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进化
【重点】: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难点】1、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四中现代类人猿
2、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
3、总结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实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自主学习】
1、结合已有知识和阅读P2第3段完成
(1)请举例说明人类起源的说法。
(2)被现代人广泛接受的是什么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2、阅读P3“观察与思考“完成
(1)完成P3“观察与思考”讨论1-3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它们过着什么样生活方式?
【思考与讨论】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哪些相同点?
2、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为人吗?
3、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展示】
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课堂练习】
1、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现代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
A.人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来的 B.人比现代类人猿高等
C.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D.现代现代类人猿将来可以进化成人
2、留在森林里的古猿进化形成了(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猴 D、类人猿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共同的祖先是( )
A、黑猩猩 B、长臂猿 C、森林古猿 D、大猩猩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自主学习】阅读P4-5“从猿到人的进化”完成
1、1千到2千万前,东非地区的热带雨林变成稀树草原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2、什么是化石?“露西”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由此可推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什么?这种运动方式对人类进化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与讨论】
1、森林古猿能够进化成人的原因是什么?
2、森林古猿能够进化成人的证据是什么?
3、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哪些能力?
4、现代类人猿能进化成人类?为什么?
5、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分析】分析图4-4“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 完成
从运动方式、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力、着衣等方面分析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构成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的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为树栖,而人在陆地上生活
B.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在攀援,而人的运动方式为直立行走
C.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现代类人猿不会制造工具 D.人和现代类人猿都能直立行走
2、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小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3、使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是( )
A.生活环境的改变 B.降雨量的加大 C.气温的变化 D.身体结构的变化
4、下图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请回答
(1)由图可知,人类的体型一代一代地向着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这样_______肢得到解放,促进了_________的发育,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越来越复杂;__________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__________。
(2)黑猩猩能利用树枝取食洞穴内的蚂蚁,与人类使用工具的不同是____________
(3)A∽G中大脑的重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三:区分观点和事实
【自主学习】阅读P6“技能训练”
1、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
【思考与讨论】1、对于同一个事实,因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会不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2、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
3、完成短文中的问题。
【书后作业】
【课后作业】
【学习反思】
第四单元第一章
第二节 人的生殖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重点】:
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育的过程。
【难点】
胚胎的发育;胎儿和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 结合,在母体内完成 ,再由母体产出,这一过程是靠 完成的。
2.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功能是产生 ,分泌 ;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功能是产生 ,分泌 。
3. 睾丸产生的 和卵巢产生的 ,都是生殖细胞。它们在 里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 ,胚泡最终植入 ,这就是怀孕。
4.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中,这种液体是 ,通过 和 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
5.一般来说,怀孕到第 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 。
6.人体胚胎发育是在母体 内,胚胎发育时间一般为 天左右。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有哪些?这些结构各自功能是什么?
2.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有哪些?这些结构各自功能是什么?
3.精子和卵细胞是从哪相遇结合的?最终又在哪 “安家落户”发育成熟的?
4.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是怎样“吃喝”“呼吸”“排出废物”的?
5.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途径: 胎儿 胎盘 母体
6.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小明的妈妈采取结扎输卵管的避孕措施,这种措施能( B )
A使卵细胞不能形成 B.使卵细胞不能受精
C.使受精卵不能进入子宫 D.使性激素不能分泌
2.医学上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个级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级别越高,感受到的疼痛感就越大。母亲分娩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时的疼痛感觉为12级。(百度百科:疼痛的级别)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受精卵分裂开始于( )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阴道
2.产生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及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 )
A.卵巢 输卵管 子宫 B.卵巢 阴道 子宫
C.输卵管 子宫 卵巢 D.卵巢 子宫 子宫
3.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 )
A.输精管和卵巢 B.输精管和子宫 C.睾丸和卵巢 D.睾丸和子宫
4.下列结构中,能产生精子和分泌性激素的结构是( )
A.精囊腺 B.前列腺 C.睾丸 D.附睾
5.一个人的生命开始于是( )
A.受精卵 B.卵细胞 C.胎儿 D.婴儿
6.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A.子宫 B.输卵管 C.脐带 D.胎盘
7.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正确途径是( )
A.母体→ 胎盘→ 脐带 → 胎儿 B母体 ← 胎盘← 脐带← 胎儿
C.母体← 脐带← 胎盘 ← 胎儿 D母体→ 脐带 → 胎盘 → 胎儿
8.右图是排卵、受精、受精卵发育,植入子宫内膜的连续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标号的器官名称:③ 。
(2)器官①的功能是____和______。
(3)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 ] 。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____。
(5)胎儿产出的通道叫[ ] ,胎儿发育成熟从母体中产出的过程叫____。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三节 青春期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青春期的特点和青春期的卫生常识。
2.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
【重点】:
1.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
2.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哪些变化和卫生
【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任务一]青春期的身体外形的变化:
_________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生长发育重要变化的时期。
___________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
⑶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的 也迅速发育,发生一些生理现象,如男孩出现 ;女孩出现 。
2、[任务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⑴心里特点: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有了强烈
的 ,但遇到挫折又有 ,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
⑵性意识也开始萌发,愿意与异性接触,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 。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如图表示的是男女一部分性器官的发育趋势,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童年期,性器官的发育特点是 ,几乎处于 状态.
(2)性器官发育的主要时期大约从 岁到 20岁,这一时期被称为 期.
