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三课时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三课时课件(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1 18:3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课时
[课标呈现]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类型以及布局的原则。
2.理解交通运输条件变化对城镇分布和发展的影响。
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认识日新月异的交通运输方式对生活的影响;加深对乡土情感。
学 习 目 标
机场
码头
港口
(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车站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等,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
水 域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
陆 域
供旅客和货物集散
1、港口的区位条件

1、港口的区位条件
不利因素:
河流泥沙的淤积,结冰封冻,气象、海况条件差,交通区位的下降等。
(1)自然因素:
①水域条件:港阔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期长(不冻不淤);位于海湾或有天然避风条件。
②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广阔,筑港条件好,方便货物的装卸。
③河流条件: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可为船舶提供淡水,通江达海,实现河海连运,但容易产生于淤积。
(2)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范围广阔,经济发达
②城市依托:依托大城市
③ 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④靠近城市或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水域条件
陆域条件
航道
避风
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不淤不冻)
位于海湾,背风、避浪
地形
经济
腹地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港口规划建设
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
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
港口的区位条件
海港
河港
要求河宽水深(河流凹岸),位于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不利因素:河流泥沙的淤积,结冰封冻,气象、海况条件差,交通区位的下降等。
试从展示的海港景观照片与资料,分析归纳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天津港是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立体交通集疏运体系。天津港是京津冀的海上门户,辐射东北、华北、西北等内陆腹地,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
天津港水深达到了-19.5米,30万吨级的船舶都可以自由进入。截至2019年,天津港港口岸线总长32.7千米,水域面积336平方千米,陆域面积131平方千米。2018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4604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5864万吨。

有利条件:
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开阔,筑港条件好;
通江(海河)达海(临渤海),利于江海联运;
地处京津唐工业区出入海洋的门户,经济腹地广阔;
以天津市为依托,经济实力强。(3分)
不利条件:
位于海河口,泥沙淤积严重;
冬季封冻,不利通航。(2分)
活动思考:评价天津港的区位条件(5分)
天津


天津港略图
河闸
渤海湾
新港
北防波堤
南防波堤
深水航道
塘沽

2、航空港的区位条件:
噪声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排水);
天气较好,能见度较好(低云、雾和暴雨较少);
风速较小,跑道沿盛行风向修建;
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保证地基稳定;
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1)地形:地形平坦开阔,节省建设成本
(2)位置:位置适宜,人流量较大,保护城市环境,公交车站位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长途车站应位于城市外缘
(3)社会经济方面:
与市内交通和市外交通有直接方便的联系;
能够最大限度的方便旅客;
大城市应按方位设置分散式长途汽车站
3、汽车站的区位条件

读图分析:图中A、B、C、D四处,建港条件最好的是何处,为什么?
区位选择:C处。
答案:
①海水较深(依据:等深线-数字大、密集的区域-反映航行条件),地处天然港湾(依据:海湾内部-风浪小-反映停泊条件),航行、停泊条件好(结论);
②地势平坦、开阔(依据:等高线——平原——反映筑港条件),筑港条件好(结论);
③离市区较近(理由:港口要依托城市,腹地越广发展潜力越大) ,便于客、货流的集散(结论)。

活动思考:
飞机场的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紧靠城市中心边缘设立。
②充分研究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定、平坦开阔的位置。
③要选择少雾、少雷暴、视野开阔、少鸟类飞行的位置。
④为防止噪音污染城市,机场与城市距离越远越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 ④ D ②③
D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2、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
降低交通成本、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实现节能减排。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①海域宽阔;②台风多;③潮差大;④流速急;⑤水深,风浪大;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⑦桥墩地基。

(一)交 通 运输 与 城 市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联系。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水路交通与城市
沿河设城的优势
供水、运输、军事(古代)
重庆、宜宾、武汉——干支流交汇
广州、上海、杭州——河口
赣州——通航起止点
武汉——过河点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巴黎-塞纳河
伦敦-泰晤士河
维也纳-多瑙河
布达佩斯-多瑙河

