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
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
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北平)
◆内容
①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1949年10月1号,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
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022·海南高考·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C
链接高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经济一片凋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当务之急是解除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巩固国家安全以及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1.继续追歼残敌和剿匪镇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向华南和西南进军。经过8个月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130万人。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2.开展土地改革(1950年夏至19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原因: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恢复经济的需要。
(2)作用: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表格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C
链接高考(2020·海南高考·12)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①共同目的:
②实质: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治标
③作用: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2)统一财政经济
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治本
作用: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0—1953.7)
(1)原因
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
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③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
(2)意义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49年)
思考:这一方针内涵是什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1)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提出
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思考: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建国初期由于两极格局、两大阵营的对立,外交上突出意识形态色彩;
这一原则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适用于任何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逐渐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被倡议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 日内瓦会议 1954年
中心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周恩来步入
日内瓦会议会场
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
印度支那三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的政治前途等问题。
●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
“求同存异”原则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推进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链接高考
可知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
(2021.1·浙江高考·13)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A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
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容
一化三改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手段
私有制
公有制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多数个体农民缺乏农具和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和抵御自然灾害,难以合理使用耕地和先进的农业机械,并且很快就会出现新的贫富分化,无法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其资本主义性质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抑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负面作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不适应。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
1954年通过
(性质、特点)
一部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初步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五计划
历史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