(3)性器官发育成熟是人体 发育的最主要特征,从图中看,女子青春期发育大约开始于 岁,男子青春期发育大约开始于 岁。 表现为 性发育早于 性。
2、什么叫第二性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性的第二性征包括?女性的第二性征包括?男女出现第二性征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会来月经?月经期间妈妈会告诉你注意什么?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认识自我:小时候,我们常会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抬起脸蛋,问着爸妈:“什么时候,我才能长得和你一样大?”而今终于长大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节拍:有的快,有的慢。不管你的节拍如何,你总会长大的!不要意味地羡慕别人,我们需要的是了解一些青春期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快乐地度过16岁的花季!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每个同学生命的起点都是___________,孕育生命的摇篮都是在__________。
(2)同学们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号是___________。在这个时期,男、女同都出现了正常的生理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青春期是同学们一生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重要时期,因此应该集中精力学习。
(4)小明进入青春期,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你认为他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_。
①我已经长大,我的事不用你管; ②内心世界复杂,不想跟家长交流;
③生活中的矛盾心理,主动与老师或家长交流;④我行我素,不听老师的劝告
五、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人一生中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 )
A、童年期 B、青春期 C、幼儿期 D、成年期
2.进入青春期,人体发育最迅速的器官是( )
A、肌肉 B、心脏和肺 C、骨骼 D、生殖器官
3.青春期内,男性和女性会出现的新生理现象是( )
A.遗精和月经 B.第二性征和肺活量变化
C.心输出量增加 D.身高增加,体重增加
4.女子出现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等第二性征是由于( )
A、生长激素 B、雌性激素 C、雄性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及缺乏症状。
2、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难点:各种营养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食物中含有__ 、__ 、__ 、__ 、_ 、__ 等六类营养物质。
2、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是_ 、_ 、__ 并确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糖类、脂肪、蛋白质
共同点:(1)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__ ;(2)都能为生命活动__ 。
不同点:(1)糖类:举例_ 、 、_ _ 。食物来源: 、_ _ 、_ 。
作用:主要为__ 。
(2)脂肪:食物来源:__ 、_ 、__ 。作用:人体的备用的_ _ 。
(3)蛋白质:食物来源:_ 、_ 、 _ 、__ 。作用:构成__ 的主要物质,促进人体的__ ,以及受损细胞的__ 和_ ,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 __ 。
4.大约占体重60%---70%的是 。它的作用是__ 。
5、无机盐
无机盐种类 缺乏时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无机盐
含铁无机盐
含碘无机盐
含锌无机盐
含磷无机盐
6维生素
(1)、特点:不是构成细胞的_____,不为人体提供____,需要量很____,但很重要。一旦缺乏时,会影响正常的____,甚至____。
(2)、常见种类及缺乏症:维生素A 缺乏症____食物来源于____;
维生素B1缺乏症____食物来源于____;维生素C 缺乏症 食物来源于____;维生素D缺乏症____食物来源于 。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阅读书本21——24页小组探讨
7、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要点滴葡萄糖液,为什么?
8、病人几天不吃食物,身体明显消瘦,为什么?
9、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 _ _
做出假设: __
实验数据记录:_ _
分析得出结实验结论
做课本P24讨论题
学习任务二:阅读书本24——27页小组探讨
10、小明经常吃钙片补钙,但医生还是诊断他缺钙,可能是什么原因?
小明要多吃什么好?
11、有人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吃什么食物可以治疗?
三、拓展延伸:
12、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需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
13、为什么体育锻炼是减肥得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
14、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__ 物质。来源__ 。
蛋白质:构成__ 的主要物质,是生长发育、受损细胞的 和 、
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 。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来源于 。
脂肪:贮备__ 物质。来源于__ 。
水:构成人体__ ,也是人体重要的__ 物质。来源于__ 。
无机盐:构成人体__ 的重要材料,来源于__ 。
维生素:促进人体__ 。来源于__ 。
五、随堂检测
15、牛奶中含有较多的__ ,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增强体质。所以青少年学生每天应喝一定量的牛奶。( )
A、蛋白质、钙 B、蛋白质、糖类 C、维生素A、钙 D、维生素A、糖类
16、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下面有关蛋白质在人体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B、人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离不开蛋白质
C、能为人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D、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17、常吃素不得夜盲症的原因是_______。
18、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不能高温烹调和长时间贮存的原因是_______。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食物的消化过程。
【难点】1.记住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记住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食物的消化)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知识要点标记,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
1、消化: 的过程。
2、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
其具体的组成器官请你根据填写下面的表格
口腔 、咽
食道
______
______ ______
消化系统 ______
的组成 肛门
_______ (分泌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分泌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分泌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分泌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分泌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趣味导读:取一小块馒头放在口中咀嚼,咀嚼一会儿后你有什么发现吗?你也许发现了馒头或面包咀嚼一会 儿会变甜,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 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馒头形态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块
清水或唾液 2亳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亳升唾液
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放在37 ℃水中恒温10分钟 加入碘液2滴
现象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其对照组为第__ 种处理。
(2)以“唾液”为变量时,其实验组为第________种处理。
(3)有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搅拌。”你认为____(填“有”或“没有”)必要。
(4)2号试管内的馒头,未加 ,淀粉未被 酶分解,所以淀粉遇碘显 色。
(5)1号试管内因为加了 , 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 分解成了 ,所以,加 液后 (变蓝或不变蓝)。
(6)由上实验可以看出,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物质存在于人体的那个结构中?
