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4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1 18: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视频中的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哪些人为因素?
2.结合生活实际,你还知道哪些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自主辨识给定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特点,并能针对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综合思维:通过对典型区域环境问题表现分析,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人地协调观: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标准
能够辨识区域内存在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等问题和特点,并能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环境问题产
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
01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
阅读课本第110页第一段,思考: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问题的分类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判断下面图片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废水
废气
废渣
酸雨
全球变暖
水土流失
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
煤炭资源枯竭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2.环境问题的类型
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所示范的形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大气污染
按生产类型划分
按环境要素划分
按地理空间划分
水体污染
农业环境问题
工业环境问题
土壤污染
区域环境问题
局部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光污染
全球环境问题
噪声污染
第三产业环境问题
活动
(1)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 _____,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_。
(3)随着全球_____的急剧增长和_____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越大
自净能力
人口
经济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环境问题
02
(一)资源短缺
阅读课本第112页图5-4,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常见的资源短缺情况有哪些?
2.是什么原因造成资源短缺的?
3.资源短缺后会带来哪些危害
4.针对资源短缺,有哪些有效措施?
二、主要环境问题
(一)资源短缺
1.土地资源短缺
自然原因:①地形类型复杂,平原面积狭小。
②自然灾害的损害,导致土地减少。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荒漠化等问题;
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危害: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数量锐减,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措施:①依法保护土地资源数量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提高耕地质量
④治理并防治土地污染
2.水资源短缺
自然原因:①降水少或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影响降水的因素)
②蒸发量大(影响蒸发的因素)
③下渗严重(如石灰岩易渗漏)或地下径流少(土层薄、坡度大、下渗少,持水保水性差)
④地表径流少(如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等)
人为原因:①人口、城市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②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规模大,用水量大
③水资源浪费严重
④水资源污染严重
危害: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数量锐减,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2.水资源短缺
措施:
(1)开源: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2)节流:
农业:推广种植耐旱作物;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再利用、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生活:节约用水;抬高水价,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其他: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配;制定水法。
3.能源资源短缺
自然原因:①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
②我国资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东少等情况。
人为原因: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
②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危害: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数量锐减,影响后代发展的需求,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
措施:①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
②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
③控制高能耗工业;
④能源循环使用;
⑤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
⑥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二)生态破坏
经济利益驱动
人们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导致生态失衡,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
生态恶化
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物种灭绝
(二)生态破坏
(二)生态破坏
阅读教材P113-P114“生物多样性”和“渡渡鸟的灭绝”回答以下问题
(1)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对人类会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
(3)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可行的措施?
(1)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的比重达63%。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达60%
(2)不利影响:
①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生产资源
②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质遭到破坏
③影响药物来源
④生态失衡
(3)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
③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
④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生态破坏
归纳: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1)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2)自然条件的变化,使野生生物不能适应于环境;
(3)生物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影响着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4)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滥砍乱伐: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使动物种类减少,以至濒临灭绝。
(2)滥捕乱杀
(3)环境污染:如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大大促进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的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许多河湾、湖泊、湿地改造成农田。森林贮量骤减、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
(5)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当地的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种类和数量的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阅读教材第115页图5-7及“阅读”材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身边实例,说明PM2.5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2)在图5-8中找出PM2.5平均值较高的地区,讨论其主要成因。
(3)针对PM2.5的来源和危害,讨论后制订一份防治PM2.5的有效措施。
(1)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呼吸健康,危害植被,腐蚀建筑物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甚至引发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酸雨等。
(2)地区: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巴基斯坦、中国东部等地区。
成因: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较快,消耗的化石能源多,人口增长过快,环保意识较低,环境治理技术较落后。
(3)措施:
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汽车尾气达标排放;
④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大气质量下降的现象。
原因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
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通常表现为: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合理布局工业生产,等等
实例 雾霾天气
环境污染----水污染
概念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危害 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
措施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实例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
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原因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生产垃圾
危害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环境污染----土壤污染
原因 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染,污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造成的污染。
危害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环境污染----海洋污染
概念 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导致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站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的现象
特点 海洋污具有污染源多、持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特点
常见污染物及主要来源 大部分海洋污染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度弃物、核电站和エ厂排出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农药和化肥、石油污染、热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
危害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
措施 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附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实例 墨西哥湾的油事件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1.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①人为原因(主要):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排放CO2等温室气体。
②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地区。
②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气候异常,进而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措施:
①推广洁浄能源;
②植树造林;
③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2.臭氧层破坏
原因:人类排放过量的氟氯烃。
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
①增加患皮肤癌的概率;
②损害眼晴,增加白内障患者;
③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2)破坏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
①农产品减少及其品质下降。
②减少业产量。
措施:提高制冷技术,减少氟氯烃排放。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3.酸雨
原因:工业和交通中的燃煤、燃油产生了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危害:
①水、土壤被酸化,生物受危害;
②腐蚀建筑物;
③危及人体健康。
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洁净煤技术
②降低硫、氮氧化物的排放;
③开展国际合作。
【能力形成】
1.环境污染问题:
(1)环境污染。
表现 原因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的任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
噪音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全球 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及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度捕猎
3.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水污染和浪费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工业建设占用
矿产资源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其不可再生性
能源资源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浪费,矿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的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典型事例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堆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伦敦烟雾事件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施工影响附近居民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活动
阅读教材第111页的活动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进行说明。
活动2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轻,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主要以森林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为主。
(2)议一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发达国家因强大的“经济活动”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目前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其原因是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等。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乡村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1)城市与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
比发达国家严重
以生态破坏为主
比发展中国家轻
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没有足够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①工业起步早,工业化水平高
②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防治,使其环境状况
大为好转
表现 分布 主要成因 危害 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我国南方地区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鼓励使用新能源
臭氧层破坏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提高 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加剧全球变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 人类占据生物生存空间 环境污染 生态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提高 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际水域污染 北海、地中海; 国际性河流上游 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海洋; 海上油轮石油泄漏 危害海洋生态与海洋 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
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全球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
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提高森林覆盖率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