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鉴赏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鉴赏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23:4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峨眉山月歌》鉴赏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映在江中,一路伴随诗人远行。
B.三四句写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江行见月,如见蜀地故人。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地名连用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多种情感。
D.本诗为离别而作,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之情。
2.下列对《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思君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D.诗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念之情,这也更能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3.对《峨眉山月歌》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上下映衬、动静结合,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点明是秋夜行船。
B.第三、四句通过时间迅速转换,写船行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C.“月”的意象贯穿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D.诗歌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山、月、江水等融合变幻,衬托诗人复杂的情感。
4.下列对《峨眉山月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向三峡、下渝州。构思精巧,运用地名的叠缀,不同的地域转换,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5.对《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B.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C.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D.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诗人准备直接下渝州去见你。
6.对《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B.“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C.诗中的“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实写;“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虚用。
D.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7.以下对诗歌《峨眉山月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诗人影子倒映水中,随船的前行而流动的状态。
C.作者连用五个地名,精巧点出行程,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蜀地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8.下列各选项,与《峨眉山月歌》的内容与理解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湖南外出闯荡,创作的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全诗以“山”“月”为背景,构勒出一幅“千里长江行旅图”。
B.第一句诗中句末缀入一个“秋”字,画龙点睛,将没有生命的赋予生命活力;第二句诗中的“入”“流”,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恩”“下”均为动词,“渝州”是名词。
D.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鉴赏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映在江中,一路伴随诗人远行。
B.三四句写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江行见月,如见蜀地故人。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地名连用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多种情感。
D.本诗为离别而作,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D
【详解】
D.本诗抒发了诗人月夜江行,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所以“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表述不当。故选D。
2.下列对《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思君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D.诗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念之情,这也更能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答案】D
【详解】
D.《峨眉山月歌》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是离开家乡,而不是要回到家乡,故D错误,选D。
3.对《峨眉山月歌》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上下映衬、动静结合,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点明是秋夜行船。
B.第三、四句通过时间迅速转换,写船行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C.“月”的意象贯穿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D.诗歌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山、月、江水等融合变幻,衬托诗人复杂的情感。
【答案】
3.B
【分析】
3.B.“通过时间迅速转换”有误。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故选B。
4.下列对《峨眉山月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向三峡、下渝州。构思精巧,运用地名的叠缀,不同的地域转换,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4.A
【分析】
4.A.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选项错误;
故选A。
5.对《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B.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C.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D.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诗人准备直接下渝州去见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想你却难相见,诗人准备直接下渝州去见你”表述有误。正确理解是: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故选D。
6.对《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B.“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C.诗中的“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实写;“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虚用。
D.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诗中连用的五个地名,都是实写,表明诗人依次经过的五个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故选C。
7.以下对诗歌《峨眉山月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诗人影子倒映水中,随船的前行而流动的状态。
C.作者连用五个地名,精巧点出行程,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蜀地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答案】
7.B
【解析】
7.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语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叙写的是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所以“写诗人影子倒映水中,随船的前行而流动的状态”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8.下列各选项,与《峨眉山月歌》的内容与理解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湖南外出闯荡,创作的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全诗以“山”“月”为背景,构勒出一幅“千里长江行旅图”。
B.第一句诗中句末缀入一个“秋”字,画龙点睛,将没有生命的赋予生命活力;第二句诗中的“入”“流”,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恩”“下”均为动词,“渝州”是名词。
D.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A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从“峨眉山”可知,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外出闯荡,创作的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