实验结论: 。
(二)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阅读课本31~32页内容,结合图Ⅳ—21,思考)
1.哪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 图中表示淀粉被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____;
蛋白质被消化的起始部位是[ ]______;淀粉、
脂肪、蛋白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_____。
3. D中含有哪些消化液?
第四单元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消化和吸收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第二课时(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了解小肠适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1、阅读课本30页并观察彩图,回答小肠有哪些适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2、概括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征有哪些?
A.适于消化的特征:
。
B.适于吸收的特征:
结论: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一位同学吃西瓜,不小心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这粒西瓜子在他的体内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些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淀粉在 开始被消化,在 被彻底消化成 ;脂肪在 被消化成 ;蛋白质在 开始被消化,在 被彻底消化成 ;这些成分最终在 被吸收。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 下列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小肠分泌的小肠液 B.口腔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
C.胃内胃腺分泌的胃液 D.肝脏分泌的胆汁
2.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顺序是( )
A.淀粉、蛋白质、脂肪 B.脂肪、蛋白质、淀粉
C.淀粉、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淀粉、脂肪
3.人喝了牛奶以后,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4.在盛有一定植物油的试管内,要使植物油消失,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
A.唾液、胃液、肠液 B.胃液、胆汁、唾液
C.胆汁、胰液、肠液 D.胰液、肠液、胃液
5. 小明的爸爸患了胆囊炎,恶心厌油。这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的消化过程受到了影响?
脂肪→脂肪微粒 B.蛋白质→氨基酸
C.淀粉→麦芽糖 D.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6.在消化道内,淀粉和蛋白质被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
A.口腔和胃 B.口腔和小肠 C.胃和口腔 D.小肠和口腔
7.大量饮酒后,受到最直接伤害的器官是( )。
A.胃 B.小肠 C.口腔 D.大肠
8、有些对胃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通常都是装在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这样做的好处是( )
A、病人用药时,容易吞咽 B、能减缓药物对胃的刺激
C、保证药物全部进入小肠 D、抑制药物的吸收和药效
9、甘油和氨基酸分别是由什么营养物质分解来的 ( )
A.淀粉、蛋白质 B.蛋白质、脂肪
C.脂肪、淀粉 D.脂肪、蛋白质
11.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一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12.1822年6月2日,法裔加拿大人艾莱克斯 圣 马丁在打猎时胃部受伤,美国军医威廉姆 比尔蒙特为了挽救他,只能将圣 马丁的胃壁与腹部的皮缝在一起,留下了一个不能完全闭合的“窗口”。比尔蒙特开始通过圣 马丁的“窗口”研究胃的作用。他看到了从胃壁上可以缓缓流出一些液体;把瘦肉块放入胃中,两个多小时就“消失”了。
(1)比尔蒙特看到的“液体”,就是胃壁分泌的 。
(2)将瘦肉块放入胃中,两个多小时就“消失”了,其实就是胃的 功能,说明胃可以分解 ,因为胃液中有 。
(3)如果将肥肉放在胃中,能否被消化? 。理由是
。
13.“小子吃饭狼吞虎咽”、“小子吃饭细嚼慢咽”,这两种吃法中哪种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谈一下你的理由。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 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设计一份营养 合理的食谱.
4、 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难点】:
重点:
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②学生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来不及了,不吃早饭了!此做法对吗? 。
不吃早饭合理吗? 。如果你不吃早饭,上午上课时身体有何症状?
2不爱吃蔬菜合理吗? 。易患 病,牙龈出血是因为缺
3不爱喝水,就爱喝饮料!爱吃巧克力和鸡鸭鱼肉,没够!合理吗? 易患 ;
饭菜盐多合理吗? 。易患 。
4、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的能量应当分别占 、 和 左右。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任务一:阅读书本35——37页小组探讨
5、生物学家根据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把食物分为7类,而营养学家却把食物分成5类:①面包、谷类②家禽、鱼、豆、肉类③蔬菜、水果类;④奶和奶制品⑤油脂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如下“平衡膳食宝塔”提倡每天均衡地吃这五类食物,以免营养不良或过剩。请参照课本37页的“平衡膳食宝塔”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学习任务二:阅读书本38——42页小组探讨
6、购买有包装袋或包装盒的食品,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内容?
