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单元分析+课时教案+单元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单元分析+课时教案+单元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2-16 10:4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节日礼物”和“天安门广场”。教材提供了一些照片(或画面),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情境中各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再观察从其他位置拍摄(或看到)同一情境的照片(或画面),判断这些照片(或画面)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或看到)的;或者提供这样的画面,画面中的观察者在观察物体,他所观察的对象处在另一个物体的上面(或后面),通过观察这个画面,来判断画面中观察者从高低(或远近)不同的观察位置,他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所对应的范围。本章学习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学情分析
“观察物体”是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对现实空间的直接观察是学生获得直接的空间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照片和画面是对现实空间的间接观察,不仅要以生活经验为认知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象、合情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学生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学起来也不会感到很困难,因为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两个方向观察物体、二年级下册学习了三个方向观察物体、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三个方向观察立体的形状,所以学生已有了观察物体这方面的初步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再借助实物模型帮助学生认清图中各物体间的相对关系,这样新知就会水到渠成的被学生掌握了。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辨别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或形状。
2、在观察、想象、推理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想象、判断、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识别和判断拍摄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确定照片。
难点:
体会不同距离观察物体形状的变化。
五、单元教学构想
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观察物体,主要是观察照片或画面中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想象或合理推理,来判断这些照片或画面的拍摄位置或观察位置;或者判断图中的观察对象在同一图中观察着视觉中的范围。观察照片或画面是对现时空间的间接观察,它与直接观察现时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本单元内容都以照片或画面来呈现,就是要帮助学生主动的参与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去。
在重视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由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需要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所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对的观察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教材为此提供了一些策略: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然后再来解决从画面间接观察物体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运用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来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创设对学生现实水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实质性的发展。
六、单元教学时数
2课时
节日礼物 ……………………………………………………………………1课时
天安门广场…………………………………………………………………1课时
七、单元教学教具
课件、建筑模型、挂图、水瓶、笔盒。
八、单元教学学具
实物
第一课时
课题
节日礼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节日礼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在观察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难点:体会不同距离观察物体形状的变化。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礼品盒、课件。
学具、、礼品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将一个礼品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别蹲着看、站在讲台下看、站在讲台上看。
2、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再让看过的学生谈一谈看到的情况。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由低到高看物体,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节日礼物
二、新授
1、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如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在实际的例子中体会从不同位置看物体的不同效果。
为了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56页上面的情境图,并模拟书上的情景在课桌上摆好学具,再由下到上进行观察,说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三分钟后,比一比那组说得好!)
学生自学期间,老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困生。
汇报展示:
生1
生2
生3
出示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56页下面的情境图,并模拟书上的情景观察课桌上的物体,体会观察点不同看到的画面也不同,并标出观察顺序,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三分钟后,比一比那组的习题做得好!)
