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六)(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六)(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21:02:17

文档简介

潍坊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
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它强调知行统一的“力行”原则。所谓的“力行”原则,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力行。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人之所不见”的独处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所以儒家还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与“直道而行”。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与发展,不得不关注它的经典系统的建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我们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的最基本的教材它们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对四书的注释,现代人理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得更精确、更富有时代性。除“四书”外,还可增选二书:一是《易系辞传》,二是《广学记》。《系辞传》对儒家的宇宙观、核心范畴“道”以及辩证思想都有充分的体现。《广学记》收《学记》与《劝学》,这二者反映了我国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在古代社会转型期思想家呼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
(摘编自夏乃儒《儒学的现代重构——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
材料二:
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如泰州学派、明清之际顾黄王三大儒的儒学、20世纪现代新儒学等)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儒学。这些儒学理论既有朝向“现代性”的开放一面。又有限制“现代性”的保守一面。要充分研究转型儒学的“保守”面,解开儒学现代化受限的困局。就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提。尽管中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发生和开展不一样,西方现代性更强调“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虽然“现代性”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开展中呈现出多元的特性,但多元开展的现代性文化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个体主体性的张扬。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
明代中晚期泰州学派真正使个体主体性在儒家文化中确立起来。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圆满现成的,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肯定了个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但它的局限性是没能充分重视人心之理智,更多地表现为人欲或真情的流露。在明清之际儒学中,个体主体性表现为虽然存在但又不清晰的样态。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即“以欲限理”和“以理限欲”。“以欲限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欲的正当性,而“以理限欲”使得现实的人心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所制约。20世纪现代新儒学则造成了个体主体性的虚显。所谓“虚显”,就是欲显而不能显,最终只是假显。现代新儒家认为,现代性与宋明心性儒学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即宋明心性儒学的“道德的形而上学”能够在统摄工具理性——接纳现代性——的同时得到保全。宋明心性儒学虽然肯认人格先天的平等,但它无法肯认人格现实的平等。所以,现代新儒家虽然明确表示要开出个体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在其理论中却根本不可能实现。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摘编自李海超、黄玉收《个体主体性的虚显——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核心范畴中,“道”是“形而上”层面,“仁”是心性层面,“礼”是社会层面,“和”则是方法论层面。
B.儒家经典系统为我们准确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C.只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握,就能找到转型儒学“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
D.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主体性逐步由“确立”转向“模糊”,进而转向“虚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中,“道”比“命”和“易”更贴近儒家经典中的观点,更具有现代价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据当代的时代特点,通过倾听社会呼声,从儒家资源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德目。
C.泰州学派强调个体欲求的实现,而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在个体主体性方面,后者更胜一筹。
D.儒学现代化转型受困的原因在于儒学理论对个体主体性凸显不够以及儒学现代重构未从四大系统展开。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儒学现代化”观点的一项是( )
A.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
B.在现代世界中,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
C.个体要戒除世俗的欢愉,以达到崇高的精神理想。
D.缩小“自己的我”和“别人的我”之间的鸿沟。
4.两则材料都围绕“儒学现代性”展开,但论述重点和结构却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这样论述:“(中国)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础的、市民的个人自由,一直停留在未发达状态。但是在其反面,他们创出了以总体的自由为本身课题的、特异的近代的自我,以及富有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性的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中国式近代”论断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梁晓声
①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②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③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④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⑤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
⑥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
⑧“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
⑨“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⑩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
一言以蔽之,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边”耳。
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地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
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连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蜒;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影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
无它,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蜒、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
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
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
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一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会神经错乱吧。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读“窗”,既说明了窗的现实功用,又表现了窗具有的审美性。
