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一、单选题
1.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2.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3.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为硅:SiO2+2CSi+2CO↑,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碳表现还原性 D.碳表现氧化性
4.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5.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
A.CO B.CO2 C.N2 D.NH3
6.下列图示分别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干燥、收集、验满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制取 B.干燥
C.收集 D.验满
7.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8.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A. B.
C. D.
9.我国古代某些画家、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 )
A.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炭黑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C.部分炭黑转变成了更稳定的物质
D.碳单质不溶于水
10.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11.关于下列装置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甲装置制取氧气 B.用乙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C.用丙装置收集氢气 D. 用丁装置收集氧气
12.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 B.一氧化碳 C.氧化铜 D.氧气
二、填空题
1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
(2)为使天然气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燃烧时要有___________;
(3)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用现象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氮气;④水;⑤二氧化硫;⑥氖气六种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填空。(写数字编号)
(1)能使饼干在空气里放久变软的是_______;
(2)能制氮肥的是___________;
(3)空气中含量排在第二位的是_________;
(4)引起酸雨的是 ________;
(5)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____;
(6)验电笔里充的是_________。
15.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架在高处的铝制高压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要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催化剂可使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苯(C6H6)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与石蜡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写出消除装修污染物苯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析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一,在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不同的实验中,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小木条,发现伸入空气样品中的小木条正常燃烧,伸入呼出的气体。样品中的小木条熄灭。通过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目的是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通过比较两个实验,能得出有关分子性质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7.实验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完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请结合图文信息完成下列任务。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图1:制取二氧化碳的现象为__________。
(3)图3: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①有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
②持续加热,红色石蕊溶液没有变成紫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18.回答问题:
(1)某同学甲设计如下图实验来探究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①加入二氧化锰后,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甲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锰能______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因此,甲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密,还需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乙同学在实验中要用到的称量仪器是______;
③丙同学对甲同学和乙同学的探究结论提出质疑,丙同学的质疑是______;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与交流,最终得出了结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市场上有些食品装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经询问得知:这样充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
【假设猜想】:大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小明猜想是氮气
【实验验证】
验证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现象 结论
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并通入澄清石灰水。 ______ 是氮气
【实验结论】 从上述实验得出结论:______猜想不正确。
四、计算题
19.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假设其他成分可溶于水但不参与反应)。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3)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20.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 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
实验 1 2 3 4
加入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CO2的质量/g 1.76 3.52 4.4 M
(1)哪几次反应矿石有剩余 ___________。
(2)上表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B
6.C
7.C
8.A
9.A
10.A
11.C
12.A
13.(1)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充足的氧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4.(1)④
(2)③
(3)②
(4)⑤
(5)①
(6)⑥
15.(1)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6.(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7.(1) 锥形瓶 (2)碳酸受热分解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合理即可) (3)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溶液中含有盐酸(合理即可)
18.(1) 加快 托盘天平 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2)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大明
19.(1)6.6(2)75%(3)无
20.(1)第3次;(2)4.4;(3)8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