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生物名师专题指导(宏观巨视镜+考点显微镜+高校达标练):第三部分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讲)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生物名师专题指导(宏观巨视镜+考点显微镜+高校达标练):第三部分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2-13 13:52:51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
1.定义: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等。
(3)消费者: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________、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细菌3.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________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结构。
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功能:
(1)能量流动。
①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____________,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③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分解者固定的太阳能(2)物质循环。
①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②特点: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③举例:碳循环。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动力。全球性循环性5.实践中应用:
(1)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2)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重点知识解读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池塘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是(  )
A.细菌和真菌
B.细菌和浮游植物
C.细菌和浮游动物
D.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解析: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答案:A2.(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流动。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答案:B3.(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多选)某农场中饲料作物的产量见下表,可见(  )A.杂豆对光能的转化效率最低
B.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作用
C.饲料作物中的能量8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D.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可增加该农场的能量输入解析:由表格看出杂豆的亩产量最低,推知杂豆对光能的转化效率最低。饲料作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饲料作物中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占10%~20%。玉米的亩产量最高,因此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能够增加农场的能量输入。
答案:AD4.(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解析: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获得能量越多。D食物链最短。
答案:D5.(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多选题)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由图可知(  )A.生产者为①
B.次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解析:据图分析,①为生产者,②为初级消费者,③为次级消费者,共3个营养级,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答案:ABD6.(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水化合物
C.碳酸 D.碳酸盐解析:生产者除了固定太阳能外,还可以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呼吸时又可以将CO2释放出。消费者在获得能量时也可以获得有机物,通过呼吸又将CO2释放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时,除释放能量外,也释放CO2。由此看出,CO2既可以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可以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
答案:A一、单项选择题Ⅰ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
A.仅指食物链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营养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这种营养联系的两种结构形式。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D2.(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小强拟构建一个人工微型陆地生态系统,下列选项中,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A.绿色植物       B.瞭望塔
C.土壤 D.水解析:陆地生态系统一定包括土壤、绿色植物和水。
答案:B3.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解析:从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员的作用考虑,无机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元素,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归还到无机环境,并参与循环。
答案:D二、单项选择题Ⅱ
9.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D.森林的自燃起火解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答案:C10.(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最有效地利用能量。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秸秆中的能量最有效利用的措施包括(  )
①就地燃烧秸秆 ②秸秆用作饲料 ③发酵秸秆产生沼气 ④秸秆用于造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并降低大气能见度等危害。用秸秆作造纸原材料没有涉及能量有效利用,属于物质多层分级利用。
答案:B11.(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某生态系统中,兔吃草,狐食兔,狼捕食狐,构成了一条食物链,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解析:食物链是草→兔→狐→狼,狐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答案:B三、多项选择题
13.(2011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关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功能的阐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源头
B.消费者的存在加速了物质循环
C.没有消费者物质循环将停止
D.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将停止解析:生产者只是能量流动的源头;没有消费者物质循环不会停止;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将停止。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
答案:BD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成分关系的示意图,依图判断正确的是(  )A.草是生产者
B.X代表CO2和热能
C.肉食性动物①属于初级消费者
D.能量沿草向肉食性动物②流动中逐渐增加解析:X表示呼吸作用,代表CO2和热能。肉食性动物①属于次级消费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AB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课件29张PPT。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讲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范围:在种内、________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________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__________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
4.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种间正常进行繁衍种间关系稳定二、稳定性
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保持恢复抵抗力恢复力3.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大小与生态系统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复杂程度有关,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4.应用:
(1)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的投入保证内部________与________的协调。组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物质能量结构功能稳定性的种类?重点知识解读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属于(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解析: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属化学信息。
答案:C2.(2011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蜜蜂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把所发现蜜源的信息传递给同伴。蜜蜂跳舞属于(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定位信息解析:蜜蜂跳舞是动物特殊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C3.(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解析:传递信息的是一些化学物质。
答案:B4.(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小军为探究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了一个生态瓶,见下图。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B.给予一定的光照
C.添加一些分解者
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解析:池塘水中含有植物需要的无机物和分解者,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答案:A5.(2011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是(  )
A.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生长
B.某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C.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
D.某森林鸟类的数量因害虫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解析:使用毒鼠药属于人为的措施。
答案:A6.(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体现的。一般来说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较弱。森林生态系统是各选项中成分最为多样和物质循环途径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因而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Ⅰ
1.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
D.桂花散发的香气C2.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能杀死棉铃虫解析: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不是利用信息的作用。
答案:D3.生物信息的传递在下列哪种层次上进行(  )
A.个体
B.种群
C.生态系统
D.A、B、C均可D二、单项选择题Ⅱ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也可以来自生物,如草的绿色可以给植食动物传递物理信息,A错;植物也有物理信息的传递,B错;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也可以调节同一生物的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C错。
答案:D10.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解析: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生物种内的信息传递。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反映的是草与食草动物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11.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小麦→粘虫→蛙,这样一条食物链,如果人为地大量捕杀青蛙,将会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
B.抗灾害能力
C.抗病虫害能力
D.抵抗力稳定性解析:大量捕杀青蛙,使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遭到破坏,破坏了食物链,从而使粘虫可能大量繁殖,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D三、多项选择题
13.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
A.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C.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D.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解析:A光属物理信息;B信息素是化学信息;C声音属于物理信息;D 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D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温带草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北极冰原强
B.玉米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ABC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