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了理解各自采取的政策措施。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玄宗开元年间,虽政局经历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从而使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强盛。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贞观之治”;唐玄宗改革措施与“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归纳三位皇帝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期,通过第一课,学生了解隋朝的的统一和灭亡的过程,知道从哪些方面了解一个王朝的建立过程,为学习本课唐朝的历史打下了基础。隋朝是在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后,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有过辉煌,也短暂而亡。唐朝是在隋朝末年的动乱中建立的,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初的几位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唐朝从乱世到治世,再到盛世。由于隋唐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前一课的学习背景,对学习本课十分有利。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教师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等; 2.参考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七年级下册》,2019年6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课件呈现电视剧隋炀帝陵墓照片和罗隐的《炀帝陵》诗词,向学生介绍炀帝陵以及罗隐的《炀帝陵》诗词的内涵,引出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阅读诗词,并回忆隋炀帝生平,得出隋朝虽然有过辉煌,但短暂而亡。继任的唐朝有是如何开启新的历史的。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了!接替隋朝的唐朝统治者在看到隋朝灭亡的历史后,又会如何治理崭新的唐朝? 以诗词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历史兴替,回顾隋朝历史,开启对唐朝历史的探索。
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呈现本课课标、学习目标、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本课课标、学习目标、重难点;带着目标去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治国举措,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通过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知道武则天的治国举措以及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第三目内容,了解唐玄宗的治国举措以及“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4.通过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举措共同之处,认识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指向性的学习知识。
教学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引导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的概括。(落实学习目标1) 阅读教材第6页第一目的第一段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完成学历案课前预习的习题。 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李渊实力增强,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贞观之治” (1)课件呈现关于唐太宗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落实学习目标2) (2)引导学生条理归纳唐太宗的革新措施,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如“三省六部制”等。(落实学习目标2) (3)课件展示“贞观之治”局面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明确由于唐太宗的革新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治世局面。(落实学习目标2) (1)结合教材的内容与课件中提供的相关史料,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结合教材,按照政治、经济等方面,归纳记忆唐太宗的革新措施,并完成学案中表格的内容 (3)阅读教材第8页内容,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1)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革新措施 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用人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对难点进行讲解,进而突破难点。
三、女皇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的画像,结合课件简介武则天的经历。(落实学习目标3) (2)引导学生归纳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来对比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从政治、经济两个层面总结。(落实学习目标3) (3)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治国措施带来的影响。(落实学习目标3) (1)结合教材关于武则天的介绍以及自己以前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武则天,简要认识武则天。 (2)阅读教材第9页第一段的内容,归纳武则天的施政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简要介绍武则天 (2)施政措施: 政治上:抑制旧贵族,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用人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武则天治国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讲解这部分内内容上要注意与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四、“开元盛世” (1)课件展示唐玄宗的图片与文字材料,简要介绍唐玄宗的生平。 (2)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唐玄宗的治国措施。(落实学习目标4) (3)应用课件中的例子,讲解“开元盛世”局面的表现(落实学习目标4) (4)小组讨论,三位皇帝的治国策越有哪些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带来的启示。(落实学习目标4) (1)阅读教材第三目的内容,从政治、经济、用人等方面总结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2)思考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政绩,具体表现是什么。 (3)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发言,合理分工,总结讨论结果,最后呈现讨论成果。 (1)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政绩: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主生活安定,历史上称“开元盛世” (3)三位皇帝的治国策越有共同之处: 如用人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武则天则表现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 如经济上:三位皇帝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着力发展经济。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使民富足。 “开元盛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教师补充的一些课外的资料,与教师的讲解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小结 唐朝历史之最重要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政局经历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开创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教后反思 我用一个表格总结本课内容,把这个表格作为板书形式呈现,学生按照课堂进度完成,学生在完成此表后,也就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从而为下一步比较唐初三位统治者的治国策略的相同之处做准备。同时可以让学生有古及今,联想到我们现在要想使国家富强,唐初地位三位统治者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借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例如“三省六部制”等内容难以理解,我用了一个有关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对学生的理解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还是有个别学生不能理解,可能需要课下的辅导。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 对唐太宗治国策略(思想)的认识:一是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二是唐太宗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和确立的治国思想。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唐太宗确立了以文治国的总方针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这是贞观时期文治武功的关键。
【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一、单项选择【基础题组、能力题组、拓展提升(题组)】 1.盂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治 D.李隆基 2.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提倡节俭 D.注重任用贤才 3.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虽然留下了一块后人评说的无字碑,但人们仍然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请判断这人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他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他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他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姚崇 D.宋璟 6.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7.(2016·湖北荆门·1)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们采取的相似治国措施是( ) A.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B.加强对吐蕃的管理 C.兴建佛寺 D.传播佛教 8.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9.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10.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1.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武则天开创科举制度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12.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些现象表明( ) A.唐太宗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B.唐太宗比较注重整顿吏治 C.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 D.唐太宗比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1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宗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14.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和谐”社会,例如贞观之治,文景之治,那么出现这些盛世局面的相同因素是( ) A.提倡节俭.减轻刑法 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实行了均田制的土地政策 15.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A.优秀人才的辅佐 B.互相借鉴经验 C.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D.社会的统一安定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描述了落后、萧条的社会现象;材料二描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象。 (2)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唐初落后、萧条的现象;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唐太宗采纳了那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答案】(1)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使唐朝长治久安。.他采纳的政策和措施有:善于用人和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刑法;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 18.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 (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 (2)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於中原地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4)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答案】(1)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或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或设司隶校尉、刺史;北击匈奴。(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3)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答出两点即可) (4)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皇权高度膨胀;实行特务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等。 (5)启示: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言之有理即可)
【2.板书设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抑制旧贵族,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整顿吏治, 裁减冗员;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用人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贤能, 重视官吏考核形成局面“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