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生物名师专题指导(宏观巨视镜+考点显微镜+高校达标练):第三部分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2讲)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生物名师专题指导(宏观巨视镜+考点显微镜+高校达标练):第三部分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2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2-13 13:43:04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
(1)定义: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 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最基本新产生该种群死亡3.迁入率和迁出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1)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
(1)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2)举例:自然界中确有类似增长形式,如一个新物种刚迁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________的。有限(2)曲线中注意: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________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较?重点知识解读A点对应K值
B、C点对应种群达到K值 1.下列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近期内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的是(  )解析:A幼年期个体数量最多,老年期个体数量最少,所以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近期内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
答案:A2.下图是某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2 000个
B.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呈直线增长
C.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D.6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1 600个,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呈S型增长,6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答案:C3.(2011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解析: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而调查农田中田螺、土壤中蚯蚓和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
答案:A4.(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表所示为三个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若将这三个城市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答案:C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5.(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中,最可能属于衰退型的是(  )解析:D图的幼年比例较少,因此其最可能属于衰退型。
答案:D一、单项选择题Ⅰ
1.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目测估计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样方法解析:藏羚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B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
C.水平结构
D.出生率解析: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特征。
答案:C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群保持在K/2水平。
答案:B二、单项选择题Ⅱ
9.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题中只有B选项是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答案:B10.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下列有关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解析: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因为适应环境,加上没有天敌,先呈“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环境阻力最大,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时呈“S”型增长。
答案:A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解析:正常的操作方法是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答案:C三、多项选择题
13.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A.其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呈“J”型增长
B.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其他生物影响
C.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本地物种多样性
D.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能非常适应当地环境而从而迅速繁衍,也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而被淘汰。如果该物种大量繁衍,就会与当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等资源,导致当地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被淘汰,从而威胁到本地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ACD1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有关生物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无限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因此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ADA.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B.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C.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D.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课件28张PPT。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各种丰富度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包括:
①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________分布。分层镶嵌二、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另一个(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重点知识解读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浮游动物、藻类、贝类、虾、鱼、微生物等为某湖泊中生活的全部生物,它们统称为(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解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群落。
答案:B2.(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如图装置可用于采集(  )A.田鼠
B.藻类
C.土壤小动物
D.土壤微生物解析:图示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土壤小动物的装置。
答案:C3.(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不属于群落演替。
答案:D4.(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种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解析:野火烧掉植被的地上部分,但没破坏土壤,群落的再生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C5.(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要认识一个群落,需要从各个层面研究群落的生态学特征。下列属于群落特征的是(  )
A.出生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物种丰富度解析:出生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特征,而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特征。
答案:D一、单项选择题Ⅰ
1.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
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
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
D.苔藓能够忍受极度干旱的环境解析: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够忍受极度干旱的环境,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进而取代地衣。
答案:B2.某荒漠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逐渐生长了多种草,这一过程可称为(  )
A.群落的演替
B.群落的物质循环
C.群落的抵抗
D.群落的能量流动解析: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某荒漠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逐渐生长了多种草,这一过程可称为群落的演替。
答案:A3.(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
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
D.标志重捕法解析:蚯蚓为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
答案:B二、单项选择题Ⅱ
9.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是红藻。直接影响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解析:影响植物分层现象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光照。
答案:A1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解析: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答案:A1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物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也趋向于稳定。
答案:A三、多项选择题
13.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答案:ABC1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一个种群完全取代另一个种群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可能形成森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解析:群落演替是种群的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不能演替形成森林。
答案:BC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