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多年以来,许多哲学家、大多数科学家、神经学家以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在激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意识可否通过人工智能再造。
1980年,持不可造观念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家约翰·希尔勒,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点。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传进来一串用汉语字符提出的问题,这个人可以根据手中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表,排出一串包含有该问题答案的新的汉语字符,并把它们传出门外。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但是对房间里的人而言,问题和答案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希尔勒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所以说,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借由“汉语房间”理论,希尔勒加强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攻击。他坚持认为,既然说意识是由非程序、非计算机的生物化学过程来产生,那么人工装置得到意识的希望几乎不存在。
但是,希尔勒的观点看来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就像从理论上、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且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时非生物化学神经网络在模拟大脑功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也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还要组建新的规则。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
另一位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1991年出版的专著《意识的解释》,使得意识——神经元网状系统的概念以及意识可造的观点得到了显著推广。丹尼特提出一种思想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多股信号流同时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每一组信号流代表一种尚未发展为意识的原始念头,各种同时出现的原始念头可能会冲刷掉互为补充或互为冲突的看法,大脑在不断地处理信息、收集新数据的过程中,去除意识“草稿”中的某些部分而加强另外一些部分,最终会从这些混杂物中得出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圆满的模式,也就是出现了清晰的思想。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司机一瞥之下看到有什么东西飞快地窜过前面马路,一个原始念头可能是松鼠,第二个可能倾向于是一只猫,第三种念头可能认为是鸟的影子。把这样东西的尺寸、速度、颜色的信息都考虑进去之后,司机的大脑很快能得出结论:是猫。于是,草稿成了清楚的影像。那么同样,一个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是否也可以通过这种思想模型得到类似于意识的东西呢?
有科学家坚持,在一个以分层法组成的更复杂的神经中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意识模仿物,神经网络的每一层可以作出比它低一层更为高级的分类。通过这种模式,原始数据可分至最低层,被模式化的原始数据可以被塑造成低层次思想的部分,这些部分又可以组成较高层次的念头,念头又可以在更高层次中组成类似意识的东西。
(摘编自戴维·弗里德曼《制脑者———创造堪与人脑匹敌的智能》)
材料二
尽管现今人工智能现已完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任务,其中包括:驾驶飞船、自动驾车和人工语音和人脸识别,但部分人声称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意识仅是一种“炒作”。
意识的确切性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们思索、辩论和哲学思考的主题。然而,依据神经学家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的观点,意识通常被视为人们生活中“经历的一切”。他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意识是萦绕在脑海中的旋律、巧克力慕斯的甜美、牙齿的阵痛、对孩子的强烈宠爱,以及最终所有感情都会结束的苦涩认知。
1990年出版的一本临床医学书籍描述了不同程度的人类意识,正常状态包括:清醒、感悟和警觉。因此,人工智能具有某些“意识”应该是达到以上这些阶段之一。但该领域的其他专家则认为讨论人工意识概念对于研发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干扰”。
201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伊丽莎白·希尔特(Elisabeth Hildt)发表一篇评论文章,称人们普遍认为“当前的机器和机器人没有意识”,尽管科幻小说可能会夸大描述。这几年此类观点似乎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2021年,一篇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力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变得多么智能、多么自主,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们可能仍是无意识的机器人,或者是支持人类完成特定、复杂任务的特殊用途设备。
(摘编自《国外专家称人工智能已具人类“轻微意识”》,《中国科学探险》2022年04 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希尔勒用“汉语房间”极其形象地再现了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全过程。
B.关在汉语房间里的人最终有可能理解汉语,故而人工智能有可能具备意识。
C.丹尼特在《意识的解释》中提出了从原始念头到清晰思想的思想模型。
D.1990年出版的一本临床医学书籍认为讨论人工意识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生物化学过程可借由计算机来实现,那么人工智能就有希望得到意识。
B.传统人工智能学者用希尔勒“汉语房间”的概念来反驳,体现了一种论辩智慧。
C.从人工神经网络的分层系统来看,层级越复杂,得到的意识就越精确。
D.从材料二来看,人工智能要像人一样聪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根据两则材料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个事件最有可能表现人工智能已具备人类意识( )(3分)
A.阿尔法狗击败了人类职业围棋选手,进而战胜了世界级棋王李世石。
B.“妙手S”手术机器人运用5G网络技术远程为动物实施了3台手术。
C.《星球大战》中憨态可掬的机器人成了人类都无法替代的太空船技工。
D.《哆啦A梦》中机器猫突然领悟了大雄其实最需要的不是宝物,而是重建自信。
4.材料一中,各方专家在论证的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论证手法是哪两种?请结合文本说明。(4分)
5.两则材料中的各方专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对立的观点阵营。人们常说“主体的立足点不同会产生认识的差异性”。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
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
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
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
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
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
“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家。
“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
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
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
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
“赌什么?”
