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峨眉山月歌
(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指月影还是指人影?
2.你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字是哪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江南逢李龟年
(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逄君。
1.前两句诗人写过去的兴盛,追忆往昔,表达对盛唐_______________之情,后两句诗写现在的衰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
(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假如时光可以穿越,你也遇见了当年落魄的李龟年,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 战场开。
1.理解填空。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
(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二)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饮酒”、“菊”等可以看出。
B.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C.诗中“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直接表现出来。
D.“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无酒可饮,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E.“菊”是眼前之景,化用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
2.这首诗借“菊”这个意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任选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似雪”“如霜”两词的表达效果?
2.诗的颈联写“吹芦管”,对周围环境和征人分别起什么作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答案解析
一、峨眉山月歌
(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根据注释,可以知道“平羌”是“青衣江”的意思。在围绕“影、江水、流”等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即可,完成时,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解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此题由注释和诗句中的“思”字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思念之情。
(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指月影还是指人影?
【解析】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可以判断“影”是指月影。
【答案】“影”指月影。
2.你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字是哪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一句点题,本诗是围绕“思”来写的,思念朋友。
【答案】是围绕“思”来写的。抒发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的情谊。
二、江南逢李龟年
(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逄君。
1.前两句诗人写过去的兴盛,追忆往昔,表达对盛唐_______________之情,后两句诗写现在的衰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作答。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通过往昔李龟年时常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大红大紫的境遇,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借落花暗示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现实境况,想到往昔兴盛的情景,悲哀和感慨油然而生。据此作答。
【答案】深切怀念(或“深情怀念”、或“无限眷恋”)(关键词“怀念、眷恋”) 深沉的悲哀或无限感慨(或“深沉的悲凉”“深深的悲伤”、或“无限概叹”)(关键词“悲哀”“悲凉”“悲伤”)
2.“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
【解析】由“正是江南好风景”可知,诗人与李龟年相逢是在春季,此时时令已到暮春,百花凋零,这正是“落花”的字面义;当时因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诗人借落花隐喻国事凋零,世运衰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不复往日的繁华,转为民不聊生,“落花”正是对这一社会现状的影射;身处乱世的诗人,漂泊无依,不也是“落花”一朵吗?据此作答。
【答案】“落花”,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隐喻世运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或“繁华时代的落幕”);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
(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C.后两句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故选C。
【答案】C
2.假如时光可以穿越,你也遇见了当年落魄的李龟年,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解析】对于曾经频繁出入那些王公贵族府中的李龟年,如今落魄不堪,你会和他共同回忆当年的繁华,听李龟年今日的伤感,你为他感叹、惋惜、安慰鼓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答案】提示:符合题意即可(注意联系人物、时代背景)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 战场开。
1.理解填空。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
(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解析】此诗一共有四句,每句是五个字,是五言绝句。“来”“开”可知押ai韵。由“登高”“饮酒”“九月”“菊”可知是重阳节,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答案】(1)五言绝句 ai (2)重阳节 “九日” “登高”、“饮酒”、“菊”(后面的词语任意两个即可)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 “遥怜故园菊”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应傍战场开”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答案】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遥怜故园菊”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二)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饮酒”、“菊”等可以看出。
B.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C.诗中“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直接表现出来。
D.“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无酒可饮,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E.“菊”是眼前之景,化用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
【解析】D.“遥怜”二字体现的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更多地是思乡忧国之情,直接体现非间接体现;E.“菊”并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故选DE。
【答案】DE
2.这首诗借“菊”这个意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诗歌内容,“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用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答案】诗中的菊花指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长安的菊花,诗人借怜惜故园的菊花,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任选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
【解析】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前两句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这句诗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秋霜”,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大漠的景象特点。
【答案】示例: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答案】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似雪”“如霜”两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似雪”“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和月分别比喻成雪和霜,渲染了凄清寒苦(寒冷凄凉)的氛围,为下面写戍边战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等这些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答案】“似雪”“如霜”两个词,运用比喻的手法(或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将月光笼罩的白沙比作雪,将地上的月光比作霜,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冷静凄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或战争给作者带来的忧伤)。
2.诗的颈联写“吹芦管”,对周围环境和征人分别起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品析诗歌,可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析。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以声衬静,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唤起了“征人”的思乡情愫。
【答案】芦管之声,以声衬静,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凄清,进一步触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