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中学四校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中学四校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20: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惠州中学2024届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
B. 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
C. 《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
D. 《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这与他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闳卓的史学观念紧密相关。
B. 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网罗”“略考”“综”“稽”,这研究方法依然值得今之学者学习和借鉴。
C. “天人之际”的“天”,材料一认为“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二认为“天”是“天命”“天道”。
D. 两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理念展开,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死前所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以“岂不谬哉”来评价。
B. 司马迁大力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
C.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探究有其进步意义。
D.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敢于为农民首义的陈胜立传,表明他相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司马迁在治学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今之学者可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 A 2. C 3. D
4. ①材料一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为并列式结构。②先总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切实坚持的学术理念。③再分别论证“通古今之变”的含义、研究方法,和“究天人之际”中的“天”“究”的含义。④最后指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西汉的时代特征有关。
5. 可取之处:司马迁一方面可能受其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命”,另一方面严肃的治学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启示:当今学者治学要有这种对权威学说批判继承的严肃态度。
不可取之处: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中。启示:当今学者治学既要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问题深入研究,又要勇于创新,摆脱落后的时代观念的束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受董仲舒的影响”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有“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材料二第一段中有“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两处说的都是揣测“可能”“也许”。
C.“完全赞同”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表述为“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说法绝对。
D.“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错误,原文表述为“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只是“试图”,并非就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物质是基础”的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天’即‘自然’‘生态’”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可见“自然”“生态”只是“天”的一部分内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即他认可“天命”,并非主张“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结构的能力。
第一段,“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开篇提出司马迁的史学理念;
第二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第三段“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逐层分析“通古今之变”和“究天人之际’的内涵;
第四段,“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最后从时代特征的层面总结司马迁史学理念的价值。
可见材料一为总分总式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分析材料社会价值的能力。
可取之处:
依据“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可见,司马迁一方面可能受其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命”,另一方面严肃的治学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这启示当今学者,治学要有这种对权威学说批判继承的严肃态度。
不可取之处:
依据“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可见,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中。这启示当今学者,治学既要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问题深入研究,又要勇于创新,摆脱落后的时代观念的束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神的审判
海明威
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福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的。”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皮埃尔站在木屋的门口,看着迪克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他露出一个恶毒的笑容:“当他只能用一只脚在雪地上走,像只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时,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他偷了我的钱,肯定是他。”皮埃尔重重地摔上门,把几根柴扔到壁炉里,又爬回了自己的床上。
迪克一边大步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对“寂静地方”的旅行者说话一样:“我很好奇,只不过是丢了些钱,皮埃尔为什么要发如此大的火?我敢说,他肯定是放错了地方。可现在,他只会像只乖戾的猪一样发脾气。有时,我还能感觉到他在背后用恶毒的眼光盯着我。如果他以为是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不说出来,跟我对质?怎么会这样?他以前很快乐,总是乐呵呵的。在密塞那坝,当我们一致同意要成为伙伴,来翁加瓦这里布陷阱捕猎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会是个让人愉快的同伴。可是现在,他已经一个星期没跟我说过话了,除了偶尔咕哝一声,或者用克里语①咒骂。”
