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14: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沁园春·长沙
教 学 目 标 积累掌握文中字词,背诵诗歌。
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
把握意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 把握意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活动设计
一、个性化导入:二、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三、解题“词”兴起于五代,成形于唐 ,盛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四、解读诗歌内容(一)品读上阕,思考问题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2.通读上阕,找出由“看”字引领的部分所描写的典型景物(意象),并概括它们的特点。点拨:山——万山红遍 林——层林尽染舸——百舸争流 鹰——鹰击长空鱼——鱼翔浅底 (万类——竞自由)特点: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3.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些景色的呢?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鸟瞰)点拨:由远及近、从高到底。(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过渡:“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毛泽东不一样,同样的秋景在他眼中却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是绚烂之极的。诗人"独立寒秋",看着如斯美景,不禁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二)赏析下阕,思考问题1、词的下阕主要描写了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概括)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恰”字引领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点拨: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3. 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点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五、小结: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善地结合起来的?这首诗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六、课后作业:背诵整首诗,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小结
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