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2学年第一学期北斗星盟高三适应性考试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一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一有学者认为其具各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一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
2.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
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D.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
的是
①水排
②筒车
③厘钵
④老官山墓提花机模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
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但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②说明封建困家权力中心转移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下表为《1570-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单位:万两)估算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整理》。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1570-15791580-15891590-15991600-16091610-16191620-16291630-1639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28.5
88.9
70.3
104.1
103.7
90.1
139.8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导致了新经营方式即工场的出现
③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④推动白银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④
A.清朝康熙帝在①处设台湾府B.唐玄宗在②处册封南诏首领
C.元朝在③处大规模改土归流D.汉武帝在④处设西域都护府
7.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
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
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
A.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B.中英基于平等基础签订条约
C.英国企图扩大侵略中国权益D.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8.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目前海运
固不致竭蹶,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
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此举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