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圆圈》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分析:转圆圈是云南少数民族撒尼族——彝族的一个支系的童谣,表现了萨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快舞蹈、转圆圈的生动情景。全曲只用了1 3 5 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2/4拍和3/4拍交替进行。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意境浓郁。歌曲由描写夜晚月亮刚出来时的宁静、徐缓的音乐与在皎洁月光下歌唱舞蹈的欢快的小快板音乐两部分构成。歌曲徐缓部分音乐犹如在宁静的夜晚,有人发现月亮出来了,于是喜悦地、抒情地、神秘地、用悠长的声音把这消息送到每一个角落,大家互相传递,似乎怕把月亮吓跑了。快板部分突然猛地一转,月亮全部出来了,大家都出来互相召唤一起出来歌唱舞蹈。马上进入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第一部分的两声部、唱出两声部,通过创编与演唱,体验并初步接触ABA曲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由二拍子和三拍子创编的两个基本动作的律动,引导学生在律动中感受2/4拍和3/4拍的不同韵律感,能在拍子转换时不混乱,并随音乐做基本动作转圆圈。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两部分的情绪对比,体验歌曲意境,感受撒尼族人载歌载舞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唱出第一部分的两声部。
2、感受歌曲意境,并能在律动的过程中体验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两声部的合唱。
2、歌曲中2/4拍和3/4拍转换的把握。
3、按歌曲情绪情感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第一部分,突破难点1,学唱合唱部分。
1、 听唱。范唱第一声部旋律(二声部分先后唱),学生随琴把它模仿唱出来。(设计意图:1、熟悉旋律。2、为听辨二声部做铺垫。)
2、 听辨。部分范唱,听出范唱与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不同(范唱的二声部是合唱的,而我们刚才是先后演唱。)并分声部分别把合唱部分的两声部分别唱一唱。(设计意图:感受两声部的合唱,建立两声部的合唱概念,在脑袋里形成初步的合唱印象。)
3、辨唱。师弹的是哪个声部的旋律。(先分别弹高低声部,听出来后分声部唱一唱再听老师同时弹两个声部)(设计意图:强调区别两声部,在各声部加深对自己声部音乐旋律的印象。)
4、合唱。分声部随老师的琴合唱两声部。(老师重点带低声部,高声部是旋律声部,视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高声部分开与低声部配合)
二、导入课题,初感全曲。
1、导入课题(多媒体展示萨尼火把节围成圆圈的盛况图,师说:同学们,月亮出来了,每当月亮出来撒尼同胞就会呼朋唤友地出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快地歌唱舞蹈。你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他们的愉快的歌舞啊?)
2、多媒体出示课题(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习一首撒尼童谣——学生看大屏幕读出课题《转圆圈》)
3、初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的情绪、速度(设计意图:1、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印象。2、为下一步说出快歌曲的两部分及导入到快板部分的学习做铺垫。)
4、引导学生说出歌曲不同速度和情绪的两个部分,导入第快板部分的学习。
三、 快板部分学习,突破难点2。
1、初感。听快板部分。求看谱听出其歌唱顺序、怎样反复、歌词。(设计意图:1、初步感受歌曲快板部分。2、大致弄明白歌曲的歌唱顺序,因为歌曲有几处反复,学生很容易在歌唱时糊涂。)
2、再感。听快板部分,要求注意感受2/4、3/4拍的交替。(设计意图:1、2/4、3/4拍的交替是歌曲的一个难点,一定要单独拿出来让学生感受。2、进一步感受歌曲快板部分,为后面的歌曲教唱作铺垫。)
3、听歌曲学拍手。播放音乐,看老师做了一个什么动作,观察明白了和老师一起做。设计意图:1、为歌曲后面的律动转圆圈做铺垫。通过拍手时强拍的转换进一步感受2/4、3/4拍的交替2、进一步感受歌曲快板部分。)
4、听歌曲学摇手。播放音乐,看老师加了一个什么动作,观察明白了和老师一起做。设计意图:1、分步骤地为歌曲后面的律动转圆圈做铺垫。通过摇手拍手时强拍的转换进一步感受2/4、3/4拍的交替2、进一步感受歌曲快板部分。)
5、师生问答学唱歌曲。(设计意图:听了这么多遍学生应该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熟悉,用问答的方式学唱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二来对学生记忆歌词有帮组。 )
