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操场上 教案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7 操场上 教案 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14: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操场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本册第二个集中识字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本课《操场上》以体育活动为主题,包括一幅插图,六个词语,一首儿歌。本课的语文要素是归类识记提手旁和足字旁的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
本课的六个词语都与体育活动有关,第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动词都有提手旁,第二行词语都有足字旁。插图对应了其中的四个词语(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儿歌描述了下课后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天天锻炼身体好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1.思维活跃。一年级儿童对学习新内容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新鲜感。特别是《操场上》这一贴近他们生活的课文内容,非常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2.注意力容易分散。一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动、好奇,但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我设计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授课方式,探索“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特别是学习第一单元课文《小青蛙》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形声字,了解其构字规律,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学情,研读“四个三”幼小科学衔接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情景创设法、谈话法等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联系生活、小组合作等学法学习。
希望在本课的设计中能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趣味情景的创设,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采用“游戏化”的授课方式,探索“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教师提问、过渡、评价的语言,能明确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兴趣。
4.注重儿童思维的拓展,注重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学词语,会认“操、场、拔、拍、跑、踢”6个生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2.学写字,会写“跑、足”2个字,写好足字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激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类认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字,了解形声字的形旁往往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这一规律。
难点:编创儿歌。
六、教学准备
希沃白板5课件、律动操视频、生字卡片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一课时共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下课时,你最喜欢到哪里活动?
2.视频激趣:带着要求看视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师:老师记录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的活动,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仔细看,同学们在干什么。视频内容是我校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样子,学生观看后兴味盎然,能够积极分享所见所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正音。
师:在操场上活动,真快乐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学习,走进第七课《操场上》。(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4.出示菜市场、商场、游乐场、飞机场等图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认识“场”。
设计意图:本环节合理运用了课文情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趣、导入、识字,降低了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知识时的心理压力。设计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这一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观察得更加认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初步观察能力,也能为之后的编创儿歌,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词语,读准字音
1.出示六个词语,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师生正音。
3.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巩固。
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以及在师生的互评中读准词语。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的读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低年级课堂氛围,二能加深儿童对生字的印象,三能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识记生字,明白规律
1.学习第一行的三个词语,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词语,说说发现。(这些词语中表示动作的词都有提手旁)
(2)试着做做打球、拔河、拍气球的动作,在做动作中明白:提手旁的字和手部动作有关。
(3)学生自由识记,教师相机指导。
字理识字,识记生字“拔”。
①出示“拔”的甲骨文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答。
②拔河也要两只手用力,带着动作,和老师一起读:拔、拔,拔河。
③小结:原来,聪明的古人将认识生字宝宝的方法藏在了偏旁里。通过偏旁,我们可以猜测生字的意思。
(4)送词语宝宝回家,再读词语。
学生将词语卡片贴在对应的动作下,并带领同学再读词语。
(5)拓展识字,总结方法。
说说你还知道什么提手旁的字。出示相关图片与生字。
2.运用形声字规律,自主识记第二行词语。
(1)出示第二行的词语,同桌合作学习。
①读一读:仔细观察,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同桌听。
②想一想:怎样记住生字宝宝。
(2)向全班同学分享识字方法。
(3)同桌合作完成小游戏:你指词语,我做动作。
(4)拓展识字游戏《猜猜我是谁》,根据图片和偏旁猜字。
(5)小结:通过刚才学习的词语,我们发现生字宝宝的偏旁和它的意思有关系,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规律认识更多的生字宝宝。
3.快乐游戏,巩固检测。
(1)全班检测巩固:开火车。
(2)趣味分类。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由扶到放,扎实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儿童在同桌合作学习、游戏中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更有集体感。在识字中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多元识字,另一方面融入动作、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游戏化的学习中能够动动手脚,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征。由课内生字到课外生字的拓展,延伸了课堂。
(四)编创儿歌,激发情感
1.说一说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为什么?
2.老师分享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用儿歌的形式展示。
3.编创儿歌。
(1)谈话激趣:你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变成儿歌,试一试。
(2)学生自由编创,小组分享。
(3)展示分享。
【设计意图】编创儿歌的过程,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想象力,无形中锻炼了各项小学必需能力。
(五)轻松律动
播放律动视频,学生活动放松。
【设计意图】在经过认真的识字和紧张的思考编创环节后,学生略有疲惫,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教师组织学生做课堂律动操《一年级》,放松精神,调整学习状态。这段韵律操动作简单有趣,内容符合一年级学生学情,可以帮助一年级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六)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足、跑
1.激趣:播放字宝宝说话,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2.看一看:出示会写字,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并且观察会写字的结构、位置、关键笔画。
3.说一说:说说结构、关键笔画、书写要点。老师和其他同学补充。
4.写一写: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
5.评一评:平板展示书写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利用了课文中富有童趣的插图,图词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词语。
九、本教学设计特点
1.游戏化,采用“30+10”游戏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情景,将10分钟游戏活动时间与课堂知识内容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了“你指动作我来猜”“猜猜我是谁”“开火车比赛”“趣味PK游戏”“律动操”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游戏中有效调节注意力集中时间。
2.生活化,贴近儿童日常生活。
在课堂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学习。比如在导入时,出示我校学生操场上活动的视频,激发兴趣。在学习生字、拓展生字时,出示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而然的识记理解。在编创环节,引导学生先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在轻松的听说环境中主动表达分享。这里小学是采用了补充的方式,幼儿园采用了拖动图片的方式,都根据了儿童的实际情况降低了编创难度,增强了趣味性。
3.社会方面,培养儿童合作、交际能力。
“社会适应”中提出儿童融入集体、人际交往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同学的赞赏中增强自信心,更好的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模式,为儿童创造交往机会,让儿童在与同桌的交流中学会合作,共同进步,建立良好伙伴关系。比如,识字环节中设计同桌合作交流识字好方法,你指词语我做动作游戏。编创儿歌环节中,请学生将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编创的儿歌先分享给同桌听。
4.学习方面,注重能力、习惯培养。
本节课注重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三方面的培养,帮助儿童做好学习适应。
首先是学习兴趣方面,针对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很多小比赛、小挑战,小组读、开火车读、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平板展示书写作品等,通过这些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方式,激发儿童兴趣,引导儿童专注学习。
在识字环节,我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做动作、明字理的方式学习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自主合作学习、联系生活拓展识字。在写字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看、说、写、评四个步骤,了解生字书写要点。两个环节由深入浅,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一年级儿童他们从幼儿园相宽松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小学规范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习惯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儿童适应,我这些课堂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整节课中,其中重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用眼习惯,对应了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中的相关要求。
总而言之,本节课充分结合实际,探索了“30+10”的教学模式,将游戏与知识相结合,贯穿在整个课堂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积极动脑,乐于表达,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儿童心理情况,关注儿童学习情况,关注适应能力发展,降低学习难度,科学向下衔接,让幼儿充分参与课堂。采用层递式教学,让儿童思维从浅入深,得到锻炼,体现幼小衔接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