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梅岭三章》核心素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梅岭三章》核心素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2 16:50: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梅岭三章》核心素养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够有情感地反复朗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能够通过意象和关键字词品味诗句的独特感染力,体会全诗的写作手法和意蕴内涵。
学习过程
活动一 知人论诗
1.初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陈毅其人和写作背景。
提示:
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藏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幸逢大雨,山火被大雨淋灭。敌人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当时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里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课文所选《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遇到危难时写的“绝命诗。
2.初读小序,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小序的内容并思考本组诗歌的小序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示:小序译文: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二十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作用:①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背景。②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活动二 诗歌初识
1.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自由朗诵,注意情感表达,并结合课下注释感知诗歌内容,尝试翻译诗歌大意。
3.诵读活动:我来挑战!(自选任意一首)诵读指导:语气深情、语调沉稳、情感豪迈。
活动三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细读诗歌并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写作手法 诗歌情感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提示:
意象 写作手法 诗歌情感
第一首 泉台、旌旗、阎罗 设问、借代、比喻 第一首写自己,写过去。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 南国烽烟、头、捷报、纸钱 用典 第二首给同志,给现在。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 血雨腥风、自由花 比喻、引用 第三首望未来,写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结合上面的表格分析总结这三首诗歌的写作特色。
提示:
(1)想象、联想相结合。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借代。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文中有两处:“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侵时在髙台上点燃起来报警用的烟火,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3)比喻: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福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4)用典。“头悬国门”的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jué)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典故,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5)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作者愿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决心。
(6)独语:从诗前小序得知,这是必死背景下的诗作,作者在写诗时“虑不得脱”,这是准备牺牲前留下的最后的呼喊,诗歌冲口而出,情感喷薄而发,并不过多考虑谁读,但读者却从诗歌内容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3.三首诗歌中还有哪些用得好的动词?请找出一处来品味赏析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提示:
示例:(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招”和“斩”:“招”的意思“招引”;“斩”的意思是“斩杀”,两个词用在句中写出了领导者强大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飞”形容轻而快,形象感强烈,用在句中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活动四 欣赏名家朗诵,配乐全班背诵
活动五 拓展延伸
诗歌的创作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陈毅元帅的这三首是也带有模仿的痕迹,请你比对下面三组诗歌,体会它们在遣词造句和主题上的相似,并模仿陈毅元帅的诗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一组
第一章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第二组:
第二章
陈毅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组:
第三章
陈毅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由与爱情
裴多菲(匈牙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活动六 阅读训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青松
陈毅
一九六○年冬夜大雪,作者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在这首诗里传达了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1960年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使中国内外交困。此时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