天气很冷,却是一种干燥的、让人精神爽利的、属于北地的寒冷。显然,迪克很享受这种干冷的空气。很快,他就沿着布阱线路走了五英里的路。可是,一路上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跟着他。他几次停下来,四处张望,却什么也没发现。他喃喃自语道:“我想那应该是库兹乌兹②在作怪吧。”在北地这里,只要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认为是那个“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在作怪。然而,当他进入一片云杉树林时,突然整个人被猛地抽起,拉向空中。当他的脑袋从与冰冷的地面碰撞中恢复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被系在一棵云杉树的绳子上,吊在半空中。这棵云杉树被折弯了,以充当这个陷阱所需要的弹力,一个像是捕猎兔子的陷阱。迪克的手指根本无法碰到地面。随着他不断地挣扎,腿上的绳子越来越紧。这时,他见到了一直跟随他的东西——一群瘦削的、饥饿的白毛大灰狼。它们从这片树林里慢慢出现,慢跑着过来,围着迪克,蹲坐下来。
而在小屋里,正躺在床上的皮埃尔被头顶上传来的啃咬声吵醒了。他懒懒地抬头望向屋梁,一只红色的小松鼠正急急地啃着他丢失的钱包的皮革。他想到了自己给迪克设计的陷阱,整个人从床上弹起来,抓起他的来福枪,来不及披上大衣或戴上手套,就冲了出去,沿着陷阱线路狂奔起来。当他跑到那片云杉树林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快要喘不过气来了。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了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子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两只乌鸦拍着翅膀,懒洋洋地飞到旁边的云杉树上。在这片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
当皮埃尔往前走了一步时,他听到捕熊用的钢夹子合起来的叮当声。这个陷阱一向是迪克负责照看的。现在,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当他倒在雪地上时,他说道:“这是大神的审判,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
于是他把手伸向了那支来福枪。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①克里语:北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语言。②库兹乌兹:克里族的一个神灵,即“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埃尔曾经乐观开朗,和同伴志趣相投,可后来变得阴险恶毒,不但诅咒同伴,还设下陷阱加害同伴。
B. 皮埃尔因丢了钱而猜疑同伴,当看见小松鼠啃咬钱包时,瞬间明白过来,然后疯狂地想要去挽救同伴。
C. 迪克比较有责任心,即使是天气寒冷,即便是同伴怀疑他,对他发脾气,他依然坚持去查看布阱线路。
D. 迪克被皮埃尔设计的陷阱害死,不过他对皮埃尔也是有防备的,皮埃尔最后就倒在他照看的钢夹子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迪克和皮埃尔两条线索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两人由亲密到生分,又走向相同的结局,整个情节富有戏剧性。
B. “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这句话既暗示了故事的起因,又为后文迪克的惨死结局埋下了伏笔。
C. 天气寒冷,白雪覆盖大地,这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为后文写二人先后落入自己所设计的陷阱而身死雪地做了铺垫。
D. 文章采用有限视角,可随时对人物思想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如文中对迪克认为“那应该是库兹乌兹在作怪”的解释。
8. 小说结尾写到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支来福枪”后即戛然而止。你认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9. 有人说文章对迪克惨死情节的描写体现了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即只写冰山“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请据此简要说明这一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案】6. D 7. D
8. 结局:他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或:他开枪自杀)。
分析:①他被捕熊用的钢夹子夹住,加之天寒地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有生还希望。②他知道附近有一群大灰狼,想“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就是想死得少点痛苦。③“这是大神的审判”,说明他意识到死亡是对自己所犯恶行的报应(惩罚)。
9. ①小说只写“乌鸦飞走”“眼前这个不成样子”“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这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迪克的惨死过程,如大灰狼群起攻之、撕咬,迪克恐惧、挣扎、痛苦而绝望,乌鸦打扫战场、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这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也是有防备的”错误,迪克并没有怀疑对方会加害自己,自然不会有“防备”之念,他只是负责照看钢夹子,不能表明他有意加害皮埃尔,只能说明皮埃尔不熟悉情况,误被夹住。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文章采用有限视角”错误,应是“全知视角”。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视点超越时空,深入到迪克和皮埃尔的内心,并随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故为“全知视角”。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能力。
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只来复枪”在结局上没有多种可能,只能是皮埃尔充满忏悔地举枪自杀。
“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皮埃尔被捕熊用钢夹子夹住,加之天寒地冻,还有大灰狼出没,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有生还希望。
“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就是在大灰狼来吃自己时,自己已不是活物,省得大灰狼费事——其实是自我了结就是想死得少点痛苦。
“这是大神的审判”,“大神的审判”主要指向皮埃尔的行为和结局,皮埃尔猜疑朋友,不信任朋友,并陷害朋友,而自己最终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说的标题就暗示了这一结局。此时皮埃尔自己说出来,说明他意识到死亡是对自己所犯恶行的报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冰山理论”即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如小说没有直接描写迪克惨死,只写“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了它们之前一直啄着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子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这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是读者直接能读到的内容;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让读者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迪克的惨死过程,如大灰狼群起攻之、撕咬,溅起满地血丝……迪克与之周旋、恐惧、惨叫、挣扎、痛苦而绝望、死亡、被撕裂,乌鸦怎么啄食残存的迪克尸体、打扫战场、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这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通过有限的文字启发读者想象出来的;