7、怎样判断包装 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8、购买蔬菜、鱼、肉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三、课堂总结:合理膳食,食品安全。
四、拓展延伸:
食品污染食品污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性污染;一类是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病原体的污染。细菌、霉菌以及寄生虫卵侵染蔬菜、肉类等食物后,都会造成食品污染。在受潮霉变的食物上,能生长一种真菌——黄曲霉。黄曲霉能产生一种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霉菌毒素的污染,可能是世界上某些湿热地区肝癌高发的重要原因。
五、反馈检测
9、营养学专家建议我国青少年要多吃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因为蛋白质是( )
A、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B主要供能物质C、容易消化的物质 D、有机物。
10、某人一到黄昏就看不清东西,应注意多吃下列一组食物( )
A、豆类、糙米,全粒谷物。B、胡萝卜、黄玉米 C、肉、蛋、奶 D、新鲜的蔬菜、水果。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
3、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4、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
5、你平常吃饭时大说大笑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吃饭时不能大说大笑?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6、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7、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8、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9、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B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C____,引起剧烈咳嗽( )
软腭 B.会厌软骨 C.气管 D.食道
10、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
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 D.使鼻毛较长
11、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 ③鼻黏膜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嗅细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12、呼吸系统由_____和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使呼吸道内的气体通畅,此外,鼻腔前的鼻毛、鼻腔表面的黏液,也在保证气体通畅方面有一定的功能。
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所以要用鼻呼吸。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3、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 )
A.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B.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C.呼吸道、肺 D.鼻、气管、支气管、肺
14、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道对空气的作用( )
A、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B、湿润的空气 C、清洁空气 D、温暖空气
15、人体内形成痰的场所是( )
A、鼻 B、气管与支气管 C、喉 D、咽
16、下列有关呼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哮喘是支气管感染的一种疾病,常由于吸入花粉、灰尘、兽毛等物质引起
B、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
C、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D、鼻腔和气管内均有黏液分布,所分泌的黏液可以黏住灰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习重难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外界的空气经过 的处理后进入 ,在这里与 进行气体交换。其结果是血液中 气体减少, 气体增加。
2、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 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 叶,右肺有 叶。每分钟呼吸 次。
3、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的肌肉 和 的结果。胸腔底部是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4、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 ,使胸廓的上下径 。呼气时,膈肌 ,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 。
5、当肋骨间的 和 收缩使得胸腔容积 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 和 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 ,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6、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 组成,在呼吸时,空气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 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 的过程排出体外。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7、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7、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9、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
10、 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11、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12.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
A.胸部的肌肉 B.腹部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肌肉
13.当我们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收缩 D.舒张、舒张
14、某人平静时的胸围长度是85厘米,尽力吸气后胸围长度是95厘米,尽力呼气后胸围的长度是83厘米,这个人的胸围差是( )
A 、2厘米 B、8里面 C、10厘米 D、12厘米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1、
2、气体交换的原理: 扩散作用
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5、呼吸时气体膈肌、胸廓、肺内气压是如何变化的
例:左图表示人在吸气、呼气时胸廓上下径、膈、肺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代表 ,[2] 代表 ,[3] 代表 ,[4] 代表 。
(2)A图表示 动作,B图表示 动作。
(3)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胸腔
容积 ,肺随着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
应 ,气体便被吸入。
(4)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使胸腔容积 ,肺随着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气体便被排出。
(3)A、B过程合起来表示肺与 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会直接影响 (填“图A”或“图B”)所示生理过程的进行,经常这样会引起体质下降。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如何运到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如何运走?
(1)、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见左图)。这是为什么?通过你的观察血液分成几层?(开启你的知识储备库,猜测一下各层分别是什么?)
(2)、阅读课本血常规化验单,你认为血液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3)、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二、合作探究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④观察红细胞猜测红细胞的形状?
3、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血细胞 形态结构 功能 数量(单位:个/立方毫米)
红细胞 女:(350---500)万男:(400----550)万
白细胞 (4---10)万
血小板 10万---30万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
4、在血常规化验单上有一项检查项目是RBC,其意义是( )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 D、血小板计数
5、血浆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
A、水 B、葡萄糖 C、无机盐 D、蛋白质
6、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分为________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层为血细胞 B、中层为红细胞 C、下层为红细胞 D、中层为血浆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测试
7、血液的组成( )
A、血浆和红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
C、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D、血红蛋白和血浆
8、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 )的蛋白质。
A、铜 B、铁 C、钙 D、锌
9、贫血患者应多吃含( )丰富的食物。
A、钙和糖 B、铁和蛋白质 C、磷和脂肪 D、钾和维生素
10、贫血是因为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造成的,贫血患者往往伴有头昏、乏力等症状,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贫血患者的血液( )
A、输送养料的能力差
B、含有的营养物质少,造成营养不良
C、运输氧气的能力差,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
D、运输废物的能力差,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
11、血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 ,这种血细胞没有 ,富含
,正是这种物质的存在,使得这种血细胞具有 的能力。
12、血小板是血细胞中 的细胞,没有 ,形状 ,具有促进 ,加速 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通过课本里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学习重、难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血管可分为 、 和 三种。
2、在血管里血液流动最快的是 ,血液流动最慢的是 。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是 。
3、什么是毛细血管?它具有哪些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小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并讨论:
4、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用浸湿的棉絮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目的是为了保证小鱼的 ,在低倍镜下看到尾鳍中最小的血管是 ,只允许红细胞 通过它。
5、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
6、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三、展示交流:
四、拓展延伸
7、在我们的手上看到的一条条“青筋”是哪一种血管,它具有哪些特点?
8、中医给病人切脉时,所切的脉是哪种血管?它具有哪些特点?
