乐队;契尔维老头拉奏和敲奏乐曲的情景;人们送新人到家的场面。当时大门在新人身后关上,她说了一句话——
“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这句话人们听她说过大概已经上千次了——她就这么说道。“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正是这句话结束了那场被所有人牢记了很久的婚礼,“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好好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尼娅身材高大、挺直,充满自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女人的魅力。
B.家庭的厄运和自身的磨难使法尼娅遭受了重大打击,以至于常常失眠。
C.“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表现了法尼娅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法尼娅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古老的道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详略取舍得当,对法尼娅一家遭受的厄运和她的葬礼略写,对法尼娅病后的表现以及婚礼的场面详写,起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了法尼娅单腿跳跃散步的情形,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C.科斯佳的出现改变了法尼娅的生活走向,他们同病相怜,情投意合,使苦难的故事增加一丝亮色。
D.文中芭芭扎和斯卡尔拉吉娜的话,表现了人们世俗的观点,补充了相关内容,反衬了法尼娅和科斯佳的形象。
8.文章倒数第二段有关婚礼场景的描写有何作用?
9.小说多处用到“重复”的手法,请分析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冬,十月,辛丑,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郝超自以其父偕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倍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威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情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偕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B.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C.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D.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在文中的意思是推辞、拒绝,与《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的“让”含义相同。
B.领,本义为脖子,文中指兼任官职,通常表示兼任较高的职务。“守”也表示低职代高职。
C.参军,中国古代官名,即“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现指去当兵。
D.精锐,可指精良的器材和锐利的武器等,在文中指精干勇敢的部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管徐州一事很不满,但谢安劝他不应妄自菲薄,损害一时恩遇,于是王蕴接受了任命。
B.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依然对谢安的贤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谢玄招募了刘牢之等骁勇之士,他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十分害怕他们。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2)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
14.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写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大胆夸张,浪漫新奇。采用拟人、通感、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演奏者,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琴;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
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论说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
(2)《师说》中,作者提出要打破斤斤计较于老师的贵贱长少的世俗偏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原则。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_____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_____小说的大结构。以_____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____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莫衷一是 精心谋划 扑朔迷离 高深莫测
B.见仁见智 惨淡经营 扑朔迷离 深不可测
C.见仁见智 精心谋划 眼花缭乱 深不可测
D.莫衷一是 惨淡经营 眼花缭乱 高深莫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B.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C.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D.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 ①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 ② ,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 ③ ,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2)位卑未敢忘忧国。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上三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理想信念时,先后从不同角度引用的文字。班级计划举行关于“理想信念”的讨论会,届时全班同学、老师及部分学生家长都将参加。请你任选一个身份,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联想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2.A 3.C 4.①引用论证。以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论证“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②举例论证。在论证“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时,例举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③对比论证。将“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进行比较,指出“礼治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5.《礼治秩序》提出,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对生活问题的。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法治。小陈举报父亲,体现了法治意识,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四段是“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与科学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错,由材料二第一段“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可知在科学发展方面是起到消极作用的。
C.“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错,由材料一第五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两者并不一致。
D.“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错,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是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本。旧中国的军阀势力,为了抢夺利益而引发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处于社会底层的祥子等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辛。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讲“礼”的作用,认为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C.《秦律》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论证方法有哪些,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运用的论证方法,举出并举文章内容分析佐证。
