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何为饥荒?
天有四殃,水旱饥荒。
——《逸周书·文傅》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
——《尔雅·释天》
Famine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have little or no food, and many of them die.
——《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
材料一: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材料二:豫西遭雹灾、黑霜灾,豫南豫中有风灾,豫东有的地方旱蝗灾。入夏以来,三月不雨。——《大公报1943-02-01》
材料三:豫南各县……丰收原本可望,不意行将麦收之时,大风横扫一周之久,继之以阴雨连绵……收成不过三四成而已。
——《解放日报1942-10-31》
材料五: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木农具等为主,主要依赖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剩余不多、并且产量受自然条件比如自然灾害等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183.5公斤。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清代粮食亩均产量仅比汉代多51.5公斤,可见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发展缓慢。
——《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历史应对考察》
传统农业的特点:
1.脆弱性
2.生产率低
3.技术停滞
4.产业单一
为什么农业耕作受自然条件影响如此之大?
织耕图
第3课 现代食物的
生产
储备
与食品安全
石器锄耕
【回顾】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铁犁牛耕
机械化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现代社会
粗放型
集约型
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称“粗放农业”。
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化农业”。
一、食物生产现代化(农业、畜牧业、捕鱼业)
(一)农业现代化
1.背景(条件):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问世,被命名为“创造号”,开创了国产拖拉机发展篇章。
2.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归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0世纪下半叶,优良品种;高效化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3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
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生产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
3.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
(1)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①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铧式犁
机器人
机械化→智能化
②特点: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规模不同。
③影响: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美国——大型为主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
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2)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影响: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1930年 美国 玉米 由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
1941年 墨西哥 小麦 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650干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 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1)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食品供应。
(2)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3)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材料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探究】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现代化养鸡场
◎现代化养猪场
◎现代化养牛场
◎机械化鸡蛋加工流水线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二)畜牧业、养殖业现代化
◎远洋渔场
◎高密度养鱼
◎现代化渔场
◎现代化捕鱼
①捕捞渔具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三)渔业的现代化
原始农业社会
古代农业社会
20C70D
21C以来
20C50D
储备技术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地窖和陶器
仰韶文化
圪垯川遗址窖穴
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制冷设备、粮仓容量、储存技术发展;储备自动化智能化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示意图
谷物冷却机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原始社会:陶器和地窖。
(2)封建社会:粮仓(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汉代彩绘陶仓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
(一)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3)现代粮食储备技术: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低温、低氧储藏(通风、谷物冷却机、机械低温)
19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
看看中储粮是怎么储存粮食的?
(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战国青铜冰鉴
◎烘干保存的烤馕
◎腌制
(二)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
(2)现代:
速冻
冷链(速冻加工以及冷冻食品,包括冷冻设备冰箱冰柜普及冷链物流业的发展等)
【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减少农产品损失,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第五版调查结果
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2020年至少有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比上一年增加约2000万人,达到过去5年最高水平。
重度粮食不安全是指生命或生计因无法摄入足够食物而面临直接危险。报告显示,受 、 、 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持续加剧。非洲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冲突
新冠肺炎疫情
极端天气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原因:
◎蝗虫灾害
◎洪涝
◎气候变暖
◎旱灾
◎暴力冲突
三、食物供应的成就和问题: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结合书本P16学思之窗,思考还有哪些原因?
③人口的激增
①农业投资不足
②经济危机的破坏
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⑤气候变化
问题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2)对策:
世界: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我们认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8亿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基本营养需要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和不能接受的。虽然粮食供应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获得粮食方面的制约性因素,家庭和国家仍然没有足够的收入购买粮食,供需不稳以及天灾人祸等均有碍基本的粮食需要得到满足。……粮食不应作为一种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
——《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1996)
◎粮农组织标志
中国方案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2)对策:
中国:
①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②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 2022年中央1号文件
端牢中国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保障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 2022年3.15曝光老坛酸菜
◎“疯牛病”
◎“毒饺子”事件
◎冷链食品中潜伏新冠病毒
◎“地沟油”事件
◎“瘦肉精”事件
(二)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应对措施:
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
①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②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
材料一 在当今世界,如何解决本国人口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饥荒状态。20世纪60年代,印度从美国引进了优良小麦品种,小麦产量竟然是原来的3倍,从此印度再也没有出现过饥荒。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问题:饥荒问题(粮食危机或粮食安全)。
解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饥荒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史料实证】
材料二 在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的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因此这种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持续了近40年的过度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地日益贫瘠。而且从旁遮普省农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农民栽种的蔬菜中都测出了农药残留物。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许多人不得不依靠贷款。
——摘编自彭咏清译著《印度的“绿色革命”》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存在的“隐患”。如何解决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隐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临重大风险;人们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过度发展给农民带来负担。
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适度;依靠科技进步;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吸取传统农业优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史料实证】
本课小结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育种技术创新、生产科学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
粮食储备技术的演变
粮食冷藏技术的发展
粮食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