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10: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 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
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
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
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
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
D.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
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
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
D.《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
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 分)
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诸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道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4 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拜谒仓颉
阿莹
我驾车离开白水县城不久,远远就看到黄河岸上的仓颉庙了。
那座庙宇似乎像一座小小的古城堡,一排清代的歇山屋顶的门楼,一大两小深深的门洞。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左史官,所以当地便将庙址所在地称之为史官乡了。走近山门便见门洞之外有一块高达四米多的照壁,中间有一圆状砖雕瑞兽。我知道这是专门评判人间是非的独角兽,古人称之为獬豸,可以评判曲直当然是文明的象征,当然也是仓颉庙的守护神了。
走过门洞,迎面是于右任题写的"文化之祖"的前殿,里边安放着几尊历史悠久的碑石。最古老的碑石是东汉时期的,记载了百姓在谷雨这天祭拜仓颉的过程,可见这座仓颉庙最少也两千年了。
穿过前殿,两侧是两座并列的古戏楼。戏楼放进庙里还是个稀罕。之所以把戏楼放在仓颉庙里,是因那戏剧的基础正是文字的组合,民间戏曲永远是同一个主题:惩恶扬善。在这肃穆的地方刻意凸显这个深远的意蕴,可想而知这里上演的曲目必是忠孝节义的正剧,高亢阴柔的唱腔也将人们潜移默化地带入文明的境地了。
戏楼的深处是正殿,门楣上是赵朴初书写的“文字之祖”的黑漆匾额。轻步走近,立刻会被一座金色塑像震撼,身披大氅,双手抱笏,额头双目,神色威严,静静地注视着过来过去的人们,这就是双眸四眼的人文之祖仓颉了。两侧廊柱挂满了称颂人文先祖的对联,有一副对联令我印象深刻——四目明千秋大业,六书启万世维言,这应是对仓颉功业最好的概括了。我想,那老百姓之所以把戏台放到外边,也是想让仓颉透过门扉,看到他的创造不但方便了记事生活,还给后人带来了思想启迪,这当然让主人感到欣慰了。
后边便是青砖围起的仓颉墓,分有花砖砌就的东门和西门,可感受到百姓对先祖的崇敬。墓冢高有四米多,周长也有七八十步,一圈都用青砖围成了花饰。我想,这是一位应该永远被人颂扬的先祖,任何一位中华儿女来到这里都应该跪下的,因为是墓主人把中华儿女从蒙昧带入文明,也使文明得以代代传承。君不见,自从有了文字,世上一切都开始变得井然有序了,都可以用字符来表述了。
庙堂东侧,还建有一片“中华碑林”,在众多千年古柏映衬下,排列着历朝名人留下的墨宝,当然都是赞誉仓颉功德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记载文字变化的石碑,是以仓颉发明的那二十八个鸟迹字符为底本,分别展示了六种造字法,昭示着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正是从仓颉当年的创造演化而来的。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象形文字,这当是文字的雏形,此类字一经出现就是一场认知上的跃进,无论如何是要比结绳记事方便准确多了。
我眼瞅着那鸟爪般的字符,眼前竟浮出一个生动的画面来。
那是公元前两千五百年一天的下午,天上飘着零落的雪花,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者从城帐里蹒跚地走出来,他对跟在身后的随扈摆了摆手就向黄河岸边去了。城楼上的卫兵默默地注视着,城下的路人也默默地注视着。天寒地冻,干什么去呢?有人知道他就是黄帝身边掌管记事的官吏。
刚才,黄帝让他回顾一下涿鹿之战,那是黄帝最为难忘的一场战役,本族联合炎族,扫平了盘踞南部的蚩尤族,从此天下归一了。仓颉率领两个兵士将一面渔网般的结绳扛出来,说这就是涿鹿之战的记载。群臣摇头晃脑不知所以。左史官面无惧色一边数着绳结一边说,这一年黄帝亲率大军从中原出发,经历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最终取得辉煌胜利。最后,仓颉又数着结绳上的蓝白红须介绍,俘敌多少,俘羊多少,俘马多少……仓颉的讲解让黄帝眉飞色舞,但最后黄帝纠正说,俘马少说了一百匹。闻声,仓颉发现绳上的红须掉了一根,多亏脸上的胡须遮住了红到耳根的面庞。
仓颉走出城堡,迎着雪花走了很久,他看到有众多小鸟在雪地上觅食,见他缓缓走来,腾地一声飞起来,雪地上留下了斑驳的爪印,这多像他做的记事绳结啊。仓颉被那些爪印吸引住了,他定定地注视着,心里有些兴奋,刚刚的尴尬已被这些爪印踩得支离破碎了。很快他便归纳出一堆爪印形态,如果用这些爪印形容一个词语,画到兽皮上、竹条上、木板上用以记事,不就可以革除结绳的烦琐和失误吗?
