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2022-2023年高二12月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预测(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普通高中2022-2023年高二12月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预测(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1 18:1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预测卷(一)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40题,共40题80分)、非选择题(第41题~第42题,共2题20分)共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第一大题各题答案填在第二大题前的答题表中;第二大题答案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一种陶质炊器——陶鬲,此种陶制品享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它所代表的文化是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2.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反映出
A.宗法制已经崩溃 B.王室权威不复存在 C.周天子德高望重 D.诸侯权力不断强大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秦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这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C.地方经济发展 D.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4.汉光武帝刘秀将全国划分为12州,各州置刺史一人,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巡察官,每年八月奉命巡视所属郡国,年终奏告皇帝。这一措施
A.遏制了外戚专权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了藩镇割据 D.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5.隋唐时期,皇帝所下的诏令是在与三省长官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形成决策之后,需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这三个步骤。由此可知,“三省”制度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限制了皇帝权力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完善了运行机制
6.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7.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一做法
A.缓解了财政危机 B.抵御了辽夏的入侵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8.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黎族 C.回族 D.锡伯族
9.明朝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对内阁加以牵制,后来更是创造了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表明明朝
A.内阁拥有决策权 B.君主专制加强 C.宦官把持了朝政 D.政治日益黑暗
10.按清廷规定,督抚以上大员的奏折,由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由政使司转呈。这一做法
A.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 B.可以避免皇帝决策失误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容易导致朋党政治
11.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民用企业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几种形式,采用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中国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增强国防工业的基础 B.有利于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12.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五旗共和歌》,其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该歌词主要表现了
A.中国人强国的坚定信念 B.赞美欧美政治体制优越
C.歌颂中华历史文明悠久 D.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13.“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该诗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武昌起义
14.延安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到边区的农业、工业等生产劳动中,坚持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努力生产,一边参与战斗,使学生既能动笔杆子,也会用锄把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注重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B.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
C.新中国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满足战争环境下的基本生存问题
15.下列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分别应该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翻了封建专制、国民党统治的灭亡
B.揭开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新篇章、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国民党统治的灭亡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翻了封建专制、标志新中国的诞生
D.揭开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新篇章、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标志新中国的诞生
16.1954年宪法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A.制定过程严谨 B.毫无缺点 C.制定时间漫长 D.涉及面广
17.1960年高中历史课本对美国的典型语言描述有“美帝国主义杀害、美帝国主义扩大对外侵略”等,到1981~1982年时,“对一些内容描述无明显情感倾向用语,肯定美国对打败法西斯作出贡献”。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B.美国改变了对外政策 C.国际力量对比变动 D.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8.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 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 480 4 635 303(含两所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A.人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B.民办高校的大量出现
C.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 D.科教兴国的国策推动
19.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给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材料中的“新办法”是指
A.一国两制原则 B.民族自决原则 C.一个中国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下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的是
A.联合国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不结盟运动 D.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21.图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将水生植物晒干制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遗址旁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这表明当时的大津巴布韦
A.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水平 B.对外贸易较为发达
C.具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 D.是政治和经济中心
23.雅典有大量公共职位的任期很短,且人选由抽签决定,所以一个普通的雅典公民在自己的一生中可能因为抽签轮换担任各种各样或者重大或者琐碎的公职。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A.崇尚法治 B.间接民主 C.城邦至上 D.轮番而治
24.沙皇一词来自于古拉丁语caesar(凯撒),俄罗斯第一位加冕为沙皇的是
A.彼得大帝 B.亚力山大二世 C.伊凡四世 D.叶卡捷琳娜大帝
25.有一学习小组在搜集资料时,获得了如下信息:大化改新、德川幕府、《源氏物语》。据此可知,该学习小组研究的是
A.日本 B.印度 C.朝鲜 D.奥斯曼帝国
26.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使用“萨帕·印卡”作为称衔,意思是“独一无二的君主”,他们在国内拥有无限权力,且被人们当作神一般来供养。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A.具有极权主义色彩 B.统一了南美宗教信仰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27.16世纪中后期,尼德兰制图学派兴起,他们既是勘测员、制图员,也是风景画家,将艺术、知识和地图很好地结合起来,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其中奥特柳斯的《寰宇大观》对美洲、非洲的轮廓描绘相当精准。制图学派的兴起源于
A.印刷业得到了新发展 B.制图行业丰厚利润的吸引
C.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 D.殖民活动对外扩张的需求
28.康德指出:“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在此主张的是
A.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B.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D.对实践理性的批判
29.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万物的灵长!”这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启蒙运动 C.光荣革命 D.宗教改革
30.1789年,在英国阿科莱特开办的3个纱厂中有工人1150名,其中2/3都是童工。儿童的健康状况得不到任何保证,且道德水平也日趋下降。1853年,1000万居民中,有982774名儿童在2787所幼儿学校里受到教育。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解放的深入 B.国家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适合儿童的工作越来越少
31.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A.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B.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C.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现实 D.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32.1917年2月1日起,德国全面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德军潜艇肆无忌惮地袭击所有船只,许多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商船不愿意冒险运输美国的货物,这促使注重经济效益的美国被迫参与到对德作战中。由此可知,无限制潜艇战
A.目的是打击欧洲的贸易 B.有利于掌握制海权
C.使美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D.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33.下表是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粮食产量不断增多得益于
年份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农奴制的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施
34.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
35.在1947年至1954年间,有五十多部含有“反苏”主题的影片在好莱坞出产,这些影片直接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把任何“邪恶”的东西都与共产主义挂起钩来的简单思维逻辑。这些影片的出产表明
A.美国刻意丑化苏联 B.国际环境影响艺术创作
C.美国电影事业发达 D.美苏冷战即将爆发
36.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新的发展,包括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等。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了
A.信息时代 B.工业时代 C.蒸汽时代 D.电气时代
37.丹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费用也全都由政府承担,这导致丹麦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7.9%。这一现象
A.根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直接消除了贫富差距
C.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8.1962年中印战争开战前,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苏联也表现出偏向印度的“中立”,提供给印度军事武装及贷款。冷战思维下,美苏两国却一致支持印度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两国在南亚的战略利益一致 B.用战争牵制中国的发展
C.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影响力较大 D.印度实力较弱需要援助
39.当今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多极化
A.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 B.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导致全球经济利益失衡 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冲突
40.美国播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1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政治多极化 C.世界一体化 D.区域集团化
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预测卷(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题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作用?(2分)
(2)材料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政府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持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20世纪90年代,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摘编自任素君、郑旭东《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边界从一国国内拓展到国外的过程。市场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来规范其交易行为,这种国际间制度框架的形成属于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某个中心国家(一般指霸权国家)的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中参与国平等协商而产生。
——摘编自雷达《国际经济协调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什么问题?这一做法的影响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对经济的不断调整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学知识,指出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大组织。(3分)
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预测卷(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D 3.A 4.B 5.D 6.C 7.D 8.C 9.B 10.C 11.C 12.A 13.B 14.D 15.B
16.A 17.D 18.C 19.A 20.B 21.A 22.C 23.D 24.C 25.A 26.A 27.D 28.B 29.A 30.C
31.B 32.D 33.C 34.C 35.B 36.A 37.D 38.B 39.A 40.A
41.(1)秦朝。(1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时间:隋朝设置,唐朝完善。(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4分)
(3)措施:废除丞相。(1分)影响: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消失。(1分)
42.(1)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制农民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或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2分)
影响:使苏联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2分)
(2)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3分)
(3)三大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