6、随琴师生轮唱(设计意图:用不同的形式教唱,一点一点地放手让学生唱。)
7、随琴演唱(设计意图:随老师的琴演唱歌曲,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8、随范唱轮唱(设计意图:通过随范唱轮唱,1、进一步感受范唱。2、轮唱时学生有时听有时唱,加强感受与实践的结合。)
9、随伴奏轮唱(设计意图:合快板部分的伴奏。)
四、突破难点3,完整演唱全曲,发展音乐ABA结构。
1、复习舒缓部分(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第一部分,再一次加深对第一部分的印象。)
2、随琴唱全曲(设计意图:随老师的琴演唱歌曲,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听全曲范唱(注意歌曲演唱顺序,伴奏怎样接,要求不出声地做假样子跟唱。)(设计意图:1、再次感受全曲,为随伴奏演唱全曲做铺垫。2、假样子跟唱对学生的投入听,感受范唱的情感有促进作用。)
4、随伴奏演唱(设计意图:能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5、 ABA处理(设计意图:把前面的引子部分通过改编歌词——“啊月亮,回家了”。作为音乐的结束部分,形成ABA曲式结构。完善音乐,使学生有发展音乐,创作作品的体验,并且通过给作品结构命名,初步接触曲式结构——A B A.。)
6、转圆圈(设计意图:通过律动进一步感受音乐,增加体验,激发兴趣。)
五、小结拓展撒尼知识
1、导入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具有彝族舞蹈性民族风格的歌曲——撒尼童谣《转圆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了解彝族、了解撒尼啊?!
2、了解撒尼:看相关撒尼的PPT,介绍其人文地理、服饰文化、舞蹈音乐乐器。
3、小结:(这首撒尼童谣《转圆圈》既有有2/4拍又有3/4拍。而且这首歌曲只用了do mi sol三个音为基础构成的。do mi sol三个音互相连接组合形成连续的跳进,使音乐具有活泼、跳动的特点,加上明快的节奏,音乐显得分外的生动、活泼,富有舞蹈的韵律性。不少撒尼民歌都是由do mi soL三个音所构成,独具特色。
4、随音乐律动排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曾试过把歌曲中的一些音乐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进行巩固与教学。但这一课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歌曲本身就分为快慢两部分,这样一来,就显的很乱,学生也找不到方向。2/4、3/4拍的交替也为歌曲的演唱和律动带来一定的难度。关于歌曲的律动以及2/4、3/4拍的有机结合做过很多的尝试,经过多次修改,发现一定要把其他歌曲以外的其它都不讲,就是以最简单的、不同的方式反复地唱和听。通过多种手段去引导学生听、感受、唱歌曲,律动也是为进一步感受歌曲和表现歌曲服务。
但在录像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很拘谨,不敢唱,与平时唱歌的状态有点距离,不知是学生突然面对镜头紧张的原因,还是歌曲的难度使学生感觉没有把握不敢唱,或者两者都有。又或者还需要老师的教态再轻松自然一点,感染力再强一点。
设计思路:
1、这首歌曲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不得不做一定的取舍。特别是它的两声部,节奏基本相同,高低声部旋律很相似,因此两个声部很容易串。对于四年级学生很容易一个声部随另一个声部跑,要唱好两个声部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这个课时只选了第一部分的两个声部进行教学,通过听、辨、唱、合等手段逐渐建立两个声部的音高概念,并唱好它。
2、歌曲两个声部情绪、速度有较大的差别,对比鲜明,一次性教学全曲学生很难适应,因此采用先分别教学,再整体感受延长的手段来教学,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3、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循序渐进,逐步解决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4、根据歌曲结构慢、快两部分,而且慢的部分很短,歌曲意境浓郁。歌曲以快板结束,如果把它处理一下加个慢的结尾会感觉更完整。因此对歌曲进行了发展,月亮出来了(慢A)——大家出来玩(快B)_月亮回家了(慢A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做了以上的处理,进一步完善歌曲意境。学生也有了发展音乐,创作作品的体验,并且通过给作品结构命名,初步接触曲式结构——A B A.
5、通过做一定的歌曲律动及转圆圈,加强对作品的感受,体会彝族同胞欢快歌唱舞蹈的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