B.人对外界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
C.人们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
D.文章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的独特观察,感悟细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部分由“窗”而引出“窗外”,简洁自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构思颇为巧妙。
B.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对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精彩。
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回答了“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的问题,抒发的感情更强烈,引发读者思考。
D.文中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生活中关于窗子的感性叙述与对“窗子”之于人的重要性的理性分析有机融合,耐人寻味。
8.第(21)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9.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挚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革职。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B.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C.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D.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B.夺情,古代官员服丧期未满,因国事需要被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C.兵部,官署名,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墨续,黑色的丧服。续,用麻布制成的丧服,披在胸前,服三年之丧所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道周有远见卓识。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欲仰仗毛文龙来收复失地,黄道周对此持否定意见,后毛文龙以失败告终。
B.黄道周刚直不阿。皇帝赞赏温体仁大规模兴起狱讼,治理郡县,但黄道周完全否定这种治理方式,也否定温体仁的为人。
C.黄道周忠君爱国。钱龙锡蒙冤被判死罪,黄道周力陈此举将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
D.黄道周注重礼制。杨嗣昌、陈新甲二人服丧期间被起用,黄道周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礼制,对此进行激昂地评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2)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14.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结果如何 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 江 红
辛弃疾
送徐抚干衡仲之官三山①,时马叔会侍郎帅闽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②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人③来,长寂寂。
诗酒社④,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注】①三山,今福州。②伏波堂,后汉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③郑禹笑人,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渴望三十岁就能位至公卿,因心愿未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邓禹,东汉名臣,因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酂侯,官拜大司徒。④诗酒社,借苏轼诗句“得意诗酒社”写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次系应酬之作,为徐抚干做官而写,也反映了此人的人生际遇和感怀。
B.词的开篇不同凡响,“绝代佳人”四字凭空而下,引发读者广阔的想象。
C.“我梦横江孤鹤去”化用苏轼《后赤壁赋》句子“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词的末尾表达了送别时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即不忘功名,保重身体。
16.全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向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梦中回忆往昔,涕泪纵横。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侧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怎么做才能提升记忆力?
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改善记忆力的措施,包括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①________,因为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记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加强锻炼,不要长时间坐着,不时动一动。研究发现,锻炼多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得更为缓慢。另外,有研究表明,冥想和正念训练可以提高注意力、放松大脑,有助于记忆力发展,在工作的间隙,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冥想训练。
使用科学的记忆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能力。合理地重复学习,有助于我们提升记忆效果;其次要掌握学习记忆的技巧。②________,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更好。而且,与单纯重复学习相比,人们如果在学习后进行测试,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被称为“测试效应”。此外,③________。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方法、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时序记忆的准确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写文章时,人们常常有意引用诗句、格言、俗语、谚语等表达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等。如果将“谚语说,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和“常言道,熟能生巧”两句分别插入材料中,应插到哪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对偶句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①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②总字数不超过20个。
一段时间以来,“夜经济”成为热词,也成为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各地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进一步点亮夜经济,推动相关业态与模式不断创新。
数据显示,以服务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迅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逐步上升。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夜经济打造的亮丽风景线,不仅是一张崭新名片,更能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发展机会;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来看,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消费的 “新蓝海”,更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根据要求完成写作。(60分)
若你曾仔细凝视过冬天的树,便会发现,以虬枝在天空挥洒水墨的它们,潇洒轻逸;若你在树旁站立过,就能感觉到,树的根系通达延展,正在汲取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人原本与树一样,自然生长、发育,但为了生存,求名利,一路狂奔,乱了节奏,不妨向树学习——春夏时蓬勃,是强者;秋冬时干枯,却是另一象限的强者,归位内核,向下扎根。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向树学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潍坊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