9、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有哪些结构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10、在抽血或输液前,为什么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检测
11、 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队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叫 ;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的 和 之间的血管。
12、手臂上看得到的血管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 属于 。
13、某人受伤,如果血液缓慢渗出,颜色暗红,则受伤破裂的血管是 ;如果血流喷出,颜色鲜红,则受伤破裂的血管是 。
14、高血压患者多因为血管硬化引起的,这里的血管指 。“打吊针”输液,药物直接进入的血管是 ,肌肉注射的药物,最先进入的血管是 。
15、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
16、红细胞并排时,不能通过下列哪个管道(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1.下面是关于毛细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人体内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血管②它的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③它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④它是连通最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在显微镜下判断某血管是不是毛细血管,最可靠的有力依据是( )
A.管壁较薄 B.管内血流速度慢
C.管径较小 D.管内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8.右图为某种血管的纵剖图(箭头示血流方向)据图回答:
(1)该血管是 血管,判断的依据是 。
(2)在这段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可表示为 。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自学教材P61,结合人的心脏的模型和心脏解剖图,认识心脏的结构。
填图:
⑴__________ ⑹__________
⑵________ ⑺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⑻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⑼__________
⑸__________ ⑽__________
⑾_________
2、结合课件或板图,进一步认识心脏的结构,理解各部分的功能。
学习任务二: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结合课件,对照血液循环模式图,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理解血液性质的变化。
体循环路线:
肺循环路线:
4认识冠脉循环及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动脉血管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
(2)在血液循环中,血液经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小组讨论,交流P61的讨论题。
(4)小组讨论、交流P64的两个讨论题。
三、展示交流
四、拓展延伸
5、给你一个新鲜的动物心脏,怎样判断其左右?
6、将离体心脏的下腔静脉扎紧,把清水注入上腔静脉,水会从哪个结构流出 ?把清水注入主动脉,水又会从哪个结构流出?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检测
7、在人体血液循环中,不存在瓣膜结构的是( )
A.心室和心房之间 B.心室和动脉之间 C.动脉内 D.静脉内
8、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到达心脏的哪一个腔?(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9、下列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 )
A主动脉、肺静脉 B主动脉、肺动脉 C肺动脉、肺静脉 D上、下腔静脉
10、血液从左心室射出后,经体循环回到右心房之前,不可能流经( )
A肾静脉 B肺静脉 C上腔静脉 D主动脉
11、血液能不停地在血管、心脏组成的封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其动力来自( )
A.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 B.动脉的收缩和舒张
C.静脉的收缩和舒张 D.骨胳肌的收缩和舒张
12、心脏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了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
A.由心室→心房→动脉 B.由心室→心房→静脉
C.由心房→心室→静脉 D.由心房→心室→动脉
五、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四节 输血和血型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会列举出ABO血型的类型,特别是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说出人体的血量,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重点】: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输血的原则――同型输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同学们依据学习目标和导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P69—71,勾画主要知识点。并用红笔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1、一个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应以输入 为原则。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 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0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 血和 血。
2、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
3、医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 mL,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
4、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 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5、你知道:血型的发现人是 。
6、ABO血型:人类的ABO血型系统有 、 、 、 四种血型。
二、合作探究
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献血对身体有害吗?
三、展示交流
四、拓展延伸
7、一个A型血的人出现 意外事故,急需输血,在医院无血源的情况下,医生抽取病人和献血者少量的血液进行混合检测,结果末出现凝集现象.可以推知献血者的血型是:
A A型 B A型或O型
C A型或B型 D A型或AB型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检测
8、不影响成人身体健康的一次献血量是:( )。
A、1200—1500毫升; B、800—1000毫升;
C、500—700毫升; D、200—300毫升。
9、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可使血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的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10、一般所说的万能输血者是指( )。
A、O型血的人; B、AB型血的人;
C、A型血的人; D、B型血的人。
11、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12、AB型的人的血可以给哪种血型的人输血(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13、某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为多少才能引发生命危险( )
A.1 200~1 500 mL B.800~1 000 mL
C.600~700 mL D.400~500 mL
14、用直线将下列患者与应该输入的血液成分连起来。
A.严重贫血患者 a.血浆
B.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b.浓缩血小板悬液
C.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c.浓缩红细胞悬液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泌尿系统组成 2、尿的形成和排出 3、排泄途径
【学习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叫排泄。
2.排泄的主要途径有:
认识肾单位结构(1)________(2)__________
(3)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6)_______
4、肾小球是什么球?构成肾小球的毛细血管都与什么血管相连?出球小动脉两端与什么血管相连?
什么是原尿与尿液?
对照图4-45,描述尿液形成过程
尿液是如何排出的?
排尿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何意义?
二【小组探究】
9、将尿液形成过程补充完整
10、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成分发生哪些变化?
11、肾小球内的血浆全部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吗?葡萄糖为什么全部被重吸收?
12、试分析肾单位与过滤、重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3、肾单位出现功能障碍后,会患哪些疾病?
14、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
15、怎样维持泌尿系统的健康?
三【展示交流】
四、拓展延伸
16、据“肾单位和尿的形成过程”图完成,大写字母代表结构名称,数字代表生理过程。
(1)肾单位包括图中___、___和___三部分。其中血管A内流_______血,血管B内流_______血,血管C内流______血,在_____处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尿的形成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和[ ]___
_____________作用。D中液体是______, E中流出的液体是_____。
从D到E的过程中,__________的浓度逐渐升高,_______________浓度逐渐降低。
(3)若某人最近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增加了两倍,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__;若尿液中有血细胞,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若该患者早餐吃的太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就会有一部分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糖尿。说明肾小管的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测试】
1、正常人的原尿中不含( )
A.葡萄糖和水分 B.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C.无机盐和尿素 D.葡萄糖和无机盐
2、右上图表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尿素的含量变化曲线,
其中纵轴代表尿素含量的变化,AB段表示( )
A.入球小动脉 B.出球小动脉 C.肾小管 D.肾小球
3、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尿液中都会含有的物质是( )
①蛋白质 ②葡萄糖 ③尿素 ④水 ⑤无机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4、某人的尿中有葡萄糖,尿量增多,尤其是夜间多尿,其机能异常的结构最有可能的是( )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膀胱
5、肾炎病人的尿液中,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单位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6、我们喝的水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可以不经过( )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肾动脉 D.肾静脉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编: 审核: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2、说出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4、知道保护眼睛基本常识。
【学习重、难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眼球的结构:
(无色,透光)
(白色,坚固起保护作用)
(有色素,中央为 ,调节通光量)
眼 脉络膜
球 (感受光刺激并成像)
(透明,有弹性,起主要折射光线作用)
玻璃体(透明,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曲度)
2、视觉的形成过程: → → → → (形成图像)→ → 。
3、形成近视的原因是:第一: 第二:
4、矫正近视眼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观察教材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的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主要是通过眼球内的什么结构来调节的?
