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16: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
东北师大名校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上学期阶段验收考试
时间:40分钟分数:100分
一、词语运用(24分)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邪恶的人得到惩罚,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路,就是建立________社会。
②人们对所谓的低危害“中式卷烟”入围国家科技奖纷纷提出质疑,科技部于昨日就此事首度做出________,称将于参评奖项公示期结束后,提出处理意见。
③竞技体育,________以胜败论英雄,胜者为王,但对职业俱乐部而言,长远建设和良性发展比一时的名次进退更为重要。
A. 法制 回应 纵然 B. 法治 回应 固然
C. 法治 反应 固然 D. 法制 反应 纵然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做好青少年的文化传承事业,最怕没耐心、缺耐性,老是想一蹴而就,总是琢磨怎么能立竿见影。
②“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与活力。
③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得头魁,其他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家风是读懂中国文化密码的一本书,良好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诲,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从来没有情随事迁的陌生感,始终在人们的精神血脉中绵延流淌。
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的也绝不能尸位素餐,各部委要抓落实,应“守土有责”。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 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 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 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 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6.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一)(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duì)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 ”。“ ”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 咕”、“ 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 ”的含义和读音。
B. 《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C. “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D. 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 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两项是( )
A. 杭州一男子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B. 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C. 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D. 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中有“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这样一句歌词,该歌词在传喝时广受赞誉。
E. 《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9.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含义。
(二)(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得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得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笔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1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B. 文中作者对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C.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D. 这篇散文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
11. 结合文本,说明文中加点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三、背诵默写(60分)
12. 背诵默写。
(1)《论语·侍坐》中,孔子用神态表示对子路暗示性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3)《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6)《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7)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全文,主客在完成一番对答后,彼此都忘掉得失、超然物外,内心很畅快,因而在舟中睡得很香甜。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9)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成了这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3. 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自觉。请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从前是怎样积累词语的,现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不少于100字)
进行语言交流、语言表达时就不会干干巴巴、词不达意了。
2022-2023学年
东北师大名校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上学期阶段验收考试
时间:40分钟分数:100分
一、词语运用(24分)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邪恶的人得到惩罚,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路,就是建立________社会。
②人们对所谓的低危害“中式卷烟”入围国家科技奖纷纷提出质疑,科技部于昨日就此事首度做出________,称将于参评奖项公示期结束后,提出处理意见。
③竞技体育,________以胜败论英雄,胜者为王,但对职业俱乐部而言,长远建设和良性发展比一时的名次进退更为重要。
A. 法制 回应 纵然 B. 法治 回应 固然
C. 法治 反应 固然 D. 法制 反应 纵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第(1)题,法治: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制:法律制度体系。语境说的是建立的社会应该是根据法律治理的国家和社会,所以选用“法治”。
第(2)题,回应:回答,答应。反应:受到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语境是针对人们纷纷提出的质疑科技部给予的回应。所以应选用“回应”。
第(3)题,纵然:即使,表假设。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语境是竞技体育_以胜败论英雄是事实,不是假设。所以选用“固然”。
故选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做好青少年的文化传承事业,最怕没耐心、缺耐性,老是想一蹴而就,总是琢磨怎么能立竿见影。
②“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与活力。
③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得头魁,其他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家风是读懂中国文化密码的一本书,良好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诲,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从来没有情随事迁的陌生感,始终在人们的精神血脉中绵延流淌。
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的也绝不能尸位素餐,各部委要抓落实,应“守土有责”。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此处形容做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有人总是想很快就见效,使用正确。
②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签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该句中签署的协议是积极平等的合作协议,故“城下之盟”使用错误。
③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是说其他款“宣纸”比不上“陈清款”,使用错误。
④山高水长:像山那么高,像水那样长。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此处说这位被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品德高尚,使用正确。
⑤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此处形容家风,不合语境。
⑥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此处形容为官的要“守土有责”,不能不做事而白吃饭,使用正确。
②③⑤使用错误。
故选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本处指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不知疲倦,所以运用正确。
B.不露声色: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这里的陈述对象是器物,是说器物的拙朴,而不是指人,对象误用。
C.或许:也许,不一定的意思。这里是指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也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所以运用正确。
D.留存:存留、保存。本处指那些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保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所以运用正确。
故选B。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 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 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第二空处,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
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第三空处,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
第四空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
