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2 动物游戏之谜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羁绊/稽查 戏谑/虐待 缝纫/缝隙
B.联袂/妩媚 沼泽/迢远 慰藉/狼藉
C.干涸/隔阂 耸立/怂恿 笼屉/笼罩
D.濒危/摒弃 垂涎/诞生 殷红/殷切
答案:D
解析:A项,分别读jī/jī,xuè/nüè,féng/fèng;B项,分别读mèi/mèi,zhǎo/tiáo,jiè/jí;C项,分别读hé/hé,sǒng/sǒng,lóng/lǒng;D项,分别读bīn/bìng,xián/dàn,yān/y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果实累累 优柔寡断
挑肥捡瘦 味同嚼蜡
B.山青水秀 脉脉含情
变幻莫测 金榜题名
C.故伎重演 变本加厉
艰苦卓绝 绵里藏针
D.量体裁衣 唇枪舌箭
罄竹难书 分庭抗理
答案:C
解析:A项,“挑肥捡瘦”应为“挑肥拣瘦”;B项,“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D项,“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分庭抗理”应为“分庭抗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的瀑布群,盛水期飞流直下,如天马奔腾,惊天动地;枯水期清流潺潺,飞短流长,声韵清脆,宛如轻音乐协奏曲,美不胜收。
B.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职业拳击冠军的熊朝忠今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了迎接熊朝忠,只有8万人口的马关县城几乎万人空巷。
C.《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鹅行鸭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D.在颁奖会上,捧起奖杯的张玲说:“这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对我来说,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不虞之誉,我的内心既激动,更忐忑。”
答案:B
解析:A项, “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B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C项,“鹅行鸭步”,像鹅和鸭子那样走路。比喻步行缓慢。这里应该用“邯郸学步”。D项,“不虞之誉”,意想不到的赞扬。“不虞”本身就是“意想不到”的意思,属语义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特色”后面加上“的特点”。C项,搭配不当,“失眠”不是“感觉”,而是“症状”。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就要抓紧抓好”或把“着力于”改为“在”,“中小学”与“重要时期”也不搭配。
二、阅读鉴赏(18分,每小题6分)
(2013·广东惠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动物的道德与武器
[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 刘志良译
①德语中有句古老的谚语: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这句谚语还真没错。一只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也不会啄你的眼睛,正如它不会啄同类的眼睛。我养的渡鸦罗亚经常站在我的胳膊上,我就有意把自己的脸贴到渡鸦面前,紧挨着渡鸦恶狠狠的弯喙。这时,渡鸦的举动很感人。它紧张兮兮地把喙从我眼前移开,就像父亲在刮胡子,小女儿把手指伸了过来,想试试剃须刀的锋刃,父亲会赶快把剃须刀拿开。
②为什么狗不可以咬同类的脖子?为什么渡鸦不能啄朋友的眼睛?为什么所有具备武器的动物都要有禁忌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渡鸦毫无顾忌地去啄伙伴、妻子或者孩子的眼睛,那么到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渡鸦了。如果狗或狼不管不顾地去咬同伙的脖子,并真的把同伙咬死,这个物种肯定就会在短期内灭绝。
③斑尾林鸽并不需要这种禁忌,因为它无法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这种鸟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哪怕是遇到了装备强大武器的敌人,它也能逃脱。还有很多“无害”的食草动物,一旦被关到了狭小的空间,就变得肆无忌惮。最令人厌恶、最无情、最血腥的杀手是据说生性最温柔、仅次于鸽子的一种动物——狍。据我所知,狍是最凶险的动物,而且还长着角这种凶器。狍“消费得起”这种无约束的能力,因为即便最虚弱的雌狍,也能逃脱最强壮公狍的攻击。而在狭小的地方,公狍迟早要把自己的同类,包括雌狍和孩子们,逼到角落里顶死。
④现在我们再讨论讨论另外一个问题。社会性的鸟兽摆出屈从的姿势,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进攻者见状就会自我约束起来?社会性动物在表达顺从态度时,都使用同样的原则:乞怜者总是把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呈现给敌人,更准确地说,是暴露致命性部分。雄性火鸡经常进行疯狂的摔跤比赛,如果有一只服输了,它就蹲在地上,伸长脖子贴在地面。而胜者的行为和狼很像,它显然想去啄、踢落败的敌人,但却不能这么做。它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落败的敌手,气势汹汹的,还试探性地去啄对方,但并不会真正碰到对方。
⑤屈从者和强者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弱者突然失去反抗的意志,放弃了抵抗杀手的一切手段,似乎正是弱者放弃抵抗手段,使得进攻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无法超越的阻碍。