2、眼睛里起主要折射光线的是什么结构?感光细胞存在于眼球的什么结构?
3、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什么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当你用手电筒照射别人眼睛时,观察瞳孔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4、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视力,预防近视?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5、一位病人车祸之后就失明了,但是经检测他的眼睛结构完好,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6、当人从明亮的室外突然进入暗室中,感觉眼前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可是,过一会儿适应了黑暗环境后,就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了。这是眼球中的哪一种结构扩大或缩小了呢?
7、人们常说眼球成像的原理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根据你对眼球的认识,想一想,照相机的镜头、光圈和胶卷各相当于人眼球的哪部分结构?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8、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 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 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9、人的视觉是在哪个部位形成的( )
A 晶状体 B 玻璃体 C视网膜 D 大脑某区域
10、外界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 瞳孔、 角膜、 晶状体、 玻璃体 B 瞳孔、 角膜、 玻璃体、 晶状体
C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D 角膜、瞳孔、 玻璃体、 晶状体
11、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 )
A 角膜 B 晶状体 C 巩膜 D 虹膜
12、在眼球的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是( )
A角膜 B瞳孔 C 晶状体 D玻璃体
13、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 巩膜 C 脉络膜 D 视网膜
14、东西方人的眼睛颜色不一样,是因为两者的什么结构不同?( )
A瞳孔 B角膜 C晶状体 D虹膜
15、人走进黑暗的电影院后,瞳孔会( )
A不变 B扩大 C缩小 D不知道
16、能调节瞳孔大小的结构是( )
A角膜 B视网膜 C晶状体 D虹膜
17、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B视网膜、视网膜
C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视网膜 D视网膜、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18、不透明,使眼球形成天然“暗箱”的是( )
A巩膜和脉络膜 B巩膜和视网膜 C角膜和巩膜 D角膜和脉络膜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编: 审核: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4、知道保护眼睛和耳朵的基本常识。
3、说出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学习重、难点】:
1、耳的结构 ;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耳的结构: ______(收集声波)
外耳 ______(将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______(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耳 中耳 ______(将振动放大,并传到内耳)
______
______(头部旋转变速感受器)
内耳 ______(头部位置、直线运动感受器)
______(有听觉细胞,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并传给听神经)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______→______(产生振动)→_____(感受声音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听觉。
3、为保护好耳和听觉,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 张开,或 ,以保持 ;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 ;不让脏水进入 ,避免感染。
4、鼻腔上端的粘膜能感受 。舌上表面及两侧的突起能辨别的味道是 。此外皮肤具有感受外界 等刺激的功能。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根据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5、声音在空气中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进入人耳后又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这些形式是在哪转化的?
6、人体哪些结构参与了听觉的形成?这些结构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分别担任什么任务?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7、美国“9.11”事件中,世贸大厦被撞,当听到巨大爆炸响声时,有人一边大喊大叫,一边赶紧用双手堵住耳朵。请你分析他的做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8、飞机上升和下降时,乘务员向乘客递送糖果,使乘客张开口腔做吞咽动作,其意义在于调节 内 与外界 之间的平衡。
9、生活中,有人很易晕车、晕船,这是怎么回事呢?晕车、晕船是无法克服的吗?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0、鼓膜的作用是:( )
A 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兴奋 B 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C 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传递 D 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递
11、人体在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时,有时可能会发生中耳炎,那么细菌是从哪个部位进入中耳引起发炎的? ( )
A 外耳道 B 咽喉 C 咽鼓管 D 内耳
12、某人因外伤导致听力下降,经医生检查,中耳未发现异常,下列损伤不可能的是( )
A 鼓膜 B 半规管 C 听觉神经 D 耳蜗
13、有人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这与哪个结构有关? ( )
A 鼓膜 B 耳蜗 C 前庭与半规管
D 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
14、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结构是( )
A咽鼓管 B鼓室 C耳蜗 D听小骨
15、如果遇到巨响,正确的做法是( )
A掩耳张口 B交替张口闭口 C掩耳闭口 D不作任何反应
16、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 )
A耳蜗 B鼓膜 C半规管 D听小骨
17、中耳炎可能导致传导性耳聋的原因是( )
A听神经损伤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觉感受器损伤 D鼓膜、听小骨损伤
18、下列关于耳的保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要随便用尖锐的器物挖耳朵、掏耳朵B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
C有植物种子进入耳内,要用水冲洗出来D咽喉有炎症时,要用食盐漱口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2.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
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科学品质。
3.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重点、难点】: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神经系统对人体各部分动作的协调起调节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知识点一】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1、组成:神经系统是由 、 和它们发出的 组成。其中 和 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发出的神经称为 。
功能:
⑴大脑:具有 、 、 等多种神经中枢。
⑵小脑:使运动 、 ,维持身体 。
⑶脑干:有专门调节 、 、 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⑷脊髓:是脑与 、 之间的联系通路。
⑸脊神经与脑神经:传导 。
【知识点二】神经元
2、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为 ,又叫 。
3、结构:包括 和 两部分。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 。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神经冲动。
5、各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就是人体内 和 的结构基础。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6、阅读教材P87资料分析,查看三位患者的病情,尝试诊断病情。
7、植物人有心跳、呼吸,但不能自主活动、没有意识或意识朦胧。依据病情分析,植物人的神经系统可能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什么?