当然,此时的仓颉也许没想到,这个灵感乍现,竟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从此世间流行的礼仪和诏告就可以用字符表达了,从此蛮荒之人也变得有教养起来了。而且,这些文字就是一组金质的链条,浩大中国在这组文字的统领下,变得愈发团结坚韧了,即使以后发生了朝代更迭,人们依旧信奉中华文化,依旧热爱东方的中国,这个深厚的人文情结当然有仓颉的一份贡献呢!
走出庙门我还在想,当初仓颉一定对这个伟大的灵感涕泣不已,一定会飞跑进城郭里,兴奋地将黄帝拉过来,将这个想法在一个土案上摆开了架势……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点题,写出“我”行程,交代了仓颉庙的地理位置,引发读者对仓颉庙景象的遐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仓颉是文字之祖,而戏剧的基础是文字的组合,所以正殿的外面是戏楼,正体现着老百姓对仓颉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C. 看到雪地上斑驳的小鸟爪印,仓颉灵感瞬间被激发,他兴奋不已,因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代替结绳记事的简便方法。
D. 本文以时间为序,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拜谒仓颉庙时的所见、所忆、所感,旨在抒发对文明的深切向往之情。
7. 关于文中仓颉回顾涿鹿之战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涿鹿之战意义非凡,黄帝为铭记此事,才让仓颉当着群臣的面结绳记事,去回顾这一战役的情况。
B. 记录涿鹿之战需要大量结绳,但这并不影响仓颉的讲解,可最终还是因这种记事方法的弊端出现了失误。
C. 这一情节是对上段仓颉在天寒地冻之时从城帐走向黄河岸边原因解释,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而完整。
D. “脸上的胡须遮住了红到耳根的面庞”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仓颉在被黄帝指出错误后的尴尬。
8. 仓颉庙中哪些事物是能够和“文明”相关联的?请分条列举。
9. 本文在思路安排上前后有何不同?二者又是如何衔接统一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虽然生态是渊源有自的观念,生态问题也是古已有之的矛盾,但直至20世纪下半叶,生态保护才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的原因未必是人们到此时变得格外自觉、勇于担当,而是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现象已经变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有识者产生了大难当头、不警惕不行的感觉。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幻电影当仁不让地将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的主题,努力唤醒观众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对生态伦理加以思考。
社会意义上的生态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社会生态”,至少包含以下可能的解释:一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重点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外延和自然生态有交叉之处;二是着眼于人作为群居动物的社会性,指人类社会内部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人的社会行为;三是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指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科幻电影中,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生态通常是就整个星球而言。例如,日本《光子帆船星光号》描写奥丁星球附近有一颗老人星爆发,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就是北欧神话中所说的“火国”影响。中观意义上的社会生态通常是就某个国家、某种文化或某种人类共同体而言。例如,美国《燕尾服》描写班宁公司老板想独霸供水业,制造携带细菌的水蛾,企图污染公共水源,并杀害前来调查的政府特工。微观意义上的社会生态通常是就某个区域而言,对应于小生境。例如,美国“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相对独立的岛屿,那里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它同样属于人造小生境,是人类让恐龙栖息繁衍的地方。上述小生境都是由人设计、制造与调控的,因此是社会生态的研究对象。
上述三个层次上的社会生态是相通的,较高层次的社会生态总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社会生态表现出来。与“社会生态”相关的范畴有“文化生态”“信息生态”“媒体生态”等。这类范畴的共同点在于将生态置于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之下加以考察。对于科幻电影而言,值得关注的是有关生态的描写所流露出的价值观。
(摘编自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生态伦理》,《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期)
材料二:
科幻小说家走在生态向度思考的前沿。科幻小说报,多数时候通过表达哲理的深邃与前瞻,征服读者,引领时代思潮。科幻小说中生态向度思考最有生命力,然而,在这些文本中,给人类摧枯拉朽的警醒是必要的。但是人类毕竟是人类,有着自己的有限性和独特性。在废墟上重建是本能的欲望,也是人类文明走向理智和可持续的必然。因而,生态向度的建设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这里使用建设性一词,主要来源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基本立场和主张的启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倡导新的科学观。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有机的过程性整体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提倡运用自觉的生态意识,建设绿色文明。在目前的科幻文本中,科幻书写以冷峻深刻的生态想象,引起无数读者的多重思考。在建设性的生态向度中,科幻小说家延长了时空,深度思考宇宙与文明、科技与生态、审美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糅合历史和时代的交织选择中,形成了辩证的、有着鲜明人文情怀的科技生态伦理观。从目前来看,生态向度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通过对科学、发展与生态的悖论思考,解读生态危机困境的表象和原因。第二维度是在人性、文明与未来的重构中寻求生态危机解决方案。第三维度是生态世界的可行条件是审美、生命与整体的认同。
在科幻世界里,小说家们常常用科技对于人性的戕害作为批评的伦理着力点。科技在突飞猛进地改变世界,也改变了文明社会几千年构筑的道德伦理秩序。为寻求救赎方案,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在科幻小说中坚守了共同的人性标准。那就是,人是有道德的,有情感的,并部分改变了丛林法则的兽性本能。比如,钱莉芳在小说《天意》和《天命》中高度赞扬了人类摆脱外星人“龙羲”控制,从而避免人类归于洪荒的命运。人类长久以来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无限制秉承了人类生存优先的原则。而在中国,有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早慧与清醒,有着悠远的道家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有着佛教众生平等的慈悲之心。重建中要重塑人对生命自由的看法,自由的前提是对生命的敬畏。而对生命的敬畏,源于对自然与人性之美的坚守。不管宇宙是否有新的开始,世界都需要对所有生命的爱、敬畏、珍惜,可以掌握其他生命的人一定要有责任和良知。这是地球文明中人类进化可以对抗时间的所有希望,也是科幻小说在生态向度方面探索出的共同认同。
(摘编自韩玉洁《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生态向度的建设性》,《小说评论》2019年第3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保护一直是世人的共识,对于科幻电影而言,值得关注的是有关生态的描写所流露出的价值观。
B.环境问题突出引起有识者重视,在此背景下,科幻电影当仁不让地将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的主题。
C,人的社会行为是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重点,从而使科幻电影生态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戕害人性为代价。于是,科幻小说家就以科技对于人性的戕害作为批评的伦理着力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电影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态,包含宏观、中观、微观的,较高层次的社会生态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社会生态表现的。
B.将生态置于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之下加以考察,是“文化生态”“信息生态”“媒体生态”等的共同点。
C.人类具有有限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废墟上重建可以说是人类本能的欲望,是人类文明走向理智和可持续的必然。
D.生态重建关键要秉承对自然与人性之美的坚守,对其他人的生命一定要有责任和良知,这是科幻小说在生态方面的共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生态危机”科幻作品的一项是( )
A.《机器人瓦力》讲述了公元2700年人类将地球变成了垃圾场,又在机器人的协助下恢复了地球生态的故事。
B.《后天》讲述温室效应带来全球暖化,地球一夜之间进入冰期,人类面临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故事。
C.《E.T.外星人》讲述了一个十岁男孩与迷失的外星造访者E.T.建立友谊,并帮助他找到了回家之路的故事。
D.《流浪地球》讲述了2075年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对绝境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4.科幻电影具有怎样的特征?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积累的知识加以概括。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科幻作品传达生态伦理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继父
邵宝健
不怕你笑话,巷口那个驼背鞋匠是我的继父。他是背上先有座"小山"才不得已弄了个鞋匠的行当,还是因为长期弓着背补鞋钉掌才弄了个"小山"在背上,未可知。我只知道,他在两年前和我母亲结婚时,我正对司画女神爱得疯狂,而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
20岁的男子汉嘛,是很要面子的。继父刚来我家时,我连出门也不好意思。我没有理由恨母亲。她嫁给那个驼背,完全是为了不务正业的我和尚在初中读书的小妹。我有了个继父后,画画就有了物质保证。尽管这样,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我从来没叫过他一声"爸"。依我看来,他活着就为了三桩事:一是鞋匠的活计;二是喝酒;三是和我母亲生活。他那难看的酒糟鼻始终绯红,就是因为酒喝得过多。
他对我的游手好闲,并不反感;而对我钟情于画画,却有点不以为然。这自然是因为我的花销要威胁他的酒钱。我还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他对我的警告。他似乎和我母亲谈过:动笔杆子的人,包括握画笔的,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或者说是靠不住的。
我自小爱好画画,水彩、油画、中国画,无不涉及。也许是天赋不足,抑或是未期机遇,学画多年,至今仍一事无成。我的画进不了画展,偶尔投过稿,均无音信,更不要说能变成小钱。但我不气馁。高考落榜后,我索性关起门来潜心作画。那些画友,自从知道我有了个驼背继父,似乎也不大愿意和我磋商画技了。哼!