“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
“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
“为什么?”
“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
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
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
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
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直亮着。
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
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
到了下午,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
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
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
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
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
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
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
这时,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光暗淡了许多。
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
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寂的心理。
B.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解和释然。
C.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
D.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伎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7.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
B.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
C.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
D.孩子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
8.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点加以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 )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丁香
陆颖墨
那是一个月前,我刚从小儿科轮转到骨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就是韦护士。有天她带着我值小夜班,大概七点多钟,我俩正在对医嘱,忽然有个病号慌忙跑过来:“不好了,江川在电视室摔倒了。”韦护士脸色遽变,放下医嘱夹,匆匆奔向病区门口,我也跟着小跑过去。
冲进去就看到那个叫江川的病号仰倒在地上,一看就是个小战士,圆圆脸。他吃力地想起身,一只轮椅,也翻倒在地。韦护士急切地问在地上挣扎起身的江川:“你知道多危险吗 你的腿要再骨折一次,你又要打多少天石膏 叫你不要乱跑,你偏不听!"
我心中不忍,赶紧过去挽住他的胳膊,用力朝上拽。他一愣,眼中掠过一丝感激,马上配合一使劲,起身了!韦护士也伸手扶住黑色的轮椅,拉他坐了上去。江川冲着我轻声说:“谢谢。”
我翻开08-1床的病历央:“江川——骨癌晚期!”我一阵后怕,幸好刚才没摔坏,我马上理解了韦护士的一片苦心。
第三天,我又是小夜班。他的神情有些复杂,突然压低了声音:“有人给我带来了个秘方,说是能治我这种病,就缺一样药引子。”“什么药引子 很珍贵吗 ”他叹了口气:“是要热的鲜猪血!’
我找了战士食堂,说了鲜猪血的事。班长回身把给养员叫了过来。给养员对我说:“让早上五点半前到肉联厂去取,到铁门口别进去,怕吓着你,喊一声刘师傅就行。”
早上四点半,我悄悄穿好衣服,下楼,出了医院大门,一路向西。离大铁门还有六七米时,我叫了声刘师傅。不一会儿,一位师傅从铁门上打开小门,走了过来,把我的小热水瓶拿了进去。忽然闻到有淡淡的香味,我扭头一看,好家伙,左边也是一大片的花苗圃,有好几十亩地。是丁香花,这花医院也有,在门诊部门外的花园里,那棵丁香树高,冠也大,站在树下,会让花香笼罩着。只是今年春天暖得晚,大部分花只出现花蕊,香气也不浓。
第二天凌晨,在等待刘师傅还我小暖瓶的时候,我静下心来打量这些丁香花。像是对星空的呼应,眼前这么大面积的花海在夜色里,也泛着星星点点的白光,似乎无边无际,真让人欢喜。往年医院的那棵丁香盛开时,我们会凑在树下找花朵数花瓣。大部分花是四辫的,运气好的,还能找到六瓣的,极稀少的,还找到八瓣的花朵。大家都争着找八瓣的,说谁找到了,这一年运气肯定好!