⑥在进化的过程中,如果动物形成了能致同类于死地的武器,那么这种动物为了生存,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应的社会禁忌,避免这种武器危及种族的生存。天生的冲动和禁忌构成了一个系统,再加上自然提供给社会性物种的武器,形成了一个精心设计、自我管理的复合体。
⑦只有一种生物,拥有身体以外的,出自自身设计的武器,因此他的本能也就不了解武器的运行机制,在应用武器时也就没有充分的禁忌,这种动物就是人类。我们并未从自然界得到武器,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制造武器。未来哪件事情更紧迫呢,是研发武器,还是培养与之同步的责任感?我们应该像鸽子那样,还是向狼学习?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选自2013年01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文中哪些例子(现象)可以说明第⑥段提及的“相应的社会禁忌”?
答案:①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②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不会啄驯养者的眼睛。③渡鸦把喙从我眼前移开。④狗不咬同类的脖子。⑤狼不咬同类的脖子。⑥(雄性)火鸡打斗,胜者不啄落败服输的对手。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文中列举的乌鸦、渡鸦、狗、狼和火鸡等例子,都有其相应的社会禁忌。
6关于第⑦段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本文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请作简要介绍。
答案: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像鸽子那样毫无禁忌,而应该向狼学习,有所禁忌。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做毁灭同类的事;如果敌人屈服投降了,胜者应该停止攻击、伤害。
解析:这个问题要结合本文的主旨回答,从文中不难看出我们应该像那些有“相应的社会禁忌”的动物那样,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
7第③段内容与全文中心意思有什么关联?请作简析。
答案:①从相反的角度举例,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武器,就必须形成相应的禁忌,以保护种族的生存。②斑尾林鸽没有这种禁忌,是因为它没有进化出而且也不会进化出致命武器。这说明动物保护种族生存的社会禁忌是与其致命武器相伴而生的。③很多“无害”的食草动物,例如狍,在狭小的空间,因为没有禁忌而变为血腥的杀手。这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的武器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禁忌,必然危害种族的生存。
解析:分析段落与前后文的关系,一般要从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第③段是反面举例;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和第②段文字形成对比;从主旨上看,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之间存在禁忌的重要性。
三、表达交流(10分)
8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为着伟大的“中国梦”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一代代中国人,使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①一代代中国人为着伟大的“中国梦”艰苦奋斗、埋头苦干。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③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今非昔比。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
解析:所给语句是一个结构成分复杂的长单句,变换成短句时,先找出主干,然后把修饰限制成分合理切分,再根据要求的数量转换成独立的语句。
9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变形虫面临困境时的主要反应。(不超过30个字)(6分)
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单细胞的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也会选择自家“亲戚”互助,而不会错帮“外人”。
研究人员默迪亚巴迪和同事们研究了一种来自土壤、以细菌为食的常见变形虫。在自然界中,当食物短缺时,成千上万的变形虫就会聚在一起,最后变成像头发丝一般的子实体,看上去像是某种缩微蘑菇。这种缩微蘑菇有一根茎,茎顶端粘满了孢子——当别的生物经过时就会将孢子带到别处,变形虫在那里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充当缩微蘑菇茎的变形虫,等于牺牲自己成全别的做孢子的变形虫。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两个世系的变形虫,然后让它们混在一起挨饿,结果形成数十个缩微蘑菇。在每一个缩微蘑菇中,变形虫都来自一个世系,没有混杂现象。
答案: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会选择自家“亲戚”互助,而不会错帮“外人”。
解析: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介绍了变形虫的特点,可以此为基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