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1 08:4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指定书目阅读考查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一、追本溯源
——理解“大一统”的思想
孔子:“礼乐征伐自天子自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大一统思想萌芽
“大一统”强调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视重建国家政统和法统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一统”一词最早主要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对王朝由已建立的理论基础所做的说明,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概念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汉书·王吉传》中称: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唐朝的李白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朝的李贽在《藏书》中尊始皇为“千古一帝”。大一统的逻辑中派生出来的许多观念使得大一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扎下根来。中国人对大一统形成了精神依赖。
大一统思想提出
扎根根源
二、分久必合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和分裂时期
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秦——清)
公元前221年-前209年(秦) 12年
公元前108年-公元22年(西汉) 130年
50年-184年(东汉) 134年
280年-301年(西晋) 21年
589年-616年(隋) 27年
630年-755年(唐) 125年
1279年-1351年(元) 72年
1382年-1644年(明) 262年
1683年—1850年(清) 167年
——葛剑雄
共952年
九大王朝
约占45%
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秦汉
材料二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战国七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并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东汉光武帝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东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黄巾起义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东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二次“大一统”时期——隋唐
唐 朝 疆 域 图


渤海
黑水靺鞨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与回纥(回鹘)的关系:
唐太宗——瀚海都督府都督
唐玄宗——册封怀仁可汗
——出兵助唐平叛
唐肃宗——同回纥首领和亲
——回纥同中原经商
对东北的管理:
唐玄宗——黑水都督府
——册封渤海郡王
东北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和亲、会盟
第三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和两宋
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由于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第三次“大一统”时期——元明清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元朝统治时期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
在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明朝: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贵州设省
明朝:
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郑军大败。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
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清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
蒙古:乾隆帝平定葛尔丹叛乱,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新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乾隆帝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乾隆帝:金瓶掣签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总体发展趋势:
疆域不断拓展
分裂最终走向统一
多民族国家不断融合发展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大一统确立并不断完善
综合探究
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朝代 发 展 地方管理的具 体 内 容
战国 初步形成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 确立 郡县制
西汉 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产生王国问题;
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隋唐 完善 后期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
北宋 加强 兵权收归中央;(军权)
派文官做地方官,通判监督(行政权);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财权)
元 发展 行省制;
明 设三司
清 地方设省、将军辖区等进行管理
大一统的措施
层级 政区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一级制 高层政区 州 道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二级制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州 府、州
三级制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加强思想控制
分割地方权力
完善选官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策灵活多样
加强监察和控制
完善基层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综合探究
一、国家统一
二、要在中央
三、郡县体制
四、因俗而治
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大特点
综合探究
1、(2018新课标I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真题演练
2、(2019新课标I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2016新课标Ⅰ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