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专题五语言的运用与创新
考点1
句子衔接
句子的衔接,实际上是语言表达上连贯的要求。它要求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
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以贯之,脉络清晰,文
气顺畅,准确而又完整。
句子衔接时要做到:(1)句式一致,如修辞手法与知识类型;(2)句子所描述的对象一致;
(3)句子所描述的意境一致;(4)逻辑顺序一致,如人的认知规律、事物性质的主次轻重、观察景
物的不同点、某个顺序等;(5)语气一致。
下面句子放在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是(
)。
透过枝叶,有几缕阳光射下来,就像星星点缀天空一样。
①夏天,树林里特别阴凉、舒适。②树林里的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
在天上吐火的太阳,形成了一大片树荫。③树林里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我便情不自禁地
感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A.第①句之前
B.第①②句之间
C.第②③句之间
D.第③句之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首先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知道第①句话总写夏天的树林,第②句话写树
叶,第③句话写林中的鸟鸣。给出的句子写透过枝叶的阳光,应该放在描写树叶的句子的后面,因此放在第
②句和第③句之间最合适。
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加上一个中心句,使这段话变成总分结构,最恰当的一项是(B)。
。小时候,我常和妹妹到井台上乘凉。我们趴在井沿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
颗一颗地数着倒映在井水里闪亮的星星。
A.井水很甜很甜
B.井水很清很清
C.院子里有一口
D.夏天的夜晚,繁星满天
2.下面根据文意连贯性,依次填人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
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A.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B.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3.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最恰当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D)。
果然,我看到有的小企鹅追着企鹅妈妈,用嘴挠它的脖子。
①企鹅岛上的小企鹅十分可爱。②它们浑身毛茸茸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有趣啦!
③高伯伯告诉我,刚孵化出来的小企鹅还不能下海捕食,只能吃企鹅妈妈嘴里的食物。
④挠了几次后,企鹅妈妈只得张开嘴,让小企鹅把嘴伸到它嘴里,吃它胃里呕出来的食物。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共7张PPT)
句子排序就是将排列错乱的句子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
句子排序时要按如下步骤进行:先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这段话的大致内容:再细读每
句话,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或先后顺序,如事情发展、时间先后、地点转换
等;然后对句子进行整理、排列。
比已经截然不同:
①如今往往阅渎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
②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
③所以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④曾经易如反掌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
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过横线前面的句子可知,横线上要填写的内容是过去和现在阅读上的差
异。②④讲的是过去的阅读状态,①③讲的是目前的阅读状态。按照叙述的习惯,一般过去和现在相比较
时,往往是先说过去,后说现在,所以选B项。
1.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填在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C)。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①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②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③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
④好像在试探什么
⑤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A.①④②③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⑤④
2.横线上所填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D)。
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
①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
②到了晚上,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
③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
④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3.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正确的一项是(A)。
①如果有适宜的环境,一个浮游生物个体,任其发展,几天就可填满海洋。
②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身体小极了,大多数只有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厘米,肉眼看不到。
③可是,也别小看它们,它们的繁殖力是极强的。
④它们的游泳本领也不高,有的根本不会游泳,只会随波逐流。
⑤即使受到条件限制,其数量仍可观,它们称得上是海洋里的大家族。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②③④⑤①
D.(
②③④①⑤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C)。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一衣、食、住、行。为什么要把衣放在首位呢?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共5张PPT)
1.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
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具体做法:(1)熟读例句,进行揣摩,找出例句所要表达的主题或中心和结构上的特点(句
式、修辞手法等);(2)仿写的部分要和原句的主题或中心相同,句子的结构特点要相似。
2.续写指的是根据所给的句子,根据句子的主题、写法来写。
具体做法:(1)所续写的句子主题或中心要与所给的句子相吻合;(2)所续写的句子句式、
短语形式或修辞手法与原句一致。
根据例句续写句子。
当前,很多人开始反思和追问:“中国精神”在哪里?有人认为,中国精神在军人的勇敢和
坚强里;有人认为,中国精神在科学家的执着和奉献里;我认为,中国精神在
【答案】示例: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续写。这道题要求我们续写句子,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续写的句子要与前
面的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接近。根据前面句子的提示,续写句子的句型已经确定,即“中国精神
在…的…和…里”。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弘扬正能量,后面的词语要与前面的人物性格品质相符。
2.仿照句式,写一条其他节日的祝福内容。
例:一颗甜蜜的红枣,一份健康的糯米,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示例:一份香喷喷的馅儿,一片雪白的皮,包成一个幸福的候子送给
你,祝你新年快乐。
1.以景传情,把情感融人具体的景物之中。
我一直想买一辆自行车,爸爸终于答应了。走出家门,周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
歌唱,伤佛在向我表示祝贺。
3.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而过,同学们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下面清
你根据示例续写两句。(每句中须引用名言或诗句)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离别时刻,
就让我所有的眷恋和感恩,都汇成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再见了,亲爱的老师,
您的教海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我永远铭记!再见了,可爱的同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外”,我们水远是好朋友!
4.照样子,引用名人名言把句子补充完整。
科学需要不断探索,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妈妈常告诫我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只有坚持读书,多积累,才
可能文采出众。(共8张PPT)
概括与表达的主要方法有:(1)提炼关键词法。就是从新闻、信息中提炼出关键词,然后用
通顺的语句概括出来。(2)内容概括法。就是在熟读文章、段落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进行
概括。(3)寻找中心句法。有的文章、段落是围绕着其中的一句话(中心句)来写的,那么概括
时直接摘抄出这句话(中心句)即可。
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生活中,现代人的智商是在接受生活的挑战中得到提高并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例如,计
算机和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不仅让所有人受到挑战,而且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生活节奏更快、
脑力劳动更强、认知速度更高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
高的。除了工作上应用计算机外,就连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A.人的智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B.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可以提高智商
C.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D.现代人智商的提高依赖于社会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通读语段,可以发现这段话是总分结构,讲的是人的智商为适
应社会发展在逐渐提高。通过后面的举例可以知道,人的智商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的。所以,概括最准确
的是A选项。
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B)。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
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
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
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2.读下面的语段,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
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的部分剧
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刷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
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都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京剧是徽剧与汉调、秦腔、昆剧融合演变而成的。
3.下面对语段主要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D)。
袁隆平爷爷是一个追梦人,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
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几十年,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酷暑
严寒,他都执着地在大地间播种着、耕耘着属于他的,更是属于人类的梦想一没有饥饿、
没有苦难。历经半个世纪的水稻研究,袁隆平爷爷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A.袁隆平爷爷坐在稻穗下乘凉
B.袁隆平爷爷曾经做了一个梦
C.袁隆平爷爷是个爱做梦的人
D.袁隆平爷爷为梦想播种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