如第一段中“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运用了引用论证,以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论证“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
如第一段中“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例举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论证了“礼”中有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的观点。
如第二段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进行比较,指出“礼治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从“礼治”和“法治”两个角度分别加以分析,阐明题干中的内容哪一部分是属于“礼治”所规范的,哪一部分“法治”所要求的。同时必须指出,“礼治”和“法治”的效力的不同,特别是“礼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
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中提出,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对生活问题的。材料中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这时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法治,所以女大学生小陈才会迫于无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体现了法治意识,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
6.D 7.B 8.文段对法尼娅和科斯佳的衣着、发饰进行了详细描写,着重表现了两人的幸福美满。文段通过个体表现群体,选取典型人物的反应进行刻画,表现了婚礼现场的热闹。虽然法尼娅比科斯佳大很多,但科斯佳的母亲并不介意,她为儿子找到幸福感到开心。 9.①散步路线的重复叙述,突出散步路线之复杂,路程之长,表现了法尼娅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②人物外貌的重复描写,文中多次重复描写法尼娅的外貌,渲染了法尼娅的形象。③婚礼场景的重复描述,说明人们对婚礼的印象之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尾法尼娅的话,升华主题。④语言的重复描写,法尼娅的话重复出现了多次,进一步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揭示了一个古老的道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错误。应该是说明热爱生活的人,最终会战胜生活的厄运,带给人们力量并被人们铭记。
故选D。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错误。主要用数词和动词进行描写,写出了法尼娅跳着散步的艰难,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文段对法尼娅和科斯佳的衣着、发饰进行了详细描写,“法尼娅穿着白色的缎面长裙,修剪过的头发上装饰着缀满雪白花朵的花环。她腰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进减着火花。科斯佳穿上了一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花。”着重表现了两人的幸福美满。
“有激动得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母亲……还有……百人乐队……所有人……”,文段通过个体表现群体,选取典型人物的反应进行刻画,表现了婚礼现场的热闹。
以对科斯佳的母亲的描写,表现她并不介意,法尼娅比科斯佳大很多,她为儿子找到幸福感到开心。巧妙回应上面芭芭扎和斯卡尔拉吉娜的话,使结构严谨,情节安排更合理。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语言或情节重复的部分,然后分析其作用。
仔细阅读小说可知,小说中对散步路线、人物外貌、婚礼场景和人物语言等的描写都使用了“重复”的手法。
如散步路线的重复,“她穿上了后跟很高的便鞋,一直走到铺着光滑石头的滨河街的尽头,穿过几条小巷,往上走到八点钟大街,沿着这条街来到空无一人的广场,朝一家……饭店行进,再沿着日朵夫大街往下,直奔法兰西大桥方向,然后向右转”“她跳着直奔广场,然后沿广场而下,朝法兰西大桥方向跳去,最后跳回家”,路线的重复可以看出散步路途之复杂,路程之长,借以表现法尼娅的坚韧顽强。
如对外貌描写的重复,“法尼娅身材高大,栗色的头发,颧骨高高的,一双犀利的眼睛,目光大胆,腰板笔挺,步伐坚定”“她腰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迸溅着火花”,外貌的重复可以突出法尼娅的形象。
如婚礼场景描写的重复,“法尼娅穿着……她……科斯佳穿上了一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花……他们乘车在广场上绕行三圈……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有捧着面包和盐、激动得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母亲,还有饭店女老板玛丽娜,她端着一只老式的铜质托盘,上面摆放着几只高脚玻璃杯。百人乐队吹起了口琴曲……接着,老头子契尔维举起那把奥尔维式小提琴……”,法尼娅去世后,“这场婚礼在人们的记忆中保留了很久,甚至在法尼娅的葬礼上还被人们忆起——她是一年半后去世的——白色缎面连衣裙,修剪过的头发,装饰着雪白花朵的花环;挺直的腰板,大胆的目光,坚定的步伐,石头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发出的叮当声和迸溅的火花;演奏口琴曲的百人乐队;契尔维老头拉奏和敲奏乐曲的情景”,由此可以看出这场婚礼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之深,自然就引出了结尾的话,所以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
如人物语言的重复,法尼娅“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这句话重复多次,这是为了揭示主题,考生据此分析即可。
10.D 11.B 12.A 13.(1)这时朝廷正把秦国的敌军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
(2)谢安不能改变王彪之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 14.①现在的宫室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已经算奢侈了,不用再建。②如今敌军势力强盛,修建宫室会须扰百姓生活,不利于国家安定。③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该努力使国家安定、政事光辉,不应过于看重修建宫室。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病重,(郗超)拿出一箱书信交给门下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
“甚”是用来说“病”的程度的,故“及病甚”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C;
“公年尊”的意思是父亲年纪大了,表意完整,且“我”“死”的主语,故应在“公年尊”之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两句中的“让”都是“推辞、拒绝”的意思。句意:谢安推辞没有接受。/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
B.“通常表示兼任较高的职务”错误,“领”通常表示兼任较低的职务。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管徐州一事很不满”于文无据,由原文“王蕴固让徐州……蕴乃受命”可知,王蕴只是推辞接管徐州,并没有对让自己接管徐州感到不满。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镇御”,镇守保卫;“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定语后置,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
(2)“夺”,改变;“终”,从开始到末了;“营”,营建。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可知,现在的宫室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已经算奢侈了,不用再建。
②由原文“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可知,如今敌军势力强盛,修建宫室会须扰百姓生活,不利于国家安定。
