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学业考纲 近年考情 学业展望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11.1、12.1、12.6、13.6
11.1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贡献和局限性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等概念的判定及相关计算
3.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形成原因的实验探究
注:学业考纲要求掌握的程度,在学业考纲表中用Ⅰ和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简单情境中识别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在简单情境中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
1.内容:
(1)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________________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________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个体。
3.种群的基因库: 是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基因。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同种
全部
全部
4.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________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________。
生物进化实质就是种群________发生变化的过程。
5.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6.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
7.隔离:是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________隔离和________隔离。
8.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某个
比率
基因频率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可育
生殖
地理
9.地理隔离:即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物种的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重点知识解读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基因频率= 。
2.基因型频率= 。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转换。
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其频率分别为p与q(p+q=1)。亲代AA和aa自由交配后F1代具有AA、Aa、aa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如下列公式:[p(A)+q(a)]2=p2(AA)+2pq(Aa)+q2(aa),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产生A配子频率为:A=p2+ ×2pq=p2+pq=p(p+q)=p,产生a配子频率为:a=q2+ ×2pq=q2+pq=q(p+q)=q。可知F1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解析:椒花蛾的体色向与环境适应的方向进化,说明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某昆虫的体色黑色(B)对灰色(b)为显性。生活在某一个区域内的该昆虫种群,原来B与b的基因频率各为50%,后来该区域煤烟污染严重,若干年后发现B的基因频率为90%,b的基因频率为10%。由此可推断出( )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该种群产生了新物种
D.该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是种群发生了进化的标志,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物种就在进化。
答案:A
3.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的花蜜可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他推定一定有一种具有细长口器的昆虫可以从花矩中吸到花蜜。50年后的确发现了这样的昆虫,这一事实表明( )
A.该兰花是独立进化的
B.该花矩没有生物学意义
C.任何物种都不是独立进化的
D.该昆虫的细长口器是独立进化的
解析:这实例说明该昆虫的细长口器与兰花的细长的花矩是相适应,说明生物共同进化,表明任何物种都不是独立进化的。
答案:C
4.(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发生变异的个体总是能适应环境的
C.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D.共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变异可能有害,不一定总是能适应环境,B错误;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C正确;共同进化还可以通过生物的相互适应来实现,D错误。
答案:C
5.(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马和驴体细胞的染色体分别为64条和62条,骡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63条,由此可以推测( )
A.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马和驴的遗传信息相同
C.骡可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D.骡无生殖能力
解析: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不可育,所以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马和驴是不同种生物,遗传信息不相同,B错误;骡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63条(不成对),所以无生殖能力,因此骡不能称为新物种,C错误,D正确。
答案:D
6.(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基因 B.染色体
C.个体 D.种群
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答案:D
一、单项选择题Ⅰ
1.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随机交配 B.自然选择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解析: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
答案:A
2.一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所起的作用是( )
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基因型 D.导致基因重组
解析: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受基因控制,作物耐旱、耐湿同样也受基因控制。
答案:C
3.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Ⅱ
9.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突变 D.无性繁殖
解析:不同的物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
答案:B
10.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A.25% B.32%
C.50% D.64%
解析: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可求出:B=80%,b=20%,随机交配后Bb的基因型频率=2×80%×20%=32%。
答案:B
11.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时的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最终使抗药性强的变异逐渐积累加强,使抗药性强的变异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导致农药的药性效果越来越差。
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
1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ABC
1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