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寒假必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件+强化练习(十四):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复习(word,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寒假必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件+强化练习(十四):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复习(word,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31 19:48:33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复习
知识框架
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你知道它们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
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皮肤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
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根据图示,说说人是如何闻到蛋糕香味的。
人们常用舌来感觉食物的味道。那么,人们是如何尝到食物的味道的呢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
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
激特别敏感。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
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思考与讨论
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味觉的灵敏度有时也会减弱。这是为什么
(1)感冒时,鼻腔堵塞,鼻腔内的粘膜覆盖在嗅细胞上,使带气味的物质很难刺激嗅细胞。
(2)人在感冒时,虽味觉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而食物的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所以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source of sound)。
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___。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
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在不同介质和温度下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外耳包括_____,______。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2.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廓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
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人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调子高,有的听起来调子低。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
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物体振动得越快,
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
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与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musical quality)。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乐器的声音的波形图
太阳、电灯等物体会发光,一些生物(如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也会发光。这些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从这些实验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眼所看到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
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稍小一点,因此,我们可以近
似认为空气中的光速也为3×105千米/秒。
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
色光的混合光,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黑色物体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
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因此,感觉是"黑色"的。
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
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
当只用一束绿光(或其他非红色的光)照射呈现红色的物体时,
物体便会呈现黑色。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
传送到地球上的。
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照射过
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若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的
反射光线会怎样
反射光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分析与论证∶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呈现,是虚像
如图AB表示平面镜前面的物体,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 AB在平面镜中的像A' B'。
解;先根据像与物关干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利用它人们可以扩大视野。
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利用它人们可以做太阳灶。
光的反射
空气射向水和玻璃中时折射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ocus),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O
2f
2f
S
S′
F
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 > v >f
(2)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O
2f
2f
S
S′
F
F
倒立 等大 实像
v = 2f
(3)移动蜡烛使2f>u>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O
2f
2f
S
S′
F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 > 2f
(4)移动蜡烛使u=f,再移动光屏,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不能成像
O
2f
2f
F
F
S
平行光
(5)移动蜡烛使uO
2f
2f
F
F
正立 放大 虚像
v > u
实验结论∶
人的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近视患
者的视网膜前
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远视患者
的视网膜后
配戴凸透镜可矫正远视
例1、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徐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徐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徐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徐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A
例2、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B
例3、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A
例4、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B
例5、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如图实验。
(1)小金应选择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
玻璃板
不变
使像更加清晰
例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图乙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如图乙,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 (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填“左”或“右”)移动。
倒立
照相机


1.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体现了作者对挫折的感悟。梅花虽香,但闻久会觉得十分清淡,其主要原因是( )
A.梅花的香味本来就小
B.人的嗅觉出了问题
C.嗅觉有适应性
D.闻其它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C
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B
3.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
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
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
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
需要介质
A
4.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 这个现象说明: 。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________。
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
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最好选用 (填字母)。
3
20
A
6.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
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
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
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
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9
A
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1.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D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Hz的声音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A
3.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然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

鼻、眼、舌、皮肤
大脑
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4.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明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
(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1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   (填“靠近”或“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   
(2)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该兴趣小组成员关于开孔的形状有了不同看法,小明设计了图2的装置,小华设计了图3的装置,小红设计了图4的装置。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改变孔的大小,同时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谁的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远离
光的直线传播
小华,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5.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
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
垂直
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
像与物大小相等
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6.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 (填字母)。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7.5