8、人醉酒后,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说明酒精已经伤害到了哪个部位?
9、回忆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思考神经细胞与上皮细胞有什么不同?(分析神经细胞的特点,理解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10、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有哪些情况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安全建议?
11、你所知道的有关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哪些?怎样预防?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2、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
A小脑 B大脑 C脊髓 D 神经
13、协调人体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 )
A 小脑 B 大脑 C脊髓 D脑干
14、杂技团中的演员在表演走钢丝时神经系统起着主要作用的结构是( )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15、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是( )
A 脑神经 B 脊神经 C脊髓 D 脑干
16、在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以及大脑与小脑、脑干、脊髓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结构是( )
A 神经纤维 B脑神经 C脊神经 D大脑沟回
1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
A视觉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听觉中枢 D语言中枢
18、聋哑人要理解同伴的“手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依靠的中枢是( )
A躯体感觉中枢 B视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语言中枢
19、下列部位不可能有脊神经的是( )
A头部 B四肢的皮肤和肌肉 C躯干 D内脏
20、识图作答
(1)写出下列图中数字各代表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2)图中的 和套在它外面的 共同组成的结构叫神经纤维。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缩手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发射弧的结构。
【重、难点】: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 ,对外界或内部的 所发生的有规律的 。
2、反射弧(五个环节缺一不可)
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将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中枢
接受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将神经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将来自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3、像“抓起烫手馒头迅速松手”这样的反射是先 再 。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一)反射
两位同学一组,完成教材上的膝跳反射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4、当你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这一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在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5、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
6、根据上述例子,请总结出什么是反射并举例。
7、为什么婴儿不能像正常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呢?
(二)反射弧
8、右图所示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回答
标号所指的名称:
9、以“抓起烫手馒头迅速松手”为例,具体描述整个反射的过程。
10、在上述的缩手反射中,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痛?为什么?这样有什么意义?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11、判断下列事例是否属于反射
(1)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 ( )
(2)小鸟受惊飞走。 ( )
(3)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人眨眼睛。 ( )
(4)人一听到谈论杨梅就会流口水。 ( )
(5)捕蝇草遇到小虫的刺激迅速合拢。 ( )
12、右图是反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图解,请回答:
(1)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用图中符号)
(2)小勇同学被针刺了一下感到痛,请写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箭头表示方向)
五、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六、随堂测试(知识巩固)
13、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将表现为( )
A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B 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 有感觉且能运动 D 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14、右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
B c 是神经中枢,不受其他结构的调控
C d 能将来自c 的神经冲动传至e,引起反射
D e 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15、临床上,与初步诊断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 划脚心观察是否有反应 B 检查血细胞的数星是否有变化
C 检杳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 要求此人复述以生的一段话
16、脊髓的排尿中枢受损,患者会( )
A不能排尿,但能控制排尿 B能排尿,也能控制排尿
C能排尿,不能控制排尿 D不能排尿,也不能控制排尿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激素调节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学会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学习重、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人体内有一类腺体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的 ,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 输送到全身各处。
2.人体内的 含量 ,作用 。对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4.有些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少 ,而 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以致人们患有 。
5.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的 调节,但也受到 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小组阅读P96-97页内容,讨论:
6.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分别是由什么内分泌腺分泌的?它们各具有什么作用?
7.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
8.尝试总结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三、展示交流
四、 拓展延伸
科学实验中,为了探究胰岛的功能,科学家切除了一只狗的胰腺,结果发现,这只狗排出尿液常会吸引许多蚂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课堂小结
六、反馈检测
9.将下列病因和病名用线连接
A.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a.侏儒症
B.幼年时期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 b.甲亢
C.胰岛素分泌过少 c.呆小症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d.糖尿病
E.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e.巨人症
10.下列哪个腺体既会有外分泌部分,又有内分泌部分( )
A.性腺 B.唾液腺 C.胰腺 D.垂体
11.某人身体矮小,但是智力正常,这人患有( )
A.侏儒症 B.呆小症 C.佝偻病 D.肢端肥大症
12.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是( )
A.肾上腺 B.甲状腺 C.垂体 D.性腺
13.在一段时间内,给小鼠进行甲状腺激素的静脉注射,小鼠可能会出现的症状是( )
A.发育停止 B.生长发育迅速
C.食欲不振,行动迟缓 D.食欲旺盛,身体消瘦
14.将下列腺体和其所属类别连接起来
A.垂体
B.胰岛
C.汗腺 a.内分泌腺
D.唾液腺
E.性腺
F.肠腺 b.外分泌腺
G.肝脏
H.泪腺
七、课堂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探究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的增长会对 、 和 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___ _,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 。
2、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 和 ,我国已经把 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3、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 、 、 、 。
(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实例:
4、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资源的___________;对野生动物的______;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_________;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_______。
(三)阅读106页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
二、合作探究
(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阅读下面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代(公元) 人口数(亿) 年代(公元) 人口数(亿)
2 0.55 1949 5.42
740 0.48 1959 6.72
1393 0.60 1969 8.07
1578 0.60 1979 9.75
1764 2.00 1989 11.27
1849 4.10 1999 12.58
1928 4.70 2009 13.35
(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
(3)你生活的地方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结合当地人口增长实际情况,分析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1:滥伐森林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问题2:有些工厂将大量烟雾直接排到大气中,这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问题3:近些年来,我国不少湖泊发生严重的污染现象,导致蓝藻等大量滋生,形成水华,一部分湖水变臭,鱼虾难以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这些湖泊恢复清澈秀美的原貌?
