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深州长江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深州长江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20: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深州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4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
材料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诗歌大国,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审美文化。可以说,诗意的审美是通过感官察觉万物,经由人的心理感受到的。诗意审美的产生和良好的接受不同于普通的审美,它不仅仅是“经由感官觉察”就可以了,它的产生和感受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它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难言诗意。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导致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各有侧重的,但总体来说,应该包括“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
在绘画中,诗意的形式是指用点、线、面、光影、肌理等形式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些诗意的品格、意境。这些品格、意境在曾经的传统艺术表现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笔墨形式。民国时期,林风眠等油画家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改陈旧气,加入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新气象,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突破。
首先,林风眠等人大多保留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由于这些艺术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至青年时期,他们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留学海外,系统接收了扎实的西方造型语言的体系训练,学习了西方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这些并未改变他们在精神上、文化上和传统的天然联系。表现在作品中,他们会顺其自然地流露出中国的传统审美取向,寓情于物,寄情山水,对自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经常表现与诗词意境相近的美感,甚至直接源取自古典文学艺术。
其次,林风眠等人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文人画家以梅兰竹菊或山水、仕女等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品格。至民国时期,时代生活的变化需要新的精神滋养,那种长期僵化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1928年在《徒呼奈何是不行的——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以及独来独往的风尚,亦都淹灭涣散到不可收拾”,而“因袭前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最后,林风眠等人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他们大多自觉地深根于传统文化时又求学西方,目的是改变中国在文化上的羸弱现状,而非否定一切传统艺术文化。他们的诗意表现作品拓宽了表现内容,引入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尤其是西方的形式语言和哲学观念。
总之,他们的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
(摘编自柴佳《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形式与技法探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典诗歌强调“情境”,相对于以情造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是更为普遍也更为高明的诗意呈现方式。
B. 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的情有时更侧重于故意渲染、夸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对当下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
C. 基于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自由的精神在和环境的协调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才可能是诗意的审美。
D. 林风眠等人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引入进来,力求改变我国文化羸弱的现状,这是有民族自尊心的创新。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的诗歌内容虽然单调,但他的诗作在寓情于景的运用方面却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B. 作者运用引证法,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句,王夫之、王国维的相关言论,有力地剖析论证了诗歌中“情境”的概念。
C. 因为现代诗人所使用的修辞往往呈现出个人的独特性,所以现代诗也多侧重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
