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雷 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雷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1-3段写了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压顶、空气沉闷、树枝乱摆,动物逃遁,文字的画面感非常强。其中第一段写了天气的闷热,一个“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低沉厚重。第二段给人一种大风袭来的紧迫感。第三段则用了“越来越……”的句式,令人惊恐。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单元说明有这样的教学建议: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了解主要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对科学常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对雨的观察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对夏天常见的雷雨印象比较 深刻,所以谈到雷雨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唤起他们的记忆,引起共鸣。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词语时,用做动作,看动画等方法,既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帮助理解。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努力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以读代讲,以说促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演,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进行语言练习和语言运用,立求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的顺序,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随文理解“压、垂、挂”的意思,初步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
3.能用“越来越”说话,尝试说出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
2.随文理解“压、垂、挂”的意思,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板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 巩固旧知
1.“滴答--滴答--滴答”,雨来啦,雨来啦!瞧,一群调皮可爱的词语宝宝也来啦!大家快来跟它们打声招呼吧。”男女生合作读词语。师生一起书空“黑”的笔顺。师板书生书空“垂”:短撇来当头,一横短又平,一竖站中间,二横最长在中线,左右两竖中间靠,三横长四横短。
2.从以上词语中选2至3个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温故而知新。本节课采用复习导入时,把要复习的生字词嵌入小雨滴,这样既有利于衔接新旧知识,又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出示自学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请三位小朋友读课文。
(1)指名读1-3自然段,强调注意(卡片出示)两个翘舌音的生字:蝉、垂 。
(2)指名读4—6自然段,强调注意两个“啊”读轻声 。
(3)指名读7—8自然段,强调注意“户”的读音,单个字读读第四声;和“窗”连在一起读轻声。
3.课文由三部分构成,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
(1)1-3自然段:雨还没下起来之前是雷雨前(板贴:雷雨前)。
(2)4—6自然段:雨正在下时是雷雨中(板贴:雷雨中)。
(3)7—8自然段:雨停了,天晴了,是雷雨后(板贴:雷雨后) 。
【设计意图:“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是语文课程的功能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增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和体会,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让学生通读课文,并从中提取信息,梳理主要内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品读课文 情感升华
(一)品读雷雨前的情景,体会用词的精妙。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压”字用得妙。
(1)指名读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压” 是什么意思?老师压生双肩,帮助学生理解“压”的意思。学生做压桌面课本的动作。
②从这个“压”字感受到乌云怎么样? 还可以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乌云多厚?
③分享积累的ABB式的词语。
④小结。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并感受”垂”字用得巧。
(1)“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①指名上台戴大树头饰做动作读。
②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小组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哪个词用得准确而巧妙?
②“垂”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进行换词练习(落、掉、爬)
(3)这个“垂”字到底好在哪里呢?(出示稻穗低垂、苹果掉下、树叶飘落、兔耳垂下四幅图)
①结合图片理解 “垂”与“爬、落”的区别。
②动画演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4)师生合作,引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蜘蛛的紧张、害怕。
(5)小结。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雨之将至的惊恐气氛。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指名读 。
②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此时的情景(生答师板贴“电闪雷鸣”)。
(2)用“越来越”来说一说课文中别的景物。
雷雨前,乌云越来越( )。 空气越来越( )。西瓜长得越( )越( )。
(3)带动作朗读1--3自然段。
(4)挖空(去掉重点词)练习背诵1--3自然段。
(二)品读雷雨时的情景,感受雨的变化。
1.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雨下得又大又急?
2.细读句子:
(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 “哗”字从小到大排列,变红。)
①指导拍掌、击桌等多种形式朗读 。(声音由小到大 ,节奏由慢到快。)
(2)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①小组朗读。
②大雨中哪些景物看不清了?
③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景物也看不清了?
(3)这么大的一场雨,是怎样停下来的?
(4)“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通过字体和朗读声音的变小,引导理解“渐渐地”雨逐渐由大变小的过程。 )
(5)男女生比读句子。
(三)欣赏雷雨后的情景,品味雨后的美丽。
这场雷雨,就像个贪玩的孩子,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走了。
1.指名读7、8自然段。
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请用大圆圈圈出。
2.完成学习卡。
(1)给喜欢的事物涂上课文中出现的相应的颜色。(至少选一种)
(2)把课文中描写相应事物的动作词填入小括号里。
( ) ( ) ( )
3.品读句子“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1)彩虹像什么?
(2)品味“挂”的妙用。
4.【设计意图:“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字句,通过关键字句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我巧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了关于雷雨前、中、后的一幅幅画面,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3个不同场景的景象变化,激发他们热爱、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还设计了一个完成学习卡的环节,让学生找一找、涂一涂,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会探索创新。】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出示“雷雨前蜘蛛仓皇而逃”“雷雨后蜘蛛悠闲地坐在网上”“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雷雨后彩虹高挂天空”的四幅图,引导学生体会雷雨前后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
2.妙笔生花,写话训练。
夏日里一场平平常常的雷雨,被作者细心地观察到了,然后用一支生花的妙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细腻地描绘出来,希望小朋友们以后也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出精彩的文章。
出示雨后花草、树木、蝴蝶等图,雨停了,观察到了什么?请用一至两句话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有利于实现各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了“雨停后,公园里的花草树木等( )”来写话。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写话能力。】
五、作业布置
1.想象画面,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夏天的天空》。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便于分析探求,我在板书时扣住文章的脉络,抓住重点词,用板贴、板书和简笔画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