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字里行间感受鲁迅执着寻找的希望——《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董水龙
[缘起]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上,我总是在向自己挑战。经过多年的阅读和尝试的积累,我终于明白,阅读与写作一样,就是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为了上《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我读啊,读啊,读,一直大概读了有十五六遍,于是鲁迅在1926年10月12日写《藤野先生》时的情景似乎浮现在我脑海里。那一天的鲁迅的脑海里,也许和1902年初到日本是的周树人一样,内心在满怀希望中滋长着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我在阅读《藤野先生》一文时,那分明清楚的失望与希望交替出现的情绪感染了我,于是我也随着文本中的情绪在失望和希望的胶着中起伏,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我不知道我的体验是不是能感染学生,但我要试一试,告诉他们原来阅读不是去猜摸别人的心思,而是在文字里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第1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作者)。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如果还没有为生字注好音的同学顺便为生字注上拼音,等一下我来检查。(生读课文,师巡视。读完)
生:老师,鲁迅文章里怎么会有那么多错别字。
师:哦!那不是错别字,是异体字。在鲁迅写文章的那时候,有些词既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我们现在是给汉语的文字规范化了,但那时还没有这样的规范,所以不能说鲁迅写了错别字,知道了吗?
生(全体):知道了。
生: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标准化呢?
师:是为了便于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啊。关于这件事还有没有疑问。(生全体静默)没有了,我们就来阅读分析课文。我们要从哪里读起呢?(生看书本,没有人说话)我们从小学读书读到现在,将近8年了,连读书从哪里读起还不知道,真是“笨”得可爱啊!就是从题目、从开头读起。(学生都恍然大悟地抬起头并大笑。生七嘴八舌地说董老师你这样骗我们)
师:那我们就把开头一句来读一遍吧。(生全体读课文毕)
师:徐华彬你用绍兴话把鲁迅的这句话说一遍。
生:(用绍兴方言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下面也有学生用绍兴话重复这句话)。
师:你看鲁迅这句话,反映鲁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生:厌倦。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失望。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了,还有第三种么?(过一会儿)没有?没有了的话,你们认为那种意见更符合课文实际。
生:表现了鲁迅失望的心情。
师:同意是“失望”的心情吗?
生(大部分):同意。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失望?你从哪个词上体会出来的?句子中“这样”指什么?
生:鲁迅对东京失望,从“也”字上可以体会到失望的感觉。
师:对!“也”字作为语气词,如果在句子中间,往往有一种失望的情绪。但说“鲁迅对东京失望”不够具体,他对东京的什么失望呢?难道“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请云”不美?所以让作者失望。
生:他是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失望。“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请云”后面作者用了转折“但是”,说明前面是好的,但后面的让他失望。
师:感受得很好。我们全体把课文第一段来读一遍。(生全体读课文,快结束时,学生小声笑起来)是什么让你们发笑了?
生:“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师:很好!鲁迅的幽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不愧是大师,而且还是个幽默的大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失望的语气开头,就是“也”字让我们感觉到了作者的失望情绪。
师:这“也”字说明本来作者也许对到东京来留学抱着希望,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作者与“清国留学生”们格格不入,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极度失望,因此在文章中对那些留学生进行了无情地嘲讽。不过一个人如果总是失望,做人也就没有意义。从文章的角度来说,去年我们已经无数次说过,行文一定要有曲折,平铺直叙不是好文章。鲁迅是大师,肯定让行文产生曲折,所以文章从第一段的失望到到第二段的应该是“希望”。在第二段里鲁迅有什么希望?
生:“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个书买,还值得去一转。”
师:但最后还是让作者——
生:失望!
师:因为什么失望?
生:到了晚上,楼上有人学跳舞。
师:那别人学跳舞关鲁迅什么事啊,鲁迅也管得太宽了。
生:因为那些学跳舞的人是清国的留学生,他们不好好学习,国家危难在即,他们却只顾自己花天酒地。
师:说得很好。不过失望之后总还是会有希望。作者又抱定什么希望了呢?
生:离开东京,离开清国的留学生,到别的地方去。
师:是的,惹不起,我难道还躲不起啊!你们不走,我走,就这样作者去了仙台医学专修学校学医。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记得特别牢呢?
师:还记得“日暮相关何处是,……”
生(全体):“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对。“日暮”了,天晚了,容易让人怎么样?