③由原文“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可知,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该努力使国家安定、政事光辉,不应过于看重修建宫室。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丁未,(朝廷)任命尚书仆射谢安担任司徒,谢安推辞没有接受;又任命谢安担任侍中,统领扬州、豫州等五州的军队事务。冬,十月,辛丑,任命桓冲统领江州、荆州等七州的军队事务,兼任荆州刺史。桓冲认为秦国人强势威盛,想转移军队守卫长江以南的地区,奏请从江陵转移到上明镇,派冠军将军刘波戍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戍守江夏。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说:“你处于皇后父亲的重要身份,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而损害一时的恩遇。”王蕴于是接受任命。当初,中书郎郗超自认为他的父亲郗愔的职位待遇应该在谢安之上,然而谢安入朝掌握了枢机大权,郗愔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忧郁,因此和谢安产生了嫌隙。这时朝廷正把秦国的敌军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谢安荐举兄长的儿子谢玄接受诏命。郗超听说这件事后,慨叹道:“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常规荐举亲人;谢玄的才能,完全可以不辜负谢安的荐举。”众人都不这么认为。郗超说:“我曾经和谢玄同在桓温的幕府做事,见过他施展才能,即使是细小的事务也能安排妥当,所以我了解他。”谢玄招募勇猛的士兵,招到了彭城的刘牢之等几人。谢玄任命刘牢之担任参军,他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军队先锋(出战),战事没有不胜利的。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北府兵”,敌人害怕他们。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去世。当初,谢安想要增建宫殿,王彪之说:“朝廷由衰复盛初期,就把东府作为宫廷,很是简陋。苏峻叛乱的时候,成帝居住在御史台官吏商议政事的地方 ,(那里)几乎不能遮挡寒风暑气,所以又营造了新的宫殿。与汉、魏时期相比算简陋,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却算奢侈了。如今敌军正强盛,怎么能大兴土木的劳役,烦劳打扰百姓呢!”谢安说:“宫殿粗劣简陋,后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能力。”王彪之说:“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政事光辉显赫,怎能反而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呢?”谢安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去世。当初,郗超与桓温结为同党,因为父亲郗愔对朝廷很忠诚,没有让父亲知道这件事。等到病重,(郗超)拿出一箱书信交给门下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不久郗愔果然悲哀痛惜以致患病,弟子呈上箱子,里面全是(郗超)和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郗愔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已经晚了!”于是不再悲痛流泪。
15.D 16.(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和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开头一句先写演奏者,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琴”说法错误。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
故选D。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文内容准确定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做具体的分析。本题题干“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表现箜篌演奏的诗句。根据理解诗歌内容,本诗没有对李凭的技艺进行直接的评判,只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对乐声及其效果进行描写。结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析可知,“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运用大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芙蓉泣露香兰笑”,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化无形为有形,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7.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性)非异也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知明、生、遮望眼、自缘。
18.B 19.D 20.①运用整句(对偶),句式整齐,富有气势。②长句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节奏感强。③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本处是指对于《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一问题,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所以选用“见仁见智”。
精心谋划:特别用心地筹谋计划。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本处指《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大结构,是作者的一种苦心经营,而不是一种计划,所以选用“惨淡经营”。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面是说《红楼梦》以错综复杂的序曲作为引线,所以选用“扑朔迷离”。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这里面的修饰对象为艺术世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让人们很难琢磨透它的艺术世界,所以选用“深不可测”。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话有三处语病。
第一,“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主语应为“创作”,所以应将“了”改为“的”;
第二“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
第三处,“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这句话的主语为“广大中华儿女”,而从和前文衔接的角度来看,应和前文的主语保持一致,应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句式以及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这三组句子句式比较整齐,运用了整句的形式,使句子富有气势。
本句话中“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忽而清浅见底”为长句,“奔腾澎湃”“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为短句,长短句的结合,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节奏感。
本句话中将有的情节比作“飞流直下”,将有的情节比作“细水涓涓”,将有的情节比作“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将有的情节比作“清浅见底,游鱼可数”,将有的情节比作“游涡”,将有的情节比作“潜流”,从而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1.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在框架中主要是准备活动和实施过程,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做哪些准备,进行哪些活动,涵盖框架图中的信息。
22.①陌生人社会 ②陌生人也威胁我们 ③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参考第一段“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再结合下文分析,提取关键词为“陌生人”,由此推测①应该填写“陌生人社会”;
第二空,借助仿写句子的方法,分号前后属于对称结构,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警察”对应“如罪犯”,空处应该对应“陌生人保护我们”,从而推出②处答案为“陌生人也威胁我们”;
第三空,参考后文“则不可”所涉及的内容,是整天成群地聚在一起,不讲正经事,这就说明交往的圈子要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从而推出③处答案为“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即使是极高的山宽还是极辽阔的大海,也不能限制他前进。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有如何坚固的防御,他总能到达;精锐之师,也不能阻挡。第二句的意思是: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第三句的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三句名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理想和信念”进行阐释。第一句话得点强调理想志向对于一个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第二句强调人要永远有理想和信念,无论身居何位,身居何处。第三句强调的是不惧艰难万险,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从任务要求来看,讨论会的主题是“理念信念”,然后需要从全班同学、老师及家长中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同学的角度可以从表决心的角度进行写作,如果老师或家长的话,可以从嘱托或鼓励的角度进行写作。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形式。
立意:
1.让理想和信念成为我们前进的明灯。
2.理想可以助我们克服各种险阻。
3.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理想。
试卷第10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