D. 林风眠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因袭前代的成法已存在着致命性的问题,所以才放声疾呼改革。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
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
B.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远“深”而且“清”。
D. 齐白石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为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笔墨技巧,坚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4. 简要分析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
5. 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不同的文章,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翻天和唢呐王
卢群
斗龙镇最好的吹手,当数吹翻天和唢呐王。
吹翻天生于唢呐世家,十六岁时就已“一吹成名”。
那是在一位长者的丧礼上,吹翻天见几位孝子贤孙,全都轻轻松松喜气洋洋的,心里十分诧异。后从别人嘴里得知,死者瘫痪多年,家人早就厌烦了。吹翻天一听眉毛倒竖:不行,不能让他们忘记根本,羊羔还有跪乳之思呢!于是拿起唢呐,运足气力,立时,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号轰然炸响,把众人带进那痛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中。
一曲《哭皇天》,哭倒一群人。从此,斗龙镇就多了个能“呼风唤雨”的“吹翻天”。
唢呐王原是部队的小号手,从当上司号员起,军号就成了他的“随身带”。
不久,团里召开文艺晚会,要求每个连队都要出几个节目。连长东拼西凑费了很大劲,还差一个节目没有着落,无奈之下,只好赶鸭子上架,命令小号兵来一个唢呐独奏。
小号兵军号虽然吹得好,唢呐却是门外汉。为了练好唢呐,小号兵嘴唇吹破了几层皮,腮帮子肿得像皮球,终于赶在汇演前夕将硬骨头啃下。演出那天,小号兵身着对襟黑袄,腰扎红色绸带,一出台便赢得满堂彩。掌声未停,鸟叫声、虫鸣声此起彼伏。只见小号兵一会儿将唢呐指向长天,一会儿把唢呐凑近大地,夸张的肢体语言,高超的吹奏技巧,将一曲《百鸟朝凤》演绎得淋漓尽致。从此,小号兵就成了部队的“唢呐王”。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唢呐吹熟练了,在斗龙镇就是香饽饽,逢到红白喜事,人们都会请来助助兴、凑凑热闹。而整个吹奏班子中,所有的钹、鼓、锣、笙都要围绕着唢呐来行调,吹唢呐的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唢呐王转业时,吹翻天的生意已辐射到周围几个乡镇。唢呐王本来有个很好的工作,因割舍不下这个爱好,也组建了一个乐队。
一山容不得二虎,唢呐王的吹奏班子一“插足”,吹翻天的江山便少了半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村人再有事时,偏爱吹翻天的自然请吹翻天,钟情唢呐王必定请唢呐王。商场如剧场,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吹翻天和唢呐王,两人都爱面子,遭遇冷落时难免憋屈。然两人又极有涵养,再不痛快也绝不表现出来。两家的婆娘就不管了,遇到时说话常常夹枪带棒的,有时甚至迁怒于主家。如此一来,再有人家办事情,为避免得罪人,经济好的两套班子都请,差的只好舍近求远了。
如果两套班子碰到一起,一场比试是少不了的。往往客人还未进场,好戏就已开锣:你学几声鸟叫,我来几声牛嗥;你把《天仙配》吹得恩恩爱爱,我把《走西口》整得缠缠绵绵;你扭着秧歌给主家送“压福”,我端着酒盅给大伙儿奉“惊喜”……一声声唢呐如金蛇狂舞,缠住了每一位听众的心。
镇里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村支书觉得总这样较量不太妥当,就找两人协商,逢单吹翻天出征,逢双唢呐王挂帅。两人欣然接受。从此,只要是双日,哪怕是自家办事,吹翻天也绝不染指。同样,如果是单日,即便主家再三请求,唢呐王也不会前往。
平静的日子没过几天,吹翻天和唢呐王又比起来了。2012年春,吹翻天听说村里要建立图书室,就捐出了三百本图书。唢呐王听罢,当即帮村小学添置了两台电脑;2013年夏,吹翻天收养了一名孤寡老人,唢呐王资助了三名特困学生;前年,阜宁遭遇特大龙卷风袭击。吹翻天得知消息,一出手就是一万元。唢呐王不仅捐出了相同金额的款子,还献出了400毫升鲜血;去年,村里土地开发征用,为获得较多补偿,一些村民连夜添砖加瓦、植树造林。吹翻天却纹丝不动,第一个签了搬迁合同。唢呐王有一子一女,女儿虽然出嫁,户口仍在家中,按照规定可以申请一套住房。唢呐王却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儿的房子免了。
前不久,吹翻天出了趟远门,回来听说唢呐王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家也顾不得回,立刻赶过去,抓住唢呐王的手摇晃着说,老伙计啊,我正准备找你商量呢,咱们办个学校吧,把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吹奏技艺传承下去。你年纪轻,又在部队锻炼过,主角由你唱,我给你当助手,怎么样?你如果是条汉子,就给我站起来!
话音刚落,已昏迷了几天的唢呐王,竟有了苏醒的迹象。
(《2018年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吹翻天用一曲《哭皇天》把众人带进那痛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既表现了他唢呐技艺的高超,也为后文写唢呐王的故事做了铺垫。
B. 吹翻天和唢呐王不仅比试吹唢呐,还比着为村里做好事,表明了两人不服输的性格。
C. 两家婆娘遇到时说话常常夹枪带棒的直接原因是各自的丈夫吹翻天和唢呐王遭遇冷落、心里憋屈不痛快。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大多直陈其事,符合农村题材特点,“一山容不得二虎”等俗语的运用,使作品更生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吹翻天和唢呐王是斗龙镇最好的吹手开头,既紧扣题目,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这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感叹;语言整体风格含蓄典雅。
