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16: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郁达夫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很多的诗人、作者都曾写过关于秋的篇章,请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和秋有关的诗句。
导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2、梳理文章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3、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清”、“静”、“悲凉”的特点。
4、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题解
故都的秋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整体感知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整体感知
请为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第二部分(3-12):描写了故都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指出南国秋色味不如北国浓。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文本研读
一、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请在原文中找到原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本研读
二、思考:本文主要写北国的秋,作者为何要在开篇写江南的秋?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通过对比写南国的秋味不如北国的秋味,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之深、情之切。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结构上构成了首尾呼应,抒写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
文本研读——第二部分
文本研读
三、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清晨静观图——3节(秋院)
落蕊轻扫图——4节(秋槐)
秋蝉残鸣图——5节(秋蝉)
闲话秋雨图——6到10节(秋雨)
胜日秋果图——11节(秋果)
文本研读
四、这几幅图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请填表格)
画面 清 静 悲凉
清晨静观图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孤寂、落寞的情怀,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一)、“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画面 清 静 悲凉
落蕊轻扫图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写出了“清”的特点。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思考: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章呢?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当郁达夫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
此时,郁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凉、落寞。
画面 清 静 悲凉
秋蝉残鸣图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他们的啼唱——衬托秋天的“静”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方 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 永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
画面 清 静 悲凉
闲话秋雨图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 无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四)、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画面 清 静 悲凉
胜日秋果图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秋的全盛时期而不直接写秋天叶落后的景?
明确:作者用果树反应秋的全盛,看似不符合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但等枣树叶落,西北风要来时...一句话,作者对人生的忧思和悲凉又流露出来了。
文本研读
五、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这些景色呢?
明确: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文本研读
六、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
明确:1、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2、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文本研读
七、总结: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
清晨静观图(秋院)
落蕊轻扫图(秋槐)
秋蝉残鸣图(秋蝉)
闲话秋雨图(秋雨)
胜日秋果图(秋果)
秋色
秋声
秋味
秋色(清):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
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秋味(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作用: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文本研读
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可以删掉吗?
明确 不可以,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文本研读——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八.阅读文本第三部分,思考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说明悲秋是人类的共性,一个转折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13段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14段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文本研读
九、第三部分再次提到南国之秋,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南国秋
平淡(黄酒)
淡薄(稀饭)
柔软(鲈鱼)
狭小(黄犬)


北国秋
浓烈(白干)
厚实(馍馍)
刚烈(大蟹)
宽广(骆驼)
使用具体事物说理(对比衬托),生动形象的写出北国的秋的特点,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悲凉
文本研读
十.赏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明确: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总结归纳




向往
赞美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对江南之秋的感受


悲凉
再叙北国之秋的“美”
直抒热爱痴迷之情
品 味
清晨静观图
槐树秋落蕊
秋蝉残鸣声
秋雨话秋凉
果树秋丰收
秋色(清)
秋声(静)
热爱 眷念
秋味(悲凉)
总结归纳
主旨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总结归纳
“郁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爱国是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倾向……”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