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让读者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想象背后的故事,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作品意蕴丰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十三年春,光使专诸弑王僚,遂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哭僚墓,复位而待。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B. 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C. 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D. 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行事当国”的“摄”指代理,古文中“假”“署”“知”“权”都有相似含义。
B. 聘,是古时候诸侯国之间交往的礼仪,文中指季札奉命担任使臣出访各友好国家。
C. “北过徐君”的“过”指拜访,与《促织》中“裘马过世家焉”的“过”意思不同。
D. 上国,文中指中原各国。春秋时吴、楚等诸侯国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札贤良仁义。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但季札一一拒绝,甘愿选择侍奉君主。
B. 季札有政治远见。季札出使齐国时预测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晏子听从季札建议,最终得以免遭栾高之乱。
C. 季札重视情谊。季札当初因故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后来虽然徐君已死,但他仍以剑系于徐君冢树而去。
D. 季札顾全大局。阖庐派人刺杀王僚,夺取了王位,季札从先王、百姓、国家的角度考虑,接受了事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2)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14. 季札出使时给晏子、子产、叔向的建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就违背我的心愿呢!
(2)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
14. 建议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来避祸;建议子产要谨慎地以礼治国;建议叔向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
“曹君”作“不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嗣”作“义”的宾语,且“谁”作后文的主语,应在“嗣”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想象的能力。
A.“……‘知’……都有相似含义”错误,“知”意思是管理、主持。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错误,诸樊曾“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余祭依诸樊遗言,传位给了余眜。文中未提及传位给季札。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然”,不对;“许”,答应;“倍”,同“背”,违背。
(2)“吾敢谁怨乎”,宾语前置句;“死”“生”,动词作名词,死者,生者;“事”,侍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季札建议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来避免祸患;
“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建议子产要谨慎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
“吾子勉之!……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建议叔向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
参考译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礼贤能,寿梦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代理处置事务、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舍弃了家室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传至季札为止,来符合先王寿梦的遗愿,又赞赏季札之节义,兄弟们都能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渐次传到季札身上。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出访。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子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于是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此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避免灾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谨慎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从卫国到了晋国,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集中到这三家了。”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侈而又多良臣,大夫很富有,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出使中原各国还要用到宝剑,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十七年,王余祭去世,他的弟弟余眜继位。四年后,王余眜去世,欲传授王位给弟弟季札。季札谦让,逃离了。于是拥立王余眜的儿子王僚为王。公子光,是王诸樊的儿子。十三年春季,公子光派专诸弑杀了王僚,最终代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季子回到吴国,说道:“只要对先王的祭祀没有废绝,人民不会没有君主,社稷的神得到供奉,那么他就是我的君王。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祸乱并非由我而生,谁被立为君王我就顺从谁,这是先人的原则啊。”季子去了吴王僚墓前哭祭一番,然后回到自己岗位等待阖庐安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①
张九龄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
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②。
【注】①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去官归养。居家期间,还一心为家乡办实事;与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为知己。②棣华诗,指三国东吴丞相陆凯折梅寄好友并赋赠的《寄梅》一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离别后常想起过去和兄弟一同嬉戏的情景;一“念”字可见兄弟情深。
B. “独攀”,与前文的“同嬉”“共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思念之深。
C. 颈联感叹梅林因春天即将来临而惜时盛开,梅花因日子过得太缓慢而忧愁。
D. 全诗构思精巧,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16. 古人离别时“折柳”相送,离别后“折梅”相寄。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折梅”相寄的原因。
【答案】15. C 16. ①折梅共赏是过去兄弟间共有的经历,离别后却只能独自攀折;折梅相寄是为表达孤独与思念之情。