C. 小说描写小号兵在汇演上的表现尤其精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尤其是各种声音的加入,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结尾两人不再比试竞争而是和解互让,出人意料,丰富了人物形象及主题意蕴。
8. 小说2~7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孙绍振先生在谈到小说情节的突转时说,其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和深层的奥秘。请结合本文结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丁丑,(王珣)入朝,帝嘉其功,赐金虎符。从木华黎兵略山东,至满城,令还镇,戒之曰:“彼新附之民,恃山海之险,反覆不常,非尽坑之,终必为变。”对曰,“国朝经略中夏,宜以恩信结人,若降者则杀,后宁复有至者乎?”遂还,以子荣祖代领其众。甲申春正月卒,年四十八。珣为政简易,赏罚明信,诛强抚弱,毫发无徇。子四人,荣祖袭。荣祖,字敬先,珣长子也。性沉厚,勇力绝人。珣初附于木华黎,以荣祖为质,稍见任用。珣卒,从孛鲁入朝帝欲留置宿卫会金平章政事葛不哥行省于辽东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僭号于开元遂命荣祖还副撒里台进讨之。拔盖州、宣城等十余城,葛不哥走死。金帅郭琛、完颜曳鲁马、赵遵、李高奴等犹据石城,复攻拔之,曳鲁马战死,遵与高奴出降。虏生口千余,荣祖屡请,皆放为民。方城未下时,荣祖遣部卒贾实穴其城,城崩被压,众谓已死,弗顾也。荣祖曰:“士忘身死国,安忍弃去。”发石取之,犹生,一军感激,乐为效死。有言义人怀反侧者,撒里台将屠之,荣祖驰驿奏辨,事乃止。己丑,授北京等路征行万户,换金虎符。伐高丽,围其王京,高丽王力屈,遣其兄淮安公奉表纳贡。赵祁以兴州叛,从诸王按只台平之。祁党犹剽掠景、蓟间,复从大将唐兀台讨之,将行,荣祖曰:“承诏讨逆人耳,岂可戮及无辜,宜惟抗我者诛。”大将然之,由是免死者众。再从征高丽,破十余城,高丽遣子綧入质。又从诸王也忽略地三韩,降天龙诸堡,皆禁暴掠,民悦服之。破五里山城,下瓮子城、竹林寨、苦苫数岛。帝嘉其功,赐以金币,官其子兴千户,仍赏其部曲。移镇高丽平壤,荣祖乃募民屯戍,辟地千里。中统元年夏,诏荣祖诣阙,帝抚慰之曰:“卿父子勤劳于国,诚节如一。”以病卒,年六十五。
(《元史·列传第三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孛鲁入朝/帝欲留置宿卫/会金平章政事/葛不哥行省于辽东/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僭号于开元/遂命荣祖还副/撒里台进讨之。
B. 从孛鲁入朝/帝欲留置宿卫/会金平章政事葛不哥行省于辽东/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僭号于开元/遂命荣祖还/副撒里台进讨之
C. 从孛鲁入朝/帝欲留置宿卫/会金平章政事/葛不哥行省于辽东/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僭号于开元/遂命荣祖还/副撒里台进讨之。
D. 从孛鲁入朝/帝欲留置宿卫/会金平章政事葛不哥行省于辽东/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僭号于开元/遂命荣祖还副/撒里台进讨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尊敬。
B. 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始于秦,定制于汉。凡宿卫者,见有出入,先查验其“符”,后令执御者传呼前后,从夜至晨,严格执行。因担负着保卫皇帝及宫中安全的重大使命,历朝都有专门立法。
C. 行省: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也借指该省官。元代指“行中书省”的简称,置丞相、平章等官总揽该地区政务。明代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
D. 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如《文选·陈琳》:“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屑齿。”李善注引《魏志》:“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荣祖因其品质受到信任。王珣当初归附木华黎时,因荣祖为人质朴,渐渐地受到信任重用。
B. 王荣祖善待俘虏。石城之战中,一位金军统帅战死,蒙军生擒俘虏千余人,由于王荣祖多次请求,俘虏才被释放为民。
C. 王荣祖爱惜部下。王荣祖在攻城过程中,抱着一线希望终于救出部卒,使全军将士十分感动激奋,乐意为他效死。
D. 王荣祖爱护百姓。王荣祖跟随诸王也忽征讨三韩,降服天龙诸堡,一路攻城略池,但都禁止杀掠,百姓十分高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新附之民,恃山海之险,反覆不常,非尽坑之,终必为变。
(2)珣政简易,赏罚明信,诛强抚弱,毫发无徇。
14. 文中说“帝嘉其功,赐以金币,官其子兴千户”,请结合文中内容从三个角度简要概括皇帝赏赐王荣祖及其子的原因,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甫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注】玄武禅师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玄武禅师是一位和尚的法号。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后,是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一方面再现壁画的内容,一方面抒发观画后的感想。顾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锡飞常近鹤:这是一个典故。梁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隐居山中,二人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鹤,志公则挥锡杖并飞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杯渡不惊鸥:这是画面上画的另一个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于是称他为杯渡禅师。惠远:东晋时高僧,生庐山。惠,应作“慧”。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来赞美壁画作者的大手笔,说这满壁幽美的山水画,不知是顾恺之何年所绘,起得很不平常。
