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14: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跨越。他还认为:中国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朱自清认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不能将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混为一谈。
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发出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了解与欣赏"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
(摘编自宾恩海《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关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者须信仰坚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视教育为目的而非手段。
B.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
C.欣赏文学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欣赏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
D.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是"了解与欣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夏百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B.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C.朱自清认为可通过“感情移入”欣赏文学,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批判。
D.朱自清不仅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成就高,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见解也颇具先声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孔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李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8.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被凝视与被忽视的骑手群体
郑少雄
①自外卖经济兴起以来,外卖骑手群体就持续成为公共舆论、学术研究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关注对象。
②社会对外卖骑手群体异乎寻常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视氛围。福柯把“凝视”这一观看形式看作现代社会一种有形、具体和无处不在的权力形式和软暴力来讨论。厄里指出“凝视指的是社会建构而成的观看或审视方式”。还有研究者提出,凝视导致了凝视对象的行为和自我认知改变,凝视对象也逐渐开始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与凝视主体共同形成了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
③某学术平台组织了一场研究者、社工行动者和外卖骑手代表之间的公开对话。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提及骑手被压榨、剥削、监控以及无视的现实,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骑手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观、给付及时、自由度高的工作,并且骑手偏好恶劣天气,主动放弃社会保障来换取更高现金收入。他还举了一个很尴尬的例子:“有一次我去一个商场取餐,当我拿着那份餐走到扶梯口的时候,扶梯上面有三个年轻人。他们本来站得挺乱的,突然间就站成一排了,然后看了我一下。我真的很尴尬,我不着急,但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兄弟,快,我让开,你快走,你快跑’。我不想跑!我只想慢慢地走,我不着急,我就拿着一个订单。但是我很尴尬,没办法,就提着外卖跑了。”
④外卖骑手话题的产生与热议,与民国早期知识界对人力车夫的关注十分相似。1918年蔡元培提出“劳工神圣”概念,他所说的“劳工”指的是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广义劳动者。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劳工已经逐渐专指工人群体,且由于其现实生活中的不堪命运而逐渐成为需要被认识和研究的“劳工问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力车夫就被构建为“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的双重载体。人力车夫与外卖骑手共同被凝视,不仅是因为他们深度卷入日常生活,更源于他们契合了各自时代的文化景观和社会思潮,充分证明外卖骑手是一个被选择、被建构的议题。骑手议题是历史上劳工问题的当代再现。
⑤与被凝视相伴而来的是被忽视的主位视角,缺乏从主位视角探究外卖骑手的自我认同和人生定位的研究。实际上,至少八成以上骑手不认为平台企业的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骑手从事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阶层上升效应相对偏低,五成骑手认为自己在未来六个月内有可能失业,觉得骑手是一份不稳定的职业。可见,骑手是一个阈限型的职业。
⑥但个人和社会生命周期中困境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恰恰需要阈限型工作来提供兜底性的实践空间。骑手工作给了普通人等待重启但不必停下脚步的缓冲空间,在这个意义上,骑手等零工职业被称为“就业蓄水池”。2020 年外卖骑手正式以“网约配送员”名称纳入职业分类目录,也表明国家将这一阈限型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⑦我们需要重构从局限在工人阶层身上的“劳工问题”回到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劳工神圣”的整体性思路,劳工神圣意味着所有广义劳动者都得以自主地实现蔡元培所说的“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哪怕仅仅是送出一份外卖。
(有删改)
1.第②段中的“凝视氛围”指的是 (3分)
2.以下人物不属于“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双重载体的一项是( )(3分)
A.包身工芦柴棒 B.推销员格里高尔
C.售货员张秉贵 D.人力车夫祥子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外卖骑手成为多个领域重要关注对象才导致外卖经济的兴起。
B.外卖骑手主动放弃社会保障说明他们无视“被压榨”的现实。
C.骑手议题的出现可能和知识界的关注以及文学作品构建有关。
D.骑手不认为平台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可见其主位视角被忽视。
4.第⑤段得出“骑手是一个阈限型的职业”这一结论的隐含前是 (2分)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5分)
据统计,网约配送员平均年龄31岁,90后占比47%。2020年某外卖平台的大学生网约配送员占比接近两成,另一外卖平台大专及以上学历网约配送员占比达到24.7%。对网约配送员这种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现象,有人感到担忧。
请根据文章⑥⑦两段内容分析这种担忧是否必要。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梦之海
刘慈欣
颜冬站在自己刚刚完成的冰雕作品前,长出一口气,抬头扫了一眼天空。就在这时,他第一次看到了低温艺术家。
它是一个从空中急剧下坠的巨大球体,在半空中突然刹住。颜冬抬头仔细观察那大冰球,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异常洁白。
“我是一名低温艺术家!”一个清脆的男音从冰球中传出。“这个大冰球就是你吗?”颜冬仰头大声问。
“我的形象你们是看不到的,你们看到的冰球是我的冷冻场冻结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的。”低温艺术家回答说。
“你的冷冻场真厉害!”