忽然,我心里一动,俯下身去,靠路边摘下一株花枝,刚开了两朵,自然是四瓣的,还有七个花苞没有绽放。
到了病房,我自己找来个空的盐水瓶灌上清水,把花枝插入,摆到了他的窗台上。“什么花呀 ”他问。“白丁香。”“丁香,就是一丁点香吗 ”我一下笑了。
“过几天花都开了,会很香的。”“那太好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他用目光数着花苞,说,“我会看着它们一个一个绽放!"
忽然,我心头一震,急问:“被子上是什么血 ”他赶紧低头:“坏了,坏了,刚才的猪血。”江川似乎看到了我的焦急,也很紧张。忽然,他侧身打开床头柜,拿出小刀片,在左手手指上划了一个口子,有一滴殷红的鲜血,滴到了被子上。情急之中,我用了对付这种伤口最简便的消毒止血的办法,用舌尖舔了一下那伤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用右手抓住我的右手,在我手背上亲了一口。
天哪,他这是干什么,我简直吓症了,猛地把他推开,厉声说:“你干什么 !”他脸色顿时变得刷白,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我噙着眼泪,瞪他一眼,出门奔向护士站东边的宣洗间。
“许森森,怎么回事。”韦护士不知怎么出现在我的身后,我被吓了一跳。她生气地把我拉窗边,“昨天大夜班护士就告诉我,你一大早去了 08 病房。小小年纪,不要弄出什么风言风语的。战士谈恋爱是要受处分的,你不是不知道。你还没毕业,不要把自己的前程毁了。
后来的日子,都是班长每天派人去取血,自己送进病房,一切都变得正常,我的心也宁静起来。只是,从医嘱上看,江川的病情并没有出现奇迹,而且越来越糟。
一天晚上我刚要迷迷糊糊睡着,忽然有人在走廊里喊:“许森森电话,许森森电话。”
病床边围满了人。我避开众人的目光,却又不敢看床上的江川。就在这时,一股浓郁香味把我的目光一下引到了床头柜上:一只盐水瓶,一株丁香花。九朵丁香花都绽放了!突然眼睛一亮:八瓣花朵,里面竞有一个八瓣花朵!我顿时有了勇气,把目光移到江川脸上,他苍白的两颊渐渐泛出了红晕。他张开嘴,吃力地嘟哝了一句。我没有听清,队长马上对我说:“他说,他看到八瓣花了。”
我眼窝一热,心酸地说:“八瓣并没有给你带来好运……”他又说了一句,这回清晰了:“遇到你就是我的好运!"
就在这时,他把右手伸了过来,张开,说:“对不起!”那双眼睛里,充满期盼,似乎在乞求我的回应。面对江川的目光,我无法不把手伸出去,就在这时,韦护士拉住我衣袖,悄声说:“千万别和他握手!”我停顿了一下,又看到了那眼神,避开,又看到了他父母的眼神,他的战友们的眼神。我都无法拒绝!我伸出右手握住了他的右手,他的手上的劲一下子也大了起来,把我的手紧紧握住。我也用了下劲,紧紧握住他的手。他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幸福的笑容,天真烂漫,像婴儿一样。我们四目对望,都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来……
终于,屏幕上拉成了一条直线。江川的笑容依然。
我不知不觉走出了病区,走出了病房楼,到了炊事班门口,那辆买菜用的自行车就在面前。我把它推开,右脚伸进三脚架,骑了起来。
今夜月色很好,把四周照得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一路向西,我骑到了那片丁香花前。一个星期没来,和医院里那棵大树一样,花已经全都开了,洁白的一片片一团团的,在月光下灵动而又灿烂,形成了花的海洋、花的波浪、花的涟漪。浓郁的香味,像要把我吞噬融化。我看了一眼那个肉联厂的大铁门,现在是深夜,工人还没上班,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再一次回望这片丁香花,双眼已经模糊,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无边无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护士深谙人情世故,表面上她对“我”和江川要求严格,实则体现出她对这两人的关心和保护。
B.和江川一样,“我”相信这个偏方能够救命,不辞辛劳,凌晨赶往郊区拿鲜猪血,惹出了风言风语。
C.为了不惹麻烦,江川情愿割伤自己的手,而“我”情急之中的消毒止血举动,令江川大受感动。
D.不顾韦护士的提醒,“我”毅然握住江川的手,表明我对他之前冒犯的释怀和他即将离世的悲痛。
7.关于文中丁香花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初见到的丁香花海寄托着“我”对生命美好的希望。
B.插在病房里的丁香花见证着“我”与小战士的情谊。
C.八瓣丁香花的出现凸显出两人的相逢是最美的遇见。
D.热猪血之于丁香花,完美地诠释了世俗与纯洁的相融。
8.《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牺牲场景是经他人转述,而本文对江川临死场景作了细致描写,请分析两文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9.作者曾说,他曾经花很大气力写江川在患病前的诸多优秀,但后来都删除了,联系全文,探究其原因。(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A.偷换概念。希尔勒的“汉语房间”只是打了一个比方,而非再现。B.强加因果。原文是类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D.张冠李戴,歪曲事实。关于讨论人工意识概念的问题是该领域的其他专家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并非是说这个讨论没有意义。)
2.C(未然变已然。而且原文也没有讲到“越精确”的问题。)
3.D(A与B是当下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明显它们还没具备人类意识。C选项的技术性工作其实现在的很多机器人也能做。D选项的“领悟”属于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文本依据为材料二中的“(人类意识)正常状态包括∶清醒、感悟和警觉。因此,人工智能具有某些'意识'应该是达到以上这些阶段之一"。)
4.①类比论证。希尔勒和传统人工智能学者都用“汉语房间”来类比论证人工智能传递信息的过程。(2分)②举例论证。作者举了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和非生物化学神经网络在模拟大脑功能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这两个例子来反驳希尔勒的观点。丹尼特用司机辨认影像的例子论证意识形成的思想模型。(2分)