B. 颔联两句以精炼语言具体地再现出壁画的内容。寥寥十字就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山岚的淡雅清幽的图景,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
C. 颈联两句用典,乃是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的人的故事。连用两个《高僧传》中的典故,既切合寺院中的壁画这一特点,又暗合了玄武禅师的身份。
D. 尾联两句是作者观看壁画时的联想。诗人对着壁画,想象这是在庐山,描写细腻,感情真挚。
16.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2)《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涓滴细流,终汇江海。无论是_________的辉煌瞬间,还是默默无闻的漫长坚守,那些__________的动人故事,让温情得以传递、精神得以传承。事实上,无远弗届的网络世界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从来都不是千奇百怪的搞笑段子、博人眼球的出格表现,反而是信念的坚守、灵魂的触动、精神的洗礼。正是那些或勇敢、或执着、或善良、或奉献的人或事, 着可爱中国、青春中国、可亲中国、魅力中国的点点滴滴。
每个人出一份力,国家就能汇聚起__________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努力向前,民族就能迈出势不可挡的复兴步伐。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是关于温暖与爱的聚集地,也理应成为正能量的发散地。展示一批有传播力的网络正能量作品,团结一批有创造力的网络正能量作者,树立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正能量榜样,有助于渲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网络氛围,建立道德观念和精神修养的“网络风向标”,让更多人将向上向善的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惊天动地 感人肺腑 诠释 排山倒海
B. 惊天动地 声泪俱下 解释 波澜壮阔
C.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诠释 排山倒海
D. 惊心动魄 感人肺腑 解释 波澜壮阔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助于渲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网络氛围,标注道德观念和精神修养的“网络风向标”,让更多人将向上向善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B. 有助于营造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网络氛围,建立道德观念和精神修养的“网络风向标”,让更多人将向上向善的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C. 有助于渲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网络氛围,建立道德观念和精神修养的“网络风向标”,让更多人将向上向善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D. 有助于营造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网络氛围,标注道德观念和精神修养的“网络风向标”,让更多人将向上向善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 。虽然在一些人口中有“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说法,其实所谓“假性近视”并非一个真正的医学名称,而是相对于近视这一疾病而言,这类近视属于可以恢复的临时状态。因而 ② ,对于视力在正常范围的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因为近视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之后, ③ ,不能任由低度近视发展成高度近视。正常情况下,孩子的眼睛度数每年会上升100度左右,但如果不配戴眼镜,每年可能就会增长150至200度。一般孩子如果近视达到100度,家长就需要给孩子配戴眼镜,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特别是可以利用暑期,给近视的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做个全面的眼科检查。除了要定期对于孩子视力进行检查之外,家长在暑期中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在户外活动中,让孩子们的眼睛充分放松,得到良好的休息。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使户外游戏代替网络游戏
B. 使网络游戏被户外游戏所代替
C. 把网络游戏代替为户外游戏
D 把网络游戏变成户外游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里,赛场外的一句句“神仙解说词”引发网友关注。那些或激昂或失意的赛场时刻配合着中国式浪漫的精辟之词,无不让人觉得:运动之美,竞技精神之魅,语言可表,中文可达。比如说杨倩时: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说孙一文:一剑光寒定九州。说陈芋汐和张家齐:雏凤清于老凤声。说赛艇女子四人双桨:一棹逍遥天地间。说庞伟和姜冉馨:一个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是旭日东升未来可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A 2. D 3. A