②梅林惜春盛开,梅花为过去的日子太多(或:日子过得太快)而忧愁凋落;折梅相寄是要向兄弟表达美景无常(韶光易逝),珍惜时光的愿望。
③古人有折梅相寄的先例(或:三国东吴丞相陆凯折梅寄好友并赋赠的《寄梅》一诗),折梅相寄更能体现真挚情谊与高雅之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梅花因日子过得太缓慢而忧愁”错误,这理解不合情理。颈联的意思是,梅林因春天即将来临而惜时盛开,梅花因过去的日子太多(日子过得太快)而忧愁凋落。作者寄梅,表达的不只是思念与问候,亦有对韶光易逝、美景无常的感叹,以及应珍惜时间,让生命像梅花一样适时开放的愿望。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作者折梅是将情感外投,委婉地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诗人流落他乡,形单影只,心情愁闷。看到梅花,眼前就浮现出过往的那些亲切画面,立刻就希望与亲友们一起分享,于是折梅。
梅林因春天即将来临而惜时盛开,梅花因过去的日子太多(日子过得太快)而忧愁凋落。作者寄梅,表达的不只是思念与问候,亦有对韶光易逝、美景无常的感叹,以及应珍惜时间,让生命像梅花一样适时开放的愿望。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根据注释三国东吴丞相陆凯折梅寄好友并赋赠的《寄梅》一诗,可知,古人有折梅相寄的先例,寄梅的对象,是诗人所思念的人,那个人,可以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君子,也可以是清洁高雅的佳人。而这两类美好的人格,都包括在“梅”的内涵中。一方面,梅可以象征君子。这一点无需多言,岁暮冰雪而不枯,众芳摇落而独放,再加上香气清幽,不仅仅是文人喜爱的对象,而且也被赋予君子品格。高洁傲骨,正是君子为人写照,折梅相寄更能体现真挚情谊与高雅之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薄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自伐者无功 ④. 自矜者不长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贤”“省”“矜”“匏樽”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小的邮票,见证了历史峥嵘,时代万千在其中呈现;自然万物展现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间,传承着文化的气息。每一枚邮票的诞生,都记录着时代的一撇一捺,______着国家民族的前进步伐。从设计师到雕刻师,无数人付出了辛劳与智慧,让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_____。
“以邮为媒”,可以传承历史文脉,擦亮文化名片。前不久,“国家名片紫禁瑰宝——故宫主题邮票特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江山多娇”“美轮美奂”“邮传万里”……邮票与文物同框,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_____。今天,邮票的设计、发行和开发,在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增强等,正在发扬着鉴古知今的传播功能。“以邮为媒”,就要用好邮票这一载体,展现传统文化、文物瑰宝的魅力,诠释中华文明在_____中历久弥新的特质。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镌刻 呼之欲出 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B. 铭刻 跃然纸上 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C. 铭刻 呼之欲出 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D. 镌刻 跃然纸上 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19.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修改为结构相似的两个分句。可适当增删字数、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18. B 19. 小小邮票,见证历史峥嵘,呈现时代万千;方寸之间,展现自然万物,传承文化气息。
20. 邮票的设计、开发和发行,在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鉴古知今的传播功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铭刻:铭记,是一种意念的行为。镌刻:即“雕刻”之意,强调把铭文刻或画在实物上,如坚硬物质或石头。语境中表述的是“每一枚邮票的诞生”都记录了“国家民族的前进”,没有把某物雕刻在邮票上的意思。故选“铭刻”。
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侧重形容有生命力的人或物。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侧重形容作品中无生命力的事物。语境强调无数人的辛苦付出,使得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无生命力的事物真实生动地呈现在邮票上,故“跃然纸上”符合语境。
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前文“传承历史文脉”“邮票与文物同框”都强调邮票体现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悠久。故选“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情况复杂,无所不有。语境中“以邮为媒”“用好邮票这一载体”强调中华文化等可以通过邮票或其他不同的载体展现出来。故选“兼容并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修改为结构相似的两个分句”,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仿写的例句,然后按照例句的结构进行改写。还要注意题干“结构相似”即写成对偶句,句式相似,结构大致相同。
根据“小小的邮票,见证了历史峥嵘,时代万千在其中呈现;自然万物展现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间,传承着文化的气息”两句,先确定上句,“小小邮票,见证历史峥嵘,呈现时代万千”,然后将下句改成与之结构相似的,“小小邮票”对“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峥嵘”是动宾结构,对“展现自然万物”;“呈现时代万千”也是动宾结构,对“传承文化气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①语序不当:先设计,再开发,然后发行;
②成分残缺:介词“在”后面缺了中心语“方面”;
③结构不整齐(排比结构不当):“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动宾结构,故后面应为“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是动宾结构;
④搭配不当:“发扬”搭配“精神﹑传统﹑优良作风等”,“发挥”搭配“功能﹑特长,作用等”。
故原句改为:邮票的设计、开发和发行,在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鉴古知今的传播功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袭人却知端的,当此时料不能劝。那宝玉只呆呆的站着。黛玉只当他回去了,却开了门,只见宝玉还站在那里。黛玉不好再闭门,宝玉因跟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曲。好好的就恼,到底为什么呢?”林黛玉冷笑道:“问我呢,我也不知为什么。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也并没有笑你,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辩。
黛玉又道:“这还可恕。你为什么又和她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她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民间的丫头,她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那不是她自惹轻贱?你是这主意不是?你却也是好心,只是那一个不领你的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人。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呢?”