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它强调知行统一的“力行”原则。所谓的“力行”原则,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力行。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人之所不见”的独处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所以儒家还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与“直道而行”。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与发展,不得不关注它的经典系统的建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我们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的最基本的教材它们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对四书的注释,现代人理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得更精确、更富有时代性。除“四书”外,还可增选二书:一是《易系辞传》,二是《广学记》。《系辞传》对儒家的宇宙观、核心范畴“道”以及辩证思想都有充分的体现。《广学记》收《学记》与《劝学》,这二者反映了我国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在古代社会转型期思想家呼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
(摘编自夏乃儒《儒学的现代重构——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
材料二:
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如泰州学派、明清之际顾黄王三大儒的儒学、20世纪现代新儒学等)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儒学。这些儒学理论既有朝向“现代性”的开放一面。又有限制“现代性”的保守一面。要充分研究转型儒学的“保守”面,解开儒学现代化受限的困局。就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提。尽管中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发生和开展不一样,西方现代性更强调“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虽然“现代性”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开展中呈现出多元的特性,但多元开展的现代性文化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个体主体性的张扬。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
明代中晚期泰州学派真正使个体主体性在儒家文化中确立起来。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圆满现成的,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肯定了个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但它的局限性是没能充分重视人心之理智,更多地表现为人欲或真情的流露。在明清之际儒学中,个体主体性表现为虽然存在但又不清晰的样态。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即“以欲限理”和“以理限欲”。“以欲限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欲的正当性,而“以理限欲”使得现实的人心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所制约。20世纪现代新儒学则造成了个体主体性的虚显。所谓“虚显”,就是欲显而不能显,最终只是假显。现代新儒家认为,现代性与宋明心性儒学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即宋明心性儒学的“道德的形而上学”能够在统摄工具理性——接纳现代性——的同时得到保全。宋明心性儒学虽然肯认人格先天的平等,但它无法肯认人格现实的平等。所以,现代新儒家虽然明确表示要开出个体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在其理论中却根本不可能实现。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摘编自李海超、黄玉收《个体主体性的虚显——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核心范畴中,“道”是“形而上”层面,“仁”是心性层面,“礼”是社会层面,“和”则是方法论层面。
B.儒家经典系统为我们准确把握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以及道德践履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C.只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握,就能找到转型儒学“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
D.明代中晚期以来的新兴儒家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主体性逐步由“确立”转向“模糊”,进而转向“虚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只要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握,就能”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说的是“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而不是“对现代性的内涵或特质有准确的把握”。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中,“道”比“命”和“易”更贴近儒家经典中的观点,更具有现代价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据当代的时代特点,通过倾听社会呼声,从儒家资源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德目。
C.泰州学派强调个体欲求的实现,而明清之际的儒学强调“理欲互限”,在个体主体性方面,后者更胜一筹。
D.儒学现代化转型受困的原因在于儒学理论对个体主体性凸显不够以及儒学现代重构未从四大系统展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道’比‘命’和‘易’更贴近儒家经典中的观点,更具有现代价值”与原文表述不符合。原文为“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可知并没有说“道”比“命”和“易”更贴近儒家经典中的观点,更具有现代价值,只是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据当代的时代特点,通过倾听社会呼声,从儒家资源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德目”于文无据,原文为“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但并没有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儒家资源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德目。
C.“在个体主体性方面,后者更胜一筹”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可知个体主体性是不断弱化的,在个体主体性方面,应是前者更胜一筹。
故选D。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儒学现代化”观点的一项是( )
A.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
B.在现代世界中,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
C.个体要戒除世俗的欢愉,以达到崇高的精神理想。
D.缩小“自己的我”和“别人的我”之间的鸿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可知材料二强调“儒学现代化”应彰显、强化个体主体性。
A.强调人欲的重要性,结合文本“但它的局限性是没能充分重视人心之理智,更多地表现为人欲或真情的流露”可知具有局限性,并不是最能体现“儒学现代化”观点。
B.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性的内涵之一,强调的是个体主义,个体的主体性,体现了“儒学现代化”观点。
C.“个体要戒除世俗的欢愉”否定了人欲,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与“儒学现代化”的观点相反。
D.讲的是正确认识自我的问题,与“儒学现代化”的观点无关。故选B。
4.两则材料都围绕“儒学现代性”展开,但论述重点和结构却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答案】论述重点:材料一主要从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论述如何全面启动儒学的现代重构。
材料二主要从个体主体性的层面论述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结构: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总的观点,即全面启动儒学的现代重构应从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着手,接着围绕四大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材料二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构行文。先提出“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各个时期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论述重点:
由材料一第一段“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可知材料一主要从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论述如何全面启动儒学的现代重构。