4. (1)论证结构: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指出艺术家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虽各有侧重,但总体应该包括“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然后以林风眠为例,分析民国画家对诗意美的形式与技法的探索,最后进行总结。
(2)论证方法: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林风眠的例子,并将林风眠等人和传统文人画家进行对比。
5. ①材料一认为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无论是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还是现代当代诗歌中的情感情绪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的“境”表达出来,诗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②材料二从艺术家的角度解读诗意,诗意的美感需要借助意境来完成,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无法产生诗意的美感,也让人无从体验这一美感,艺术也是诗意的不同表现形式。
③这两则材料都紧紧围绕诗意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
6. A 7. B
8. ①小说前部分插叙了两人的成名过程,使故事更真实客观。②丰富了人物形象,为下文技艺比试不相上下作铺垫,使小说情节更完整。
9. ①小说结尾表明两人不再比试竞争而是和解互让,构成情节上的突转。②唢呐王的突遇车祸后激发了吹翻天的深层情感,表现了吹翻天对英雄的惺惺相惜、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对唢呐传统手艺的重视。
10. B 11. A 12. A
13. (1)那里刚归附的百姓,凭借险要的山海之势,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坑杀他们,(他们)终究会叛变的。”
(2)王珣治理政务简便易行,赏罚分明讲诚信,诛杀豪强扶助弱小,丝毫不曲从私情。
14. (1)征战有功(征讨高丽等地,使高丽王兄上表纳贡、高丽王子入质)
(2)平叛有功(讨伐赵祁及其余党)。
(3)爱惜百姓(不杀掠无辜百姓)。
参考译文:
元太祖十二年,王珣入朝,太祖嘉奖其功劳,赐予金虎符。(王珣)跟随木华黎进占山东,行至满城,(木华黎)命令他还军镇守辽东。(临行前)木华黎告诫他说:“那里刚归附的百姓,凭借险要的山海之势,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坑杀他们,(他们)终究会叛变的。”王珣回答说:“我朝规划治理中原地区,应该用恩惠信义团结百姓,如果他们投降就杀死,以后哪里还有再来归顺的呢?”(王珣)于是回到辽东,让儿子王荣祖代他率领部下。(王珣)在太祖十九年正月去世,享年四十八。王珣治理政务简便易行,赏罚分明讲诚信,诛杀豪强扶助弱小丝毫不曲从私情。(王珣)有四个儿子,王荣祖继承父职。王荣祖,字敬先,是王珣的长子。(王荣祖)性情忠厚,勇力过人。王珣当初归附木华黎时,把荣祖作为人质,(王荣祖)渐渐地受到信任重用。王珣死后,荣祖跟随孛鲁入朝。太祖本欲留他于近卫禁军中,适逢金平章政事葛不哥在辽东担任行省,咸平路宣抚使蒲鲜万奴在开元僭越称王,便命荣祖回到辽东,辅佐撒里台讨伐他们。蒙军攻下盖州、宣城等十多座城市,葛不哥逃跑战死。金朝元帅完颜曳鲁马、赵遵、李高奴等还占据石城,蒙军又攻打占领了石城,曳鲁马战死,赵遵与李高奴投降。蒙军生擒了一千多敌人,由于荣祖多次请求,俘虏均释放为民。当初城池未攻下时,王荣祖派遣部下贾实挖空城墙,致使城墙倒塌(贾实)被压,大家都以为(贾实)被压死,就没有理会。王荣祖说:“兵士奋不顾身为国拼死,(我们)怎么忍心抛弃他离开呢?”(王荣祖命人)挖开土石找到贾实,(发现他)还活着,全军将士都十分感动激奋,乐意为(王荣祖)效死。有人说义州人有反叛之心,撒里台将要屠杀他们,王荣祖驾乘驿马疾驰奏请太祖,此事方才作罢。太宗元年(1229),(王荣祖)被授予北京等路征行万户,更换金虎符。领兵攻打高丽,围攻高丽京城,高丽王兵力不支,派遣其兄淮安公向朝廷上表纳贡称臣。赵祁占据兴州反叛,荣祖跟随诸王按只台平定了叛乱。赵祁余党还在景州、蓟州一带抢劫掠夺,荣祖又跟随大将唐兀台讨伐他们,临行时,荣祖对唐兀台说:“(我们)奉诏讨伐叛贼(逆贼),怎么能够乱杀无罪之人,应该只诛杀那些拼死抵抗的人。”大将唐兀台认为他说得对,因此而免于死难的人很多。又跟随大军征讨高丽,攻克十多座城池,高丽王派遣其子王筹入朝为人质。又跟随诸王也忽攻取三韩,降服天龙诸堡,一概禁止杀掠,百姓十分高兴诚服他。攻下五里山城,又攻克瓮子城、竹林寨、苦苫数岛。皇上嘉奖他的功劳,赐予他金币,授予他的儿子王兴为千户,还赏赐了他的部下。荣祖受命镇守高丽平壤,于是在那里招募百姓驻防,开垦了一千多里荒地。中统元年(1260)夏,元世祖诏令荣祖回到朝廷,抚慰他说:“你们父子为国勤劳效忠,忠诚不渝的节操完全一样。”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15. B
16. (1)赞美玄武禅师高雅情趣。诗人赞美玄武禅师壁画的精美生动,提到的人物都是高僧,从侧面表现了禅师的高雅情趣。
(2)诗人流露出避世归隐的思想。诗人对着壁画,想象这是在庐山,当年惠远公在这里扎下草庐,避开乱世而独自修身养性,同时诗人回顾自己身处的现实境地,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漂泊,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生活困窘,前途渺茫,故产生了避世归隐的思想。
17.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 氓隶之人 ③. 而迁徙之徒也 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 推此志也 ⑥.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 A 19. D
20. ①反复。突出强调了互联网作品对正能量的重视与弘扬。②排比。运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句,起到了增强语势、强化感情的作用。
21. D 22. ①近视是不可逆的②预防近视③就要及时就医
23.略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