这天,我恐怕是向母亲要的钱多了一点,继父也似乎多喝了点酒。他的话特多,且含糊不清。经过母亲的翻译,才知道——他说我已是条汉子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将来他们两口子总会死的,到时再想到创家立业便来不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和他学习补鞋,现在补鞋的赚头也很不错。
这是什么话!我一气之下,三天不回家。后来还是母亲和小妹把我从我的同学家找回去。我了解到县城那家裘一品画斋,代人出售画作。我跃跃欲试,手舞之,足蹈之。
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一幅油画,题为《傍晚》。长1.5米、高0.8米的画面上,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街,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街上缓行,头部斜侧,深情回眸,街尽头是如血的夕阳。
我决定用这画去裘一品画斋碰碰运气。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白须长者细细鉴定后,问我想定怎么个价。我踟蹰了。我穷的时间太长了,老做寄生虫,脸上无光啊。我渴望钱。我伸出右手,五个手指撑开:“500元。”那位长者以为定价过高了点,用体恤的口吻要我掉价。按照规定,代售的画作无论售出与否,都得按定价和滞留的天数收取手续费。
我不想掉价,咽了一口唾液:"就这样定了!"
几天过去了,没有买主。一个月过去了,画面上蒙上些灰尘。
我终于病了。高烧,昏睡,说胡话。我被送进医院。继父的鞋铺停业了半个月。他在我的病榻前守护了许多个夜晚。这是事后听母亲说的。我在昏睡中还尽说些“傍晚——500,500——傍晚”的胡话,谁也不悟其义。
病愈后,我回家养息。我变得终日无力,不思茶饭,人瘦脸黄,判若两人。
这天,我接受母亲的劝告,外出散步。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不觉又踱到裘一品画斋。再也没有勇气进去了。那位白须长者发现了我,走出店堂喊住我。我的运气像太阳一样升起来了——《傍晚》已在三天前被人买去。我取回巨款,激动得可以。
母亲不敢相信,眼眶也湿润了:“原来你的画这么值钱啊。”继父闻悉此事,特意买了些酒菜,以示祝贺。
自此,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我画画的热情高涨,有时通宵达旦地挥笔,家里人也不作干涉。继父继续拼命地做鞋活,还把鞋铺的门面开大了些。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搭了个绿色的玻璃钢雨棚。记得那天,继父特别高兴,哼着小调,把竹梯靠在墙上。他背了座“小山”往上爬的样子,叫人看了直想发笑。突然,不知怎么一来,只听见他轻轻地"唔"了一声,人便从竹梯上滑落下来。
脑溢血。当夜,继父再也说不出话,心脏停止了搏动。他含着笑睡去了,带走了属于那个已经消逝的岁月里的沉沉的叹息。
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油画藏品——我的杰作《傍晚》!