学生自学期间,老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困生。
汇报展示:
生1
生2
根据学生的反馈,师做点评总结。
三、联系实际
师: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说一说。
在讲桌上放上教具,让4-5个学生在教室最后观察,然后向前走到讲桌近处观察。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智慧屋
1、课本57页的“说一说”。
2、课本57页的“试一试”。
六、回顾小结、找到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节日礼物
低→高 范围扩大
远→近 范围缩小
第二课时
课题
天安门广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判断、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包括空间想象力、空间推理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识别和判断拍摄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确定照片的位置。
难点: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建筑模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学习根据物体呈现的形状,找出拍摄时的位置及拍摄的先后顺序。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及一组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师:“为了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用心看课本58页的情境图,辨认下面的四张照片分别是在①、②、③、④那个位置拍摄到的。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5分钟后汇报小组的看法。)
1、学生读自学指导。
2、用心看情境图、独立思考。
3、组内交流看法。
4、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反馈:(可能会有如下回答)
(①我认为第一幅图是在4号位置拍摄到的,因为从照片上看到纪念碑看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左面。)
(②、我认为第二幅图是在正面1号位置拍摄到的,因为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在一条竖直线上。)
(③、我认为第三副图是在侧面3号位置拍摄到的,因为在照片上能看到毛主席纪念堂到了纪念碑的右边,但偏离不大。)
(④、我认为第四幅图是在2号位置拍摄的。因为毛主席纪念堂和纪念碑几乎平行。)
6.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在观察物体时,因为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这也提示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去考虑,得到的结果才是全面的。如果您不信,让我们用实物验证一下。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利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摆,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自己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交流在观察同一物体时,所在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如何?(6分钟后汇报小组的看法。)
1、学生独立认真观察、分析。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3、全班反馈。
4、老师依据学生的反馈,概括总结。
从观察实物中验证了在观察物体时,因为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这也提示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去考虑,得到的结果才是全面的。
五、实践应用
利用课本60页的情境图,认真观察,分析,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完成情境图下面的习题。
1、学生独立认真观察,分析。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3、全班反馈评判。
4、老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所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有什么新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七、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
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得到的结果会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
1、10个0.1是(  ),100个0.01是(  )。
2、0.23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一个数由8个一,4个十分之一,6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  )。
4、0.089扩大(  )倍是8.9;0.73缩小10倍是(  )。
5、9.38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6、把26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7、把3692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亿。
8、不改变数的大小,把105.300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二、判断
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        (  )
2、把一个数扩大10倍后是0.9,原来这个数是9。 (  )
3、8.5和8.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  )
4、根据小数的性质,80.600可以写作8.6。   (  )
5、小数点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6、整数比小数大。              (  )
三、直接写得数
10.04×1000=        0.03×10=           2.01×1000=
7×59÷100=        0.7÷1000=           7.8×100=
四、读出下面各小数
(1) 0.8  (2) 10.4
(3) 24.05 (4) 0.04
五、写出下面各数
(1)、十五点零八   (2)、二百点九三 (3)、零点零七五
六、改变计数单位写数
(1)、 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0.800=(  )      20=(  )          8.530=(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075千克=(  )吨(  )千克
2米9分米=(  )米
0.85米=(  )分米=(  )厘米=)分米(  )厘米
4米2厘米3毫米=(  )厘米
(3)、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684900=(  )万 720300900=(  )亿
67万=(  )亿  10万=(  )亿
七、化简下面的小数
(1) 8.9060=   (2) 203.4600=   (3) 0.0074000=
(4) 0.807060=  (5) 6.060600=         
八、仔细看图,填图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从正面看到的是C的有( )
(2)从侧面看到的是B的有(      )
(3)从上面看到的是A的有(      )
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
1、10个0.1是(  ),100个0.01是(  )。
2、0.23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一个数由8个一,4个十分之一,6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  )。
4、0.089扩大(  )倍是8.9;0.73缩小10倍是(  )。
5、9.38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6、把26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7、把3692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亿.
8、不改变数的大小,把105.300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二、判断
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        (  )
2、把一个数扩大10倍后是0.9,原来这个数是9。 (  )
3、8.5和8.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  )
4、根据小数的性质,80.600可以写作8.6。   (  )
5、小数点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6、整数比小数大。              (  )
三、直接写得数
0.55×10=         0.375÷10=           4.05×100=
10.04×1000=        0.03×10=           2.01×1000=
7×59÷100=         0.7÷1000=            7.8×100=
4.5÷100=         0.516×100=           7.05×100=
四、仔细看图,填图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从正面看到的是C的有( )
(2)、从侧面看到的是B的有(      )
(3)、从上面看到的是A的有(      )
五、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六、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七、有问题我解决
1、 在一个三角形中,∠1是70°,∠2比∠1大10°,∠3是多少度?
2、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是50°,求它的底角。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90厘米,底边长2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腰长是多少厘米?






( ) 面
( ) 面
( ) 面
( ) 面
( ) 面
( ) 面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