【设题意图】要学生区分观点和论证,否则很多观点都会被误认为是道理论证。
5.引用话语中的“立足点”乃观察判断事物所处的立场。两则材料中各方专家所持观点会对立,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立场有差异。(2分)
①材料一中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意识的专家们,是立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性来探讨,认为人工智能再造意识有极大可能性。(1分)
②材料一中的希尔勒和材料二中认为人工智能不可以产生意识的专家们,是立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来分析,认为人工智能要产生人类意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哪怕可以实现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
解析:“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错误。
7.(3分)D
解析:“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不当。
8.(6分)
①预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在情况的整体显示,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
③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其他概括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9.(6分)
①恢宏的科学意境: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
②乐观的科学态度: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
③空灵的想象力:“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其他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错。由材料一中“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
C.“他们相互借鉴”错。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
D.“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错。由材料三“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可知,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
故选B。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错。由材料二“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和固有材料互证。
C.“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错。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
D.“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错。由“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
故选A。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重证据”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是图像符号,属于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图像符号,是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是出土文物,属于传世文献互证,是一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的相互印证,故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故选D。
4.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5.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现代文阅读II
6.B。(惹出了风言风语,于文无据;另外,“相信”一说也无从谈起)
7.D。(热猪血只是文章中的普通物事,并没有“世俗”寓意,不宜过度解读)
8.(1)《百合花》中是侧面描写,文章有意略写战场上的硝烟,集中写新媳妇和“我”的反应,凸显战争时期的人性之美,也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2)本文中江川临死场景是浓墨重彩地描写,集中写“我”的心理活动,聚焦两人的握手和江川的笑,有力地表现出两人“交浅爱深”的战友情谊,直抵人心。
(每点3分,要分别写出描写的重点与相应的作用,仅回答术语不给分)
9.(1)从人物形象而言,江川的种种言行都是普通平凡人的言行,优秀的人设与其他言行如相信偏方、用刀片割手等不协调。
(2)从主旨而言,文章主旨是表现普通人之间纯洁真挚的爱,作者这一安排不会刻意拔高小说主旨。
(3)从阅读效果而言,普通人的形象设置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更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每点3分,答出2点给满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