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2 09:0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概念
公车上书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重难点
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比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变局”,这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目 录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八国联军侵华
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
—— 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原因
1、政治形势
2、经济、阶级基础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西学东渐。
(一)背景|原因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早期维新派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崇尚西学、仿效西法,渐知以商力浚利源,与西商并驾齐驱而潜夺其权。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
思想主张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了解
(一)背景|原因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新学伪经考》将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中国通史》
据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康梁维新派
(一)背景|原因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康梁维新派
梁启超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义》
著作:《变法通议》,“法者天下之公器,变着天下之公理”。
思想: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日:國者、斯民之公産也、王侯将相者、通国公仆隶也。 ”
——《辟韩》
主权在民、君主窃国、将相公仆
著作:《天演论》译稿。
思想:借进化论阐释变法的必要性;提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二)过程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报刊、学会、学堂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二)过程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1、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①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②结果: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办报刊学会学堂推动发展
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建设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强学会
(二)过程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3、百日维新掀起高潮
①开始标志:
从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
②措施|内容:
内容 作用 未涉及
政治 裁撤冗员
经济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教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淘汰八旗 绿营旧兵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
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
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过程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4、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屠杀“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各国变法而未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谭嗣同绝命诗)
——谭嗣同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三)失败原因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清德宗实录》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人缺乏经验,准备不足。
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操之过急,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主观原因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三)失败原因
慈禧
袁世凯
破坏
光绪
张之洞
有限支持
谭嗣同
梁启超
积极推动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四)评价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一、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四)评价
1、进步性
3、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坎坷。
①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③具有爱国性、进步性与启蒙性。
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思想启蒙,促进了国人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2、局限性
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农民阶级抗争路·扶清
—— 义和团运动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一)原因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化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涉讼事件,他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记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民众和乡绅把自然灾害的频发归因于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宣传异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触犯了神灵;外国人修路时毁坏了地下的“龙脉”,开矿时放走了山中的“宝气”,从而破坏了风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扶清灭洋”
(二)口号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日人佐原笃介、浙西沤隐同辑《拳匪纪事》卷二《匪乱纪闻》第4页:
义和团在天津各处,遍贴匿名揭帖,其词曰: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
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扶清灭洋”
(二)口号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1、“扶清“:
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帝决心。
具有盲目排外性。
2、“灭洋”:
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反映出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三)过程
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奥匈、意八国决定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德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猪=天主 羊=洋人
《射猪斩羊图》
万剑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头,问畜生还想来么。
(四)评价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国亦不能以待印度之法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官员布鲁克德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四)评价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1、性质
是一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进步性
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局限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因为“机器工艺”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限希望。 ——瓦德西《拳乱笔记》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
——八国联军侵华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危局: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
战争开始
1900.6.10 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抗击侵略
1900.6.10 廊坊阻击战 受阻退回天津
1900.6.21 慈禧向各国宣战
1900.06中旬 天津保卫战
1900.7.14 天津陷落
1900.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至西安,慈溪发布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并与列强议和。
(二)过程
(三)罪行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八国联军侵华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及其重大无疑。”
——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瓦德西拳乱笔记》》
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八国联军举行入城式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宣武门南堂沦为一片废墟
(四)东南互保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车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失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包括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
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主要内容包括“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1、实质
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2、影响
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
体现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为清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五)结果:中国战败,和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1901.09.07)。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八国联军侵华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1902年2月3日 《泰晤士报》 报道过前此两天西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
(五)结果:中国战败,和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1901.09.07)。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等,各国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文化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④清政府被迫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
“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杨洁篪
两个甲子早已
换了人间!
(2012·全国新课标卷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 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课堂小结
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两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三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处于改革新政和民主革命的前夜。
——整理自《教材帮》
资产阶级救亡路·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重难点突破
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
义和团运动
背景|原因
原因
《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
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
八国联军侵华
失败原因
评价
原因
评价
过程
口号
过程
过程、罪行
东南互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