“当然。刚才看到这样一个展览会,我产生了交流的愿望。不过坦率地说,下面这些低温作品中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并不多。现在我要创作了,可惜这里没有我需要的冰材!我现在需要去海洋!”
一支庞大的机群追随着低温艺术家留下的航迹,在五千米空中向海岸线方向飞行。对于后面飞机上记者们的提问,低温艺术家一概懒得回答,他只有兴趣同颜冬谈话。
“你们的星球一定很冷。”颜冬说。
“是的,所谓温暖,不过是宇宙诞生后一阵短暂的痉挛所产生的同样短暂的效应,它将像日落后的暮光一样转瞬即逝,能量将消失,只有寒冷永存,寒冷之美才是永恒的美。”低温艺术家淡淡地说。
颜冬从飞机上向下看,下面早已是一片汪洋。这时,低温艺术家突然停下了,静止的冰球又在空气中产生了大量的氧氮雪花,雪花都被吹向一个方向,像是冰球随风飘舞的白发。
“我要开始创作了!”低温艺术家说,没等颜冬回话,它突然垂直俯落下去,很快消失在海面蓝色的背景中,在那个位置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白点,这白点很快扩大成一个白色的圆形区域。“天啊,海冻了!”飞行员猛拉操纵杆,颜冬眼前一黑,又听到他说:“啊,不,真邪门儿了……”再看看他,一副梦游的表情。所有的飞机像一群被惊飞的鸟。
这时,一个巨大的冰块急剧上升,底部已离开了海面。现在,在空中已经可以完整地看到它,这暗蓝色的长方体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天空。与此同时,它投在海面上巨大的阴影也在移动,露出了海洋上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景象。颜冬看到,他们飞行在一个狭长的盆地上空,这盆地就是大冰块离开后在海中留下的空间。它形成了几千米高的悬崖!这是摩西劈开红海的反演。最让颜冬震撼的是,整个过程居然很慢!这使得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欣赏这旷世奇观。
五天来,低温艺术家以平均每天一千块的速度从海洋中取冰,并把冰块送到地球轨道上去。他在每个冰块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极薄的透明滤光膜,这种膜只允许不发热频段的冷光进入冰块,发热频段的光线都被反射,所以冰块保持不化。
“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了。”颜冬说。
“我约你来就是为了谈谈,但我们只谈艺术。”低温艺术家说。
颜冬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高空的寒冷使他有些颤抖,他问:“艺术对你很重要吗?”“是一切。”
“可……生活中还有别的东西,比如,我们还须为生存而劳作。”
低温艺术家的声音从冰原深处传了上来,冰面的振动使颜冬的脚心有些痒痒:“生存,咄咄,以后,它就像呼吸一样轻而易举了。”
“那社会生活和政治呢?”
“以后个体将融入主体,也就没有什么社会和政治了。”“那科学,总有科学吧?文明不需要认识宇宙吗?”
“当探索进行到一定程度,一切将毫发毕现,你会发现宇宙是那么简单,科学也就没必要了。”
“只剩下艺术?”
“只刺艺术,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
“我诅咒你该死的艺术!”颜冬终于失去了耐心,破口大骂起来。
此时,被送入地球轨道的巨冰闪着无数的光芒,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河,这天河在地球
的天空中庄严地流动着,像一条流过蓝色平原的钻石大河。
低温艺术家没有理会颜冬的诅咒,说:“我完成了,你觉得怎么样?”颜冬沉默良久,只说出了两个字:“服了。”
他真的服了,这之前,他曾连续三天三夜仰望着冰环,不吃不喝,直到虚脱。他觉得永远也看不够,他被这宏大的美完全征服了,整个灵魂都融化于其中。
“不过嘛,你也就是看看,你肯定创造不出这种美,你太琐碎。”
“是啊,我太琐碎,我们太琐碎,有啥法子?都有自己的老婆孩子要养活啊。”
干旱已持续了五年,为了挽救干枯的地球,人类成立了世界危机组织。颜冬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组织负责人带他来到了一个叫海洋回收部的部门。见到海洋回收部的总工程师后,颜冬对他说:“我带来了一个回收冰块的方案。”说着他打开背包,拿出了一根白色的长管子和一个反射镜,颜冬一口气讲完了自己的回收构想。
“不错,这确实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颜冬呆呆地望着总工程师问:“您是说,已经有人想到了?”