由材料二第一段“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第二段“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可知材料二主要从个体主体性的层面论述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结构:
材料一共五段。
第一段“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提出总的观点,即全面启动儒学的现代重构应从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着手。
第二段“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第三段“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第四段“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第五段“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与发展,不得不关注它的经典系统的建设”分别从四大方面具体论述。
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材料二共两段。
第一段“因此,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先提出“只要深入考察转型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就能找到其‘限制现代性’或者其‘保守性’的根源”的观点。
第二段“明代中晚期泰州学派真正使个体主体性在儒家文化中确立起来”“在明清之际儒学中,个体主体性表现为虽然存在但又不清晰的样态”“20世纪现代新儒学则造成了个体主体性的虚显”分别分析了各个时期儒学个体主体性的张扬情况,“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
材料二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构行文。
5.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这样论述:“(中国)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础的、市民的个人自由,一直停留在未发达状态。但是在其反面,他们创出了以总体的自由为本身课题的、特异的近代的自我,以及富有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性的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中国式近代”论断的理解。
【答案】①“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个体主体性的弱化”等可知我国个体主体性的张扬还有待强化。
②儒学的道德践履系统可以印证“以总体的自由为本身课题的、特异的近代的自我”的观点。
③由儒学的道德概念可知中国的个我是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性的个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尽管中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发生和开展不一样,西方现代性更强调‘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中国式现代性更为强调‘总体’”第二段“综上可知,个体主体性的弱化,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可知我国个体主体性的张扬还有待强化。
由材料一第四段“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人之所不见’的独处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印证了“以总体的自由为本身课题的、特异的近代的自我”的观点。
由材料一第三段“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第四段“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可知中国的个我是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性的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梁晓声
①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②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③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④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⑤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
⑥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
⑧“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
⑨“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⑩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
一言以蔽之,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边”耳。
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地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
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连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蜒;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影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
无它,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蜒、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
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
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
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一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会神经错乱吧。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读“窗”,既说明了窗的现实功用,又表现了窗具有的审美性。
B.人对外界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
C.人们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
D.文章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的独特观察,感悟细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错误,由文中可知,应是表明外面的世界比人内心的世界更宽广,更精彩。故选C。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部分由“窗”而引出“窗外”,简洁自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构思颇为巧妙。
B.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对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精彩。
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回答了“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的问题,抒发的感情更强烈,引发读者思考。
D.文中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生活中关于窗子的感性叙述与对“窗子”之于人的重要性的理性分析有机融合,耐人寻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错误,设问是自问自答,而文章最后“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这两句光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所以不是设问,是反问。故选C。
8.第(21)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照应标题,并引出下文“窗外”对人心智的重要性。②再次发问,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且层层递进挖掘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层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作用。
先看内容。
(21)段仅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这一问句独立成段,而(11)段已经以“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发问,之后进行解答,那么(21)段再次发问就突出强调这一问题,可以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且由上下文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上文的回答是“窗外有‘外边’耳”,下文的回答是“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二者呈现层递关系,一步步挖出背后的哲理。
再看结构。