问题4:不法分子还用哪些手段捕杀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问题5:有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问题6:对受伤的野鸟进行救治和喂养,待鸟康复后,将它放归大自然。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问题7:你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呢?建立这些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由生物圈提供的
B.人口的过度增长必定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C.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D.人口越多,越能征服自然
2、下列哪项不属于砍伐森林造成的危害( )
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水体富营养化 D生物多样性破坏
3、下列行为都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哪一项措施最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
A. 制造效力更大的杀虫剂和农药 B. 寻求更好的控制人口的办法
C. 利用秸秆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燃料短缺问题 D. 建设核电站,减少燃煤发电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进善于吃虫子的鸟,对本地环境肯定有好处
B对自然资源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C治理太湖水污染就应该停止太湖周边一切产生污水的生产活动
D生态系统总是可以自行消化各种污染物,人类不应该干预
六、课堂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有目标就有希望,相信自己向前冲)
1、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及酸雨的危害
2、学习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3、形成比较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知道应该怎样做
【学习重、难点】
重点:酸雨和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难点:探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善于自学,你是最优秀的的)
1.什么是酸雨? 。
2.酸雨的PH值:雨水是否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用 来表示。 温度下,其范围在 之间,PH等于 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 的溶液呈 性。正常雨水的PH约为 ,酸雨的PH则小于 。
3.酸雨的形成:酸雨主要是 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此外, 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4.酸雨对生物有极大危害,被称为“ ”。
5.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 ,减少 、 等燃料中 的排放,并做好 和 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二、合作探究(众人智慧胜一人,合作交流价更高)
学习任务一: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6 .阅读课本114—115页小组合作探究“模拟酸雨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提出的问题是 ?
(2)作出的假设是 。
(3)制定计划:
①材料用具 。
②用 和 配置实验用的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 。
(4)实施计划
①配置模拟酸雨。
②取A、B两个烧杯。A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用模拟酸雨浸泡;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然后均放在30℃下浸泡一天。
③取A、B两个培养皿在底部铺上两层纱布,分别放上用清水和模拟酸雨浸泡过的种子,放在温度为15℃培养箱中发芽。
④过几天后,统计发芽率。
(5)预测实验结果 。
(6)结论 。
思考:7、此试验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8、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的结果可靠吗?
三、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生活链接:(学有余力,挑战自我)
9.阅读<<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体验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
六.反馈检测(高效练兵,体验成功)
10、形成酸雨的根本原因是( )
A臭氧层的破坏B噪声污染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工厂大量使用煤、石油作为能源
11、酸雨的危害表现在( )
A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B使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C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 D以上三项都是
12.酸雨是指PH值为多少的大气降水?( )
A.﹥5.6 B ﹥7 C ﹤5.6 D﹤7
13.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
A农田大量烧秸秆 B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不注意废旧电池的回收
14.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是(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温室效应 D沙尘暴
七、课堂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 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有目标就有希望,相信自己向前冲)
1.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善于自学,你是最优秀的)
课前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进行社会实践,亲自获得学校周围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二.合作探究(众人智慧胜一人,合作交流价更高)
学习任务一:讨论完成调查方案。
1.以小组展开讨论,并确定所要调查的重点项目,并确定调查方案,同时作好必要的分工。
2.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3.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4.关于这个问题我市(我国)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5.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学习任务二:汇报调查结果
6.分组上讲台汇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7.各小组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拟定一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任务三:完成课外实践“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三、系统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生活链接(学有余力,挑战自我)
8.阅读<<退耕还林还草>>,谈一谈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 反馈检测(高效练兵,体验成功)
9.现在我国大力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
A.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 减少固体垃圾污染D.避免其传播人类疾病
10.下列人类活动,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在田间燃烧农作物秸秆、杂草
B.毁林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回收废旧电池、废弃纸张和塑料
D.采用一次性塑料袋、纸盒包装产品
11.据某报4月11日刊载,汉口一居民区附近的森林中,栖息着数量不少的鸟群,从天而降的鸟粪密如春雨,不时落在行人身上,弄得人们狼狈不堪。居民迫不得已,只好出钱雇人砍树,赶走鸟儿。
(1)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2)怎样才能做到“既保树又留鸟”?
六、课后反思
1
2
3
4
⑼
⑾
⑻
⑺
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