缩小
照相机
D一、感觉世界
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你知道它们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皮肤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根据图示,说说人是如何闻到蛋糕香味的。
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人们常用舌来感觉食物的味道。那么,人们是如何尝到食物的味道的呢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思考与讨论
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味觉的灵敏度有时也会减弱。这是为什么
(1)感冒时,鼻腔堵塞,鼻腔内的粘膜覆盖在嗅细胞上,使带气味的物质很难刺激嗅细胞。
(2)人在感冒时,虽味觉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而食物的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所以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source of sound)。
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在不同介质和温度下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三、耳和听觉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2.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廓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人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调子高,有的听起来调子低。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
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与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musical quality)。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四、光和颜色
太阳、电灯等物体会发光,一些生物(如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也会发光。这些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从这些实验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眼所看到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稍小一点,因此,我们可以近似认为空气中的光速也为3×105千米/秒。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
当只用一束绿光(或其他非红色的光)照射呈现红色的物体时,物体便会呈现黑色。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因此感觉是"白色"的。黑色物体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因此,感觉是"黑色"的。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照射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五、光的反射与折射
若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的反射光线会怎样
反射光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分析与论证∶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呈现,是虚像
如图AB表示平面镜前面的物体,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 AB在平面镜中的像A' B'。
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利用它人们可以扩大视野。
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利用它人们可以做太阳灶。
空气射向水和玻璃中时折射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六、透镜与视觉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ocus),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成像规律
(1)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倒立 缩小 实像 2f > v >f
(2)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倒立 等大 实像 v = 2f
(3)移动蜡烛使2f>u>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v > 2f 倒立 放大 实像
移动蜡烛使u=f,再移动光屏,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不能成像
移动蜡烛使uv > u 正立 放大 虚像
小结:
4、人的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前
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远视患者的视网膜后
配戴凸透镜可矫正远视
例1、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徐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徐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徐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徐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例2、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例3、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例4、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例5、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如图实验。
(1)小金应选择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
例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图乙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如图乙,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 (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填“左”或“右”)移动。
1.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体现了作者对挫折的感悟。梅花虽香,但闻久会觉得十分清淡,其主要原因是( )
A.梅花的香味本来就小 B.人的嗅觉出了问题
C.嗅觉有适应性 D.闻其它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3.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4.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________。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最好选用 (填字母)。
6.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
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 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
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1.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Hz的声音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3.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然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
4.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明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
(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1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   (填“靠近”或“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   
(2)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该兴趣小组成员关于开孔的形状有了不同看法,小明设计了图2的装置,小华设计了图3的装置,小红设计了图4的装置。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改变孔的大小,同时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谁的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5.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
6.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 (填字母)。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附属物。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
A、实验数据是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不能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A错误,符合题意;
B、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指尖感到针触的百分率最高,说明指尖的触觉敏感程度最高;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手臂、手掌、指尖、前臂触觉百分率不同,说明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不符合题意。
例2、B
【解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肯定在振动,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即大钟仍在发声,其原因是大钟仍在振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例3、A
【解析】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其适宜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听觉器官是耳。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传递到人耳处,经过外耳道到鼓膜、听小骨,然后到达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把神经冲动传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
例4、B
【解析】日食是月球投射到地球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分析各个现象的原理即可。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大量的小水珠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游戏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树下彩虹,是光沿直线传播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例5、(1)玻璃板 (2)不变 (3)使像更加清晰
【解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前面的蜡烛在里面成像,也可以通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这支蜡烛的移动,让其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
(2)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解答;
(3)物体越明亮,发出的光线越多,所成的像自然更清晰。
【解答】(1)小金应选择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
(2)小金按图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不变;
(3)实验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使像更加清晰。
例6、(1)倒立;照相机 (2)右 (3)左
【解析】(1)根据图甲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乙图确定物距,将物距和焦距对比,从而确定成像特点,并确定其应用。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近视眼镜对光线的作用确定像的位置变化,进而确定蜡烛的移动方向。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根据图乙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20cm=30cm,则u>2f,此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如图乙,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 (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光屏应该向右移动。
(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放入后会使像距增大。要使像回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蜡烛适当向左移动。
1.C
【解析】(1)“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2)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灵敏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
(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解答】梅花虽香,但闻久会觉得十分清淡,其主要原因是大脑嗅觉中枢适应了梅花香味的缘故,所以C正确。
2.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3.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4.(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解析】(1)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分析解答;
(2)光屏上呈现红色,说明只有红光能够透过红玻璃,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据此分析结论;
(3)被照射的地方是亮的,说明此处反射光;被照射的地方是暗的,说明此时吸收光,据此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与反射色光的关系。
【解答】(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5.(1)3 (2)20 (3)A
【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则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根据平面镜“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蜡烛A到玻璃的距离为10cm时,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那么像到A的距离就是: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重合,所有蜡烛B与A相距20cm。
(3)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关系,所选择的物体就不能是左右对称的。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6.(1)9 (2)A (3)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解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答;
(2)凸透镜的口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成像的性质,只是会影响成像的亮度,即口径越大,会聚的光线越多,则像的亮度越大。
(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解答】(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18cm=2f,解得:f=9cm。
(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相当于凸透镜的面积变小,这只会影响像的亮度,而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和大小,故选A。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1.D
【解析】当手停止搓动后,“鱼洗”仍然能发出“滋滋”的声音,说明它仍在振动,故D正确,而A、B、C错误。
2.A
【解析】观察图片,分别确定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与听觉范围,然后进行比较判断。
A.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人的发声频率范围:85Hz~1100Hz,因此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故A正确;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0Hz~120000Hz,不能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故B错误;
C.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10000Hz~20000Hz,故C错误;
D.5Hz低于人的听觉下限20Hz,声音再大,也不能引起人的听觉,故D错误。
3.(1)鼻、眼、舌、皮肤 (2)大脑 (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解析】(1)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2)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人的大脑;
(3)嗅觉具有适应性。
【解答】(1)天气还是那么热,运用的是皮肤来感觉,小明走到橘园门口时,随到橘香味,是用鼻感受的,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运用的是眼, 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运用的是舌;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大脑;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 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4.(1)远离;光的直线传播
(2)小华,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解析】(1)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为了使光屏上所成的是物体的实像,而不是光斑,要求光屏和小孔的距离不能太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在纸板推动过程中,图2和图4中小孔的形状会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图3中的三角形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答】(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我认为小华的设计更合理,理由是: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5.(1)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垂直
(2)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像与物大小相等
(3)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解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B,从而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只有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时,蜡烛A所成的像才会成在桌面上,才能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
(2)玻璃板有前后两个面,光线会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形成前后两个像。完全重合后,说明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
(3)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是: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这样操作: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6.(1)7.5 (2)左;缩小;照相机 (3)D
【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列出不等式计算;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根据成像特点确定凸透镜的应用。
(3)凸透镜的口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特点和完整性,只会引起会聚光线的数量变化,从而引起像的亮度改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蜡烛火焰在光屏成等大的实像,则U=2f=15cm,则凸透镜的焦距f=7.5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即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减小像距,即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的物距为:u=50cm-10cm=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这时不会影响成像的完整性,只会减小会聚的光线,即仍然成整支蜡烛的像,只是稍微暗一些,故D正确,而A、B、C错误。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