(节选自《红楼梦》第22回,有删改)
21. 文段中惹恼黛玉的“她”是( )
A. 薛宝钗 B. 史湘云 C. 贾探春 D. 王熙凤
22. “两难推理”,指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哪一种结论,都会左右为难。面对黛玉被人笑比戏子,宝玉该不该向那人“使眼色”提醒呢?请根据黛玉的思维,推理出宝玉的两难性。
【答案】21. B 22. ①使眼色,黛玉会认为宝玉是提醒对方别“自惹轻贱”,也是在暗示自己很“小性儿”(或“小心眼”),所以不可饶恕。②不使眼色,黛玉会认为自己被人笑话时宝玉却在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同样也不可饶恕。总之,不管宝玉有没“使眼色”,结果都不可饶恕。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之前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长得有点像林黛玉,让林黛玉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从“你为什么又和她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她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民间的丫头,她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那不是她自惹轻贱?你是这主意不是?”可知,使眼色,黛玉会认为宝玉是提醒对方别“自惹轻贱”,也是在暗示自己很“小性儿”(或“小心眼”),所以不可饶恕。
从“你却也是好心”可知,黛玉也肯定宝玉对史湘云使眼色是出于好心,如果贾宝玉不对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使眼色,黛玉会认为自己被人笑话时宝玉却在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同样也不可饶恕。
总之,不管宝玉有没“使眼色”,结果都不可饶恕,以上情况体现了宝玉的两难性。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栖息地。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给了突然残疾的他精神慰藉,让他振作并找到生命的出口。敦煌莫高窟是樊锦诗的精神家园,她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是:“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一个人有怎样的精神家园,决定其人生的价值取向、工作热情和态度、生活信念和追求。对于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对“精神家园”的相关介绍,首先给“精神家园”下定义,它“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栖息地”,这告诉我们,“精神家园”是人精神文化意义的“家”,是心理上认可、信赖、追求的归宿和寄托之所。材料举了史铁生、樊锦诗的例子来说明“精神家园”对人的重要意义,它能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系统、稳定而清晰的价值体系,确定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和秩序,从而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确立目标。“精神家园”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人具有吸引力、价值引导力和感召力,能够激励人们为之奋斗。正如题目中所提到的“一个人有怎样的精神家园,决定其人生的价值取向、工作热情和态度、生活信念和追求”,所以为自己构建精神家园就显得非常重要。
题目要求写“对于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建设”的感悟和思考,可以思考:当代青年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建设精神家园,在哪里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如:可以学习古人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可以遨游书海,在与书本对话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可以像樊锦诗一样,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那便是人的精神家园;还可以确定自己的精神榜样,使之成为精神家园。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精神家园应当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由于精神家园对一个人而言意义重大,因此,精神家园的建设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上,否则,就是害人害己,可以举当代青年盲目崇拜明星的例子。接下来明确提出精神家园可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比如:以探真居实为理性指导的精神家园、以博施济众为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以情感愉悦为意义根据的精神家园、以精神皈依为终极归宿的精神家园等。最后,再次呼吁,在时代大浪潮中,我们应当构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精神家园。
立意:
1.构建精神家园,寻找心灵皈依。
2.精神家园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守护我们精神家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