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A。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 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 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
第二空处,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
第三空处,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
第四空处,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
故选D。
6.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答案】 ①. 翻天覆地 ②. 遥不可及 ③. 身临其境 ④. 一览无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饰“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
第二处,结合“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远到无法触及,由此可以想到“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意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第三处,结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可知,此处是说借助高科技,人们会产生如同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由此可以想到“身临其境”等词语;“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第四处,结合“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可知,此处是说借助虚拟技术让妇好墓葬全部收入眼底,由此可以想到“一览无余”;“一览无余”, 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一)(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duì)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 ”。“ ”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 咕”、“ 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 ”的含义和读音。
B. 《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C. “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D. 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 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两项是( )
A. 杭州一男子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B. 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C. 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D. 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中有“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这样一句歌词,该歌词在传喝时广受赞誉。
E. 《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9.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含义。
【答案】7. B 8. BD
9. (1)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2)双方立场敌对,“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具有非理性特点。(3)当双方不敌对,“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友爱互动。(4)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两项是”,先在文章圈出“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再一一进行比对,判断正误。本题中,B项,“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的“怼”是“怨恨”的意思。D项,“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中有‘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中的“怼”和“怨”的意思一样,是“怨恨”之意。BD两项是“怨恨”的意思,是古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故选B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仔细阅读材料三,可以从中筛选出信息“‘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然后整合这些材料信息,按照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
【点睛】信息筛选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得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得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笔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1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B. 文中作者对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C.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D. 这篇散文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
11. 结合文本,说明文中加点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案】10. C 11. ①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②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使树枝呈现出承受不住的样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错误,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只是说了其作品特点,再结合“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得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笔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等可知,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首先应理解词语本义。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然后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要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本题题目是“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答题时,先找到两个“疲倦”所在之处,然后结合其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第一个“疲倦”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漫山遍野都是疲倦”,根据后文“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可知,这里的“疲倦”的意思是指花草事物到了秋天,就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精神。
第二个“疲倦”,在文章第三自然段,“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结合前文“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这里的“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三、背诵默写(60分)
12. 背诵默写。
(1)《论语·侍坐》中,孔子用神态表示对子路暗示性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3)《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6)《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7)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全文,主客在完成一番对答后,彼此都忘掉得失、超然物外,内心很畅快,因而在舟中睡得很香甜。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9)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成了这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夫子哂之 ②. 如其礼乐 ③. 以俟君子 ④. 吴楚东南坼 ⑤. 乾坤日夜浮 ⑥.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⑦.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⑧.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⑨. 着我扁舟一叶 ⑩. 良辰美景奈何天 . 赏心乐事谁家院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 绛皓驳色 . 而皆若偻 .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哂”“俟”“坼”“凝”“扁”“辰”“藉”“胥”“仓皇”“皓”。
附加题:
13. 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自觉。请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从前是怎样积累词语的,现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从前积累词语,是看课本中出现哪些词语,然后机械记忆。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并不好,也不能很好地在写作中加以运用。现在我发现一个积累词语的好方法--实景联想法。实景联想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身边的实景实物,触发联想,想到与之相关联的词语。
例如:由春天联想到什么词语?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草长莺飞 春意盎然 春回大地 百花争艳 春光明媚 春意正浓 鸟语花香
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春天的特点,如此积累,对词语的运用也能得心应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针对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同学们都知道,文意是由段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的。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我们可以抓住其规律,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增加我们的词汇量。
1.善于联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2.遵循词语的多义性,理清内在关系,进行对比归类。
只要我们找到规律,做到自觉、及时归类,善于总结,我们将形成容量巨大的词汇库,那么,我们进行语言交流、语言表达时就不会干干巴巴、词不达意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