文章标题是“眼为什么望向窗外”,(21)段这一问句呼应了标题,这是与标题的关系;从下文来看,(22)段说“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这是对(21)段这一问题的回答,所以引出下文。
9.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效果。
【答案】
①选取的材料贴近生活,如擦窗子、拉窗帘、望窗外等生活化场景,让文章富有生活气息;②选材丰富,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窗,又有囚窗、火车窗,内容丰富,选材多样。
③选材典型,如选取北方人、南方人对待擦窗户的态度,表明人们对窗子的重视,窗对人心境的重要影响。
④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乘车体验,使文章真实可感。
⑤选取古诗文素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诗情画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选材意图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选材方面的特点。
结合文中“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窗,围绕擦窗子、拉窗帘、望窗外等生活场景来写,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体现了本文现实主义的特征;
这些材料中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由南北方人对待窗户的态度可以看出窗对人心境的影响,这说明选取的材料典型;
文中除了写南北方生活中的窗,还写到“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各种各样的窗构成了主体内容,选材丰富。
由“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可知,这是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乘车体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如7、8、9三段引用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挚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革职。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B.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C.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D.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
“帝震怒”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且“军中”是逮捕袁崇焕的地方,与后文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之”作“闻”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B.夺情,古代官员服丧期未满,因国事需要被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C.兵部,官署名,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墨续,黑色的丧服。续,用麻布制成的丧服,披在胸前,服三年之丧所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表述错误。古代兵部掌管兵籍、军械、军 令等事宜,吏部掌管官员的选用、考核。 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道周有远见卓识。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欲仰仗毛文龙来收复失地,黄道周对此持否定意见,后毛文龙以失败告终。
B.黄道周刚直不阿。皇帝赞赏温体仁大规模兴起狱讼,治理郡县,但黄道周完全否定这种治理方式,也否定温体仁的为人。
C.黄道周忠君爱国。钱龙锡蒙冤被判死罪,黄道周力陈此举将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
D.黄道周注重礼制。杨嗣昌、陈新甲二人服丧期间被起用,黄道周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礼制,对此进行激昂地评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错误,原文是“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可见,并非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2)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答案】(1)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
(2)黄道周上书说:“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原本;“恃”,依仗,倚重;“抚膺”,抚胸长叹;“自”,从。
(2)“簿书刀笔”, 法律诉状;“所以”,用来……的;“绳削”,压制;“衔”,怀恨。
14.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结果如何 为什么
【答案】黄道周没有成为宰相,杨嗣昌被任命为宰相,因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能挽救时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的结果,答题区间在第五段。
由“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可知,因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能挽救时局,最终任命杨嗣昌为宰相。
参考译文:
  黄道周,福建人。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
  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 江 红
辛弃疾
送徐抚干衡仲之官三山①,时马叔会侍郎帅闽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②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人③来,长寂寂。
诗酒社④,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注】①三山,今福州。②伏波堂,后汉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③郑禹笑人,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渴望三十岁就能位至公卿,因心愿未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邓禹,东汉名臣,因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酂侯,官拜大司徒。④诗酒社,借苏轼诗句“得意诗酒社”写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次系应酬之作,为徐抚干做官而写,也反映了此人的人生际遇和感怀。
B.词的开篇不同凡响,“绝代佳人”四字凭空而下,引发读者广阔的想象。
C.“我梦横江孤鹤去”化用苏轼《后赤壁赋》句子“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词的末尾表达了送别时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即不忘功名,保重身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错,应为“对友人的劝慰”。故选D。
16.全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年轻与年老容颜的对比,叹岁月之迟暮;
②友人年老出仕与词人功名未成的对比,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
③友人结社诗酒、怡情山野与词人没有知音的对比,表达孤寂之情;
④追慕理想与现实受冷遇的对比,抒发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写曾经青春年少,作为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而今面对镜子,看到的却是满鬓斑白,早生华发。今昔对比,青春美貌不再:年轻与年老容颜的对比,叹岁月之迟暮。
“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人来,长寂寂”借助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友人虽然年岁老迈但依然能得重用,而词人却是无人赏识壮志难酬:友人年老出仕与词人功名未成的对比,抒发有才不得重用的悲愤和苦闷。
“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写友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时可以喝酒吟诗结社诗酒、怡情山野,如陶渊明一样在山水田园间作坚守节操的人。友人由知音相伴与词人没有朋友相陪伴的境况对比,表达孤独寂寞伤感之情。
“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化用苏轼的诗句表达梦中醒来的失落怅惘,追慕理想不得,现实中备受冷遇,鲜明的对比间,抒发孤苦凄凉无奈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梦中回忆往昔,涕泪纵横。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侧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1)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妆”“阑干”“罔”“怠”“须臾”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怎么做才能提升记忆力?