旁边的一名工程师说:“只是,这个方案,将使地球海洋失去百分之二十一的水。”
“可是犹豫不决的话,地球会失去百分之百的水。”颜冬急切表明自己的态度。
颜冬的回收海洋方案终于通过了。当万千冰块被导光管和反射镜融化成冰流星,以超音速音爆传到地面,像滚滚的春雷,几万亿吨的水重新属于地球了。
雨一直下到黄昏才停,海底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水洼,在从云缝中露出的夕阳下闪着金光,仿佛大地的一只只刚睁开的眼睛。
颜冬跑到最近的水洼前,他捧起一捧水,把它撒到自己的脸上,任它和泪水一同流下,哽咽着说:“海啊,我们的海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冬的经历表明人类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的追求,也能拯救自我,生命的目的对于每一类物种来说是不一样的。
B.作者在表现低温艺术家吸海取冰的场景时刻意隐匿了其他人,仅从颜冬的视角展现,让读者更有一种身份代入感。
C.小说中“颜冬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这一细节,既表明了地球生存环境在急剧恶化,又显示了颜冬内心的忐忑。
D.作者将大地上的水洼比作“刚睁开的眼睛”,不仅说明水资源的宝贵,也表现了在面对外太空文明时人类精神的觉醒。
7.有关对低温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低温艺术家的出场有一种从天而降的气势,为下文他鄙视地球艺术家乃至漠视地球生命的态度做了铺垫。
B.温暖是“短暂的效应”,寒冷的美是“永恒的美”,低温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他对温暖和寒冷的认识有关。
C.在与颜冬的交谈中,低温艺术家否定了人类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甚至否定了生存的需要,只肯定了人类的艺术追求。
D.低温艺术家提到的“琐碎”,意思是在乎细小的事情,其实是作者对他只在乎自己艺术创作,而不关注众生安危的讽刺。
8.在低温艺术家吸海取冰的过程中,颜冬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科幻小说的特点之一在于“经以科学,纬以人文”,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这是作者用来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作比较的一般观念,不属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2.B(“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错误,是为了“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
3.C(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由材料一中的“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真、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可知。A、B、D三项都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或自身品质,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C项是关于求学立志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题干的观点。)
4.①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引出其语文教育目的论;②接着主要从“了解”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目的论进行阐释;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并重申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5,①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文学欣赏力、批判力等,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受益一生;②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其语文考试合格,而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③语文教育应将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通过语文课堂介绍给学生,使其能够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A.正确。
B.“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错误。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曹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做出决定而心烦,他心乱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
C.“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错误。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
D.“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误,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系。
故选:A。
7.A.“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误。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
8.①指曹操颁发的口令;
②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③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9.①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
②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
③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凝视主体(社会)对凝视对象(骑手群体)的关注和凝视对象(骑手群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的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
【解析】主体和对象都要写出来才能得1分;凝视对象(骑手群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行为和自我认知改变(1分);共同形成/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1分)
2.(3分)C
3.(3分)D
4.(2分)阈限性职业是和平台关联不大、上升效应偏低、就业不稳定的职业。
说明:平台关联不大、上升效应偏低、就业不稳定等三点答出一点即可得 1 分,答案的主体必须是阈限性职业,如果主语是骑手不得分。如果仅仅只答出特点,没有主语,不得分。
5.(5分)无必要(1分)。外卖等零工职业是就业蓄水池(人才储备)(1分);国家已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可以提供兜底性的实践空间(就业缓冲)(1分);体现了“劳工神圣”(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肯定劳动价 值;肯定人生价值意义多元化)(1分)。
答“有必要”不得分;只写“无必要”,不得分。
现代文阅读II
6.B.“刻意隐匿了其他人”错,原文有其他人的表现,如“‘天啊,海冻了!’飞行员猛拉操纵杆,颜冬眼前一黑,又听到他说:‘啊,不,真邪门儿了……’再看看他,一副梦游的表情。所有的飞机像一群被惊飞的鸟”。
7.C .“甚至否定了生存的需要”错,原文是“生存,咄咄,以后,它就像呼吸一样轻而易举了”,可见低温艺术家只是说以后生存会很容易,并未否定生存的需要。
8.①对低温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奇观的震撼和惊叹;②对低温艺术家只顾沉浸艺术创造而漠视地球苍生的态度感到愤怒;③对低温艺术家最终作品的极度痴迷;④对无法达到低温艺术家艺术高度感到沮丧.
9.①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元素,如低温艺术家的取冰经过、存冰技术,以及颜冬对地球的拯救都使用了科学手段;②小说通过对低温艺术家为实现艺术的震撼而不惜牺牲地球生命行为的批判,表达出科学的使用不能以伤害生命为代价的主旨,显示出作家的人文关怀;③小说中科学幻想只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形式,而对生命、生存问题的探讨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