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纰缪/未雨绸缪间距/间不容发税率/为人坦率
B.下载/载歌载舞 偏裨/无裨于事 稽首/无稽之谈
C.洁癖/穷乡僻壤 拙劣/茁壮成长 绚烂/徇私舞弊
D.偌大/一诺千金 募捐/蓦然回首 剽悍/虚无缥缈
答案:C
解析:A项,分别读miù/móu,jiān/jiān,lǜ/shuài;B项,分别读zài/zài,pí/bì,qǐ/jī;C项,分别读pǐ/pì,zhuō/zhuó,xuàn/xùn;D项,分别读ruò/nuò,mù/mò,piāo/piāo。
2下列加点的“也”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谷不可胜食也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答案:C
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中“也”表判断。C项和例句中的“也”均表肯定。
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B
解析:A、C、D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B项也有介词结构,但没有后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的解释,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⑤/②/④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D.①⑤/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⑤介词,用,凭;②介词,按照;④介词,因为。
二、阅读鉴赏(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答案:A
解析:A项,“必”的意思是“一定”。
6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答案:A
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4分)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答案:(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解析: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要注意句式上的特点。“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交”,互相;“苟”,假使;“餍”,满足。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大夫的封地)有利?’一般士人和小官吏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其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其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三、表达交流(10分)
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4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调整陈述对象后,要注意修饰成分的变换,并保持整个语句结构的完整。
9(2013·广东佛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6分)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答案:①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②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或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谋取私利。③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解析:这个故事可以给人多种启示:鲁国穿儒服前后的情况可以看出附庸风雅的人很多,鲁哀公以衣着判断鲁国儒生多,庄子则说“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