我捧着画,哀伤和苍凉的情绪急骤地袭来。我号啕大哭。我觉得能够告慰于继父亡灵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振兴他遗赠给我的鞋铺。于是,我就做了鞋匠。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多次写到继父背上的“小山”,凸显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也交代了“我”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B.继父其貌不扬,却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脚踏实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又心地善良,宽厚仁爱。
C.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先写“我”对继父的排斥,与下文“我”继承继父的鞋铺形成强烈反差。
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如对继父背上的“小山”和绯红的酒糟鼻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关于文中"我"携画作去裘一品画斋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所以当画斋让“我”给画作定价时,“我踟蹰了”。
B.画斋的老者鉴定画作后,让"我"降低定价,可能是因为他担心定价太高了不好卖。
C.“我”坚持不掉价,表明“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的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
D.“我”携画作去画斋的情节为下文继父买走“我”的画作鼓励“我”画画埋下伏笔。
8.小说的标题是“继父”,可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
2.(3分)D
3.(3分)C
4.(4分)
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处境不同,费孝 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5.(4分)
①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
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整体特征
[每空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 D “本文以时间为序”分析错误,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应是以空间为序;另外“旨在抒发对文明的深切向往之情”分析不准确,本文旨在表达对创造文字的仓颉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7. A “黄帝为铭记此事,才让仓颉当着群臣的面结绳记事”说法错误,这一事件早已让仓颉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只是现在黄帝让其当着群臣的面回顾这件事,仓颉才让人抬来以前的记录讲给黄帝和群臣听。
8. ①照壁圆状砖雕獬豸,评判人间是非曲直,是文明的象征。②前殿里的古碑石,记载谷雨时分百姓祭拜仓颉的事,记载着文明的进程。③古戏楼上演的曲目及变化的唱腔能对人进行文明的熏陶。④正殿的仓颉雕像及对联体现出文明对百姓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启迪和改变。⑤仓颉墓,应该成为人们跪拜的对象,因为墓主人是文明的引领者。⑥“中华碑林”中记载文字变化的石碑,体现了人们认知的飞跃。
9. (1)不同点:文章前半部分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按照游览地点的先后顺序写了参观仓颉庙的所见、所感。文章后半部分则运用想象手法,记叙了仓颉造字的背景、原因等相关内容。
(2)①衔接:作者看到石碑上的鸟爪般的字符,不由自主地引发自己对仓颉造字一事的联想(答“通过过渡段使前后衔接”也可以)
②统一:无论是参观仓颉庙,还是联想仓颉造字,文中始终充溢着作者对仓颉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答“通过情感线索相统一”也可以)。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解析】 A.“生态保护一直是世人的共识”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是“直至20世纪下半叶,生态保护才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识”。
C.“科幻电影生态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对“社会生态”进行了具体的解释,且结合“社会意义上的生态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知,“生态”前少了“社会意义上的”限制性词语。
D.“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戕害人性为代价”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只有“在科幻世界里,小说家们常常用科技对于人性的戕害作为批评的伦理着力点”的表述。
故选B。
2.D
【解析】 D.“对其他人的生命一定要有责任和良知”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原文是“可以掌握其他生命的人一定要有责任和良知”。
故选D。
3.C
【解析】 C.《E.T.外星人》反映的是人性善良,不是生态危机。
故选C。
4、①科幻电影以高科技为基础展示科学之美;
②科幻电影可以体现人的价值观,展示人文关怀;
③科幻电影可以合理超脱现实,富有想象力;
④科幻电影也可以承载和表达深刻的思想。
5、①科幻作品应当将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的主题,努力唤醒观众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对生态伦理加以思考。
②科幻作品应当走在生态向度思考的前沿,引领时代思潮。
③科幻作品应倡导新的科学观,提倡运用自觉的生态意识,建设绿色文明。
④科幻作品应重塑人对生命自由的看法,对所有生命都要敬畏和珍惜。
现代文阅读II
6.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错误,“小山”和酒糟鼻的描写,是“我”对继父外貌的讥讽,小说整体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自然,口语化,谈不上诙谐幽默。)
7.B A项,"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错,是因为"我"没有卖出过画作,又很渴望钱,所以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定价。C项,“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的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错,文中说“我”是去碰运气的,可见“我”对自己的画作并没有十足的信心。D项,"埋下伏笔"错,该情节不属于伏笔,属于铺垫。)
8.①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我”,为的是通过对“我”的心理和行动的描写,表现“我”起初对继父的不好印象和厌恶排斥行为,反衬继父对我的关心和慈爱;②“我”的懵懂无知、不务正业,与继父的肩负责任、脚踏实地品质形成对比,凸显了继父形象;③小说通过结尾的“我”的顿悟,表现了继父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之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①小说的结尾写继父脑溢血死亡,"我"在整理遭物时发现竟然是继父买了"我"的油画,而"我"最终做了鞋匠。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着造成“吃惊”的艺术效果,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②小说的结尾“我”改变了对继父的看法,懂得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和应脚踏实地地生活的道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小说以“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一句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