生:思念家乡。
师:对。让身处异乡的鲁迅思家念国,所以这“日暮里”的地名就让作者记得特别深刻。那么作者在仙台最先的感受又是怎样呢?我们是不是先把“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来读一遍好不好。(生读课文,读时学生边读边笑,读完)
师:看同学们读时的感受,就可以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大家都笑出来了,鲁迅的幽默再一次感染了大家。仙台最先给鲁迅的是希望还是失望?
生:是希望。因为他受到优待。
师:你能把关于“优待”的那句话读一遍吗?(生读句子)你是什么感受?
生:他受到了优待,“学校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还让鲁迅“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
师:有不同感受的同学吗?
生:我觉得鲁迅很“失望”。“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间就有一个“也”字,就含着失望的情绪。
师:再说具体些。
生:虽然他们“不收他学费”, “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但他睡的地方有蚊子,后来换了地方,则又“总要喝难以咽下的芋梗汤”。
师:说得太好了。知道“物以希为贵”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东西因为稀少而贵重。
师:对!某样物品是因为稀少而贵重,而不是真的贵重。那么“少而贵重”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鲁迅是那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就“物以希为贵”了。
师:分析和到位。那“北京的白菜”和“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两个事例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静默)其实这是类比(板书:类比),是比喻的一种。为什么要来这样两个类比呢?谁与谁类比?
生:人与白菜、芦荟类比。
师:鲁迅把自己与白菜、芦荟类比。你是什么感受?
生:把人类比作“物品”。
师:谁把人当作物品了?(学生静默)没有看出来啊。我们再读课文。(生集体读课文完毕,下课铃响起)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去思考,我们明天再来讨论阅读感受。下课!
第2课时
师:昨天我们阅读讨论到第5段,我们讨论到有人把人类比作“物品”了。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讨论。老办法,先将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毕)谁把人当作物品了?(过一会儿)还没有人想好啊,那要不要再花些时间好好想一想?(学生还是静默)仙台的医学院的几个职员在为鲁迅迁来搬去时有没有征求过鲁迅自己的意见呢?
生:他们应该征求了鲁迅的意见。文章里不是说“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师:但他们有没有询问鲁迅为什么不愿意搬,住这里方便不方便,还需要什么帮助照顾?
生(全体):没有。
师:对!所以他们还是没有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尊重当事人鲁迅,而是为了不是理由的理由非要他搬走不可,就让他移来迁去的,就好像把人当作了“物品”一样了,这就是鲁迅当时的真切感受,鲁迅感觉到他们给他的优待不是真正待他好和对他关心,而是把他当作“物以希为贵”的中“物品”罢了,所以鲁迅就不领情,还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中对那些人用幽默进行了嘲讽。那么谁对他是真正的关怀呢?
生(大部分):藤野先生。
师:对。文章需要有对比,相比那几个教员给鲁迅的“优待”,只有藤野先生才对他是真正的关心,给了他鼓励和帮助。藤野先生在别人眼里和在鲁迅先生的眼中的形象是不同的。去年我们也已经反复说过,文章不但要有波澜曲折,文章中还要有对比。刚才我们分析了仙台医学院的“几个职员”不是真心待他好,而藤野先生才是真正关怀他的唯一一个教员,把两者做了对比。但为了文章的曲折,还需要另外的对比,即从不同的人的眼里看同一个人。
师:在那些个留级生的眼里,藤野先生是什么样的?(生看课文)
生:留级生们认为,藤野先生形象不好,暴露了他许多“丑事”。
师:那么,鲁迅有没有受他们的影响,开头对他的影响也不是正面的?
生:是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师:但后来为什么对他的影响发生了改变呢?
生:因为藤野先生真心关怀鲁迅。
师:从哪里开始?把课文读一读。
生:“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师:还有吗?
生:“‘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拿来我看!”
师:藤野先生为何要这样问鲁迅:“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生: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怕他听不懂日本话,做不了笔记,所以这样问。
师:理解得很对。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怕他听不全懂日本话,才这样问。那么,接着藤野先生还为鲁迅做了什么?
生:给他修改笔记。
师: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笔记的事情一直持续了多长时间?