在生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改善记忆力的措施,包括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①________,因为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记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加强锻炼,不要长时间坐着,不时动一动。研究发现,锻炼多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得更为缓慢。另外,有研究表明,冥想和正念训练可以提高注意力、放松大脑,有助于记忆力发展,在工作的间隙,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冥想训练。
使用科学的记忆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能力。合理地重复学习,有助于我们提升记忆效果;其次要掌握学习记忆的技巧。②________,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更好。而且,与单纯重复学习相比,人们如果在学习后进行测试,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被称为“测试效应”。此外,③________。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方法、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时序记忆的准确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①不能大量饮酒(要适量饮酒) ②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 ③可利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因为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记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可知,此处是说饮酒要适量,可以填“不能大量饮酒”或“要适量饮酒”。
第二空,根据后文“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更好”可知,此处是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进行了比较,故可以填“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
第三空,根据后文“……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时序记忆的准确性”可知,此处是说利用记忆术提高记忆力,可以填“可利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
19.写文章时,人们常常有意引用诗句、格言、俗语、谚语等表达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等。如果将“谚语说,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和“常言道,熟能生巧”两句分别插入材料中,应插到哪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答案】①“谚语说,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应插到第二段“研究发现”前。理由:谚语强调运动和用脑,与“研究发现”的结果意思一致。②“常言道,熟能生巧”应插到第三段“合理的重复学习”前。理由:“熟能生巧”与“合理的重复学习”都强调熟练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二段介绍生活中提高记忆力的措施,其中“研究发现,锻炼多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得更为缓慢”,符合“人怕不动,脑怕不用”的表意,所以,“谚语说,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应插到第二段“研究发现”之前。
第三段介绍“使用科学的记忆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能力”,其中“合理的重复学习”符合“熟能生巧”的表意。所以,“常言道,熟能生巧”应插到第三段“合理的重复学习”之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与单纯重复学习相比,如果人们在学习后进行测试,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这被称为“测试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是语序不当,“如果……那么……”关联词语连接的分句主语不一致,需要将“如果”放在“人们”的前面。
第二处是成分残缺,缺少“被称为‘测试效应'”的主语,需要在前面加“这”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对偶句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①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②总字数不超过20个。
一段时间以来,“夜经济”成为热词,也成为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各地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进一步点亮夜经济,推动相关业态与模式不断创新。
数据显示,以服务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迅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逐步上升。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夜经济打造的亮丽风景线,不仅是一张崭新名片,更能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发展机会;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来看,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消费的 “新蓝海”,更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答案】①拉内需促消费“新蓝海” 提发展升水平“夜经济”
②构建创新消费“新蓝海” 打造人才发展“夜经济”
③“夜经济”创就业造机会 “新蓝海”促消费注新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和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此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具体分析,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对偶句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总字数不超过20个”,做此题,首先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一段内容引出话题“夜经济”,第二段集中笔墨阐释“夜经济”的作用,关键信息是文段最后的文句“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夜经济……;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来看,夜经济……”。筛选信息时注意两段文字内容上的对应,然后用对偶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拉内需促消费”对“提发展升水平”,“新蓝海”对“夜经济” 等,答案不是唯一的,考生可从和文中关键句提取合理信息,然后以对偶句的形式呈现即可。
2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关于对联的题目,考生解答本题时注意对联要求:(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本题中
“大江”对“小苑”名词对名词;“东去”对“西回”;“浪淘尽”对“莺唤起”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千古英雄”对“一庭佳丽”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问楼外青山”对“看池边绿树”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何处是唐宫汉阙”对“此间有尧天舜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
四、写作(60分)
23.根据要求完成写作。(60分)
若你曾仔细凝视过冬天的树,便会发现,以虬枝在天空挥洒水墨的它们,潇洒轻逸;若你在树旁站立过,就能感觉到,树的根系通达延展,正在汲取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人原本与树一样,自然生长、发育,但为了生存,求名利,一路狂奔,乱了节奏,不妨向树学习——春夏时蓬勃,是强者;秋冬时干枯,却是另一象限的强者,归位内核,向下扎根。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向树学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目要求以“向树学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材料中的关键句是“向树学习——春夏时蓬勃,是强者;秋冬时干枯,却是另一象限的强者,归位内核,向下扎根”,可以以此为立意的基点。具体而言,材料还涉及冬天的树的特征,虬枝潇洒轻逸,根系通达延展,正是对关键句的印证。作为“树”,春夏时蓬勃,秋冬时干枯,这是自然的成长节奏。映射到人类社会,处于好的环境中就努力拼搏,处于低谷时期也不要打乱节奏,拔苗助长,而应顺应环境,像冬天的树一样扎根向下,不断汲取养分,积累潜能,这样做也同样是强者。
写作时,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联系实际阐发感受和思考。要明确我们应“向树学习”些什么,学习它们在冬天也不放弃努力,做另一种强者;学习它们顺应自然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而不会受到外界干扰,为了所谓的名利、金钱等打乱自己的生长节奏;学习它们耐得住寂寞和黑暗,扎根向下,积蓄潜能;学习它们静下心来自我修复、自我滋养。总之,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深写透,也可以综合立意,阐明多种学习的内涵。
参考立意:
1.努力做强者。
2.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3.归位内核,向下扎根。
4.沉下心来,自我滋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