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
2.陆路交通与城市
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发展与城市发展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城市与交通运输布局的联系日趋密切。
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线路,把众多城市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城市地正常运行、对外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地作用。

从石家庄到国际庄
石家庄,一个乡野小村被隆隆的车轮托起,并最终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
交通运输的发展往往还会形成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如上海虹桥,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规模大
站点规模大
交通需求量大
4.交通运输变化对 城 市 格 局 的 影 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由于京杭运河的开凿,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经贸联系得以加强,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凭借运河得到充分发展。当运河严重淤塞后,这些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阻。但随着京沪铁路的建成通车,铁路运输逐步取代水运,铁路沿线的城市便迅速发展壮大。

对 城 市 格 局 的 影 响——扬州为例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咽喉,交通的繁荣使扬州成为当时世界大城市之一;清代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淤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京沪铁路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疏浚使扬州又迅速发展起来。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布局密切相关。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闻名的旅游城市,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疏浚,加强了扬州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扬州经济的发展;随着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扬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对 城 市 格 局 的 影 响——扬州为例
1、案例中反映了扬州发生了哪些变化?
2、每一次变化的外部原因有哪些?
京杭大运河开通——扬州繁荣
大运河淤塞、社会经济环境变迁——扬州发展停滞
京杭运河疏浚、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扬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扬州焕发青春。
交通运输的变化影响扬州的兴衰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时期 聚落形态 交通方式 聚落分布 举例
古代 北方
南方
现代
多呈团块状
多呈带状
沿陆路干道附近
临水分布
陆路
水运
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邯郸等
扬州、苏州、杭州等
铁路、公路兴起
沿铁路线、公路线发展
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形态

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1
2
4
3
四种经济带
经济 带类型
沿海型经济带
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
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
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
复合型经济带
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陇海—兰新线
陇海—兰新线将东陇海经济带与中部的中原城市群、西部的关中城市群,以及兰新经济带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以铁路干线为纽带的发展轴。
活动题
课本89页

2(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航空等)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 1975 年、1985 年、2014 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活动题
课本89页
从东京出发0~400千米内,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较高,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线比重上升;400~800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800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1975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小,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1985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增多;2014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网状交通运输。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 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短出行时间;加强区域联系。
日本资源能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交通运输发展能加强日本对外联系,缓解资源和市场问题;日本经济对交通依赖度高,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促使产业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沿岸经济带;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岸经济发展,提升运输能力,促进沿线交通运输的发展。

右图为河流与城市区位图
(1)A城位于____,它既是___港,又是__ 港。
(2)B城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3)C城位于两条河流的______处,这里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
(4)D城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ABCD四城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河流提供的_______。
河口


过河点的位置
汇合
人流、物流集散、中转
位于河流运输的起点
水运交通

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但是,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呢?请想一想。
分析:
1、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2、河口处大量泥沙淤积,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差,且黄河下游历史上多次改道,泛滥成灾,因此入海口未形成大的城市。

1.从对外交通口岸转移路线图中得知,最早阜阳的对外交通线是 ;目前,阜阳的主要客货流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2.①→②→③交通口岸转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3.未来的商业区建立在①、②、③、④的 处合理,理由是 。
泉河

京九铁路的贯通,使阜阳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客货流量大
泥沙淤塞,航道变浅
铁路

(1)山顶甲位于B的________方向,C、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
(2)该地欲在图中建一油港,有两种方案:方案一,在A处建港;方案二,在B处建港,经过分析讨论最终选择方案二,试分析其理由
(3)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所示,试分析选择该线路的原因。
F处有利条件:落差大,水能丰富;从F到油港坡度平缓,架线容易。不利条件:水量较小;离油港距离较远,架线路程较长
B处等深线密集,水深;地处港湾,避风;距油矿近,方便运输
(4)港口计划在图中E、F两处利用水力发电,最后选择在F处建水电站,评价在F处发电的条件?
坡度小,施工难度小;油可从高处向低处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