生:从藤野先生开始教一直到教完所有的课。
师:鲁迅对他给予的帮助和关怀持什么态度?(生读课文)
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师:是的。但如果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关怀心怀“感激”我们直接就能看出来,那么鲁迅为什么又要感到不安呢?(学生静默)没有体会出来啊,那就老办法,读!(生读课文,读完还是静默)那么再读。(生再读课文)
生:他发现自己做的笔记被藤野先生改的地方太多,生怕给藤野先生添许多磨烦,所以感到不安。
师:嗯,分析得很好!就是这样。我们继续读下去。(生读课文)
师:在我们读的这部分里可见,那时的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帮助有时还——
生:不领情。
师:不过,藤野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得帮助他。但在正好让鲁迅鼓起信心和希望的时候,让人失望事又不期而来。是什么呢?
生:是日本学生写信的那件事,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考及格了是藤野先生向他透露了考试题目。
师:最后怎么样了?
生:流言消除了,日本学生也把长信要了回去。
师:但鲁迅的心情却变得更失望了,甚至是绝望,最后因为电影事件,让他决意要离开仙台,不学医学了。藤野先生有没有挽留?
生:没有。
生:老师,课文“我的意见却发生变化了”这句里,鲁迅什么意见发生变化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请我们一起阅读第9页注释2。(生读注释2毕)读懂了?(学生点头)总之他的意见变化就是四个字:弃医从文。还有问题吗?那我们继续刚才的讨论:藤野先生为什么“但竟不说”,也就是没有挽留呢?
生:藤野先生知道即使挽留也没有用,他了解鲁迅不是随便作决定的。
师:我想这才是鲁迅写藤野先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鲁迅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的真正的原因,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啊,不愧是大师鲁迅先生值得纪念的老师。我们把课文最后两段来读一遍。(生读课文)
师:我们怎样理解“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为什么鲁迅说藤野先生热心希望的是“小”的是为中国,“大”的是为学术?
生:因为对藤野先生而言,为学术是他的职业使然,也是他追求的全部。他教学鲁迅就是为了让鲁迅学好医学,去为中国人治病。他教学鲁迅主要是为学术,而首先不是为中国。
师:对。我觉得,藤野先生对鲁迅好,是为了鲁迅能学好医学,能使自己的医学学术传到中国去,所以应该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中国”,因此鲁迅才这样说。有没有不同意见啊?(一会儿)没有了,我们继续另外的问题讨论。
生:老师,为什么鲁迅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师:谁思考好了,为这位同学解答。(学生静默)没有啊!忘记了到哪里去找啊。把课文这段最后两句话读一读。(生读课文)发现了没有?
生:“他的性格”,只是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但在别人心里和眼里就不一定伟大。
师:说得很好。鲁迅先生因为失望而决意要不学医学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最后他有没有找到希望。如果他找到了,那么他的希望又是什么?(学生静默)我们就来读课文最后一段。(生读课文最后一段)课文中哪些文字让鲁迅先生从失望里看到了希望。
生:“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在藤野先生的目光里,让作者看到的希望和勇气。
师:是啊,在我们任何人的心里,一位能给人鼓励和信心的老师肯定是值得让人记住的伟大老师。鲁迅到日本留学,从最初的失望——希望——再失望——再希望的反复循环中,因为有了藤野先生的帮助与鼓励而终于走出失望,找到了通过文艺为人生,为国家,为民众呐喊,并以此来改变民众的灵魂的希望。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藤野先生在给了鲁迅鼓励、照顾和帮助的同时,也用自己伟大的人格影响了鲁迅这位伟人。下课。
[思考]我自己也无法确定,我是不是在“用课文教”,而不仅仅是“教课文”。但我渐渐明白,语文课里的阅读教学,就《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而言,不仅仅是只要学生归纳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也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获得独特的阅读体会,学生只有学会了能独特感受与体验,才能慢慢学会独立地阅读,而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
自从我2007年下半年发现了《背影》的文本对比结构后,今年我又发现了《藤野先生》这个文本的曲折反复结构,这就是由开头开始的失望—希望—再失望—再生希望的曲折反复结构。《藤野先生》这文本就是在这样的曲折反复结构中推进,作者的情感也是随着这个结构反复起伏,直至找到希望。这样看来,帮助引领还不会独特体验的学生体验真正的独特体验也应该属于独特的体验。
[注释]
①孙绍振《“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