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2 09: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15、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上古: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海贝属于自然货币。一方面,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另一方面,《盐铁论·错币》中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因此,根据二重证据法,海贝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贝币的出现属于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充当的是一般等价物。
商代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它主要产于我国海岸的南海、西沙群岛以及西亚等地区。可见,商代时期海贝的使用( )A.推动了商代统治区域的扩大
B.依赖于跨区域经贸联系增强C.开启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
D.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商代使用海贝,说明中原与沿海地区存在联系,B项正确;应该是统治区域扩大推动了海贝的使用,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开启”,排除C项;丝绸之路在汉代才开通,排除D项。故选B项。
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铜铸币出现的原因:
(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冶铜技术的长足发展;
(3)海贝不易保存的局限性;
(4)铜币不容易腐蚀,造价低的优点等等
铜铸币出现的意义: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重大演变
知识链接: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及周边地区。但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称之为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铜铸币形式多样,币制混乱
货币特点:
(1)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
(2)形式多样;
(3)造型来源于生产生活工具;
(4)币制混乱等。
币制混乱的原因:
(1)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各诸侯国经济相对独立;
(2)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3)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
币制混乱的影响:
(1)频繁的货币换算导致交易效率低下;
(2)不利于商品贸易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加剧国家分裂
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币制混乱;
(2)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
(4)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措施:
(1)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
(2)严禁私人铸钱。
(3)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意义:
(1)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2)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
(4)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5)秦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形制,奠定我国古代货币两千多年统一形制的基础,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朝:汉武帝改革币制,把铸币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和发行五铢铜钱
背景:
(1)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钱现象严重,不仅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而且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例如吴楚七国之乱)
(2)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汉武帝改革币制,把铸币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和发行五铢铜钱
措施:
(1)禁止郡国铸钱
(2)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3)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
(4)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
(5)宣布五铢钱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汉朝:汉武帝改革币制,把铸币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和发行五铢铜钱
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一直用到唐高祖时期,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的货币;
(3)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4)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打击地方诸侯和豪强势力,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新增加)
唐朝:开元通宝
概念解释:
“通宝”是中国自唐初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中国古代早期多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五铢。唐代改变了秦、汉以来钱币以重量命名的习惯,唐高祖于621年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通宝”名称为后世沿用。
意义: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影响深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唐 开元通宝
宋朝: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纸币出现——交子
交子出现的背景:
(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达;
(3)金属货币携带和流通不便;
(4)金融信用体系的兴起(唐朝的飞钱和柜坊)
飞钱: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柜坊:唐代广泛使用铜钱,人们预先将铜钱存放在柜坊,在进行买卖时,取用比较方便。铜钱每贯重六斤四两,要携带大量铜钱出门,既重且很不方便。市场上有了代人存钱的柜坊,自然很有利于商贸的开展。
宋朝: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纸币出现——交子
交子的影响:
(1)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3)后期发行纸币太多引发信任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 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
注意事项:宋朝纸币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是:
①作为辅币,与铜钱兼用;
②使用有期限限制,称为“界”;
③有区域限制(交子在四川成都流通)
宋朝:南宋会子
会子,是南宋于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
《宋史食货记》记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这说明()
A.本质属性是一样的
B.都是当时发行的纸币
C.制作方法是一样的
D.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飞钱在异地流通转让时,能起到货币作用,是交子会子的先导。这说明飞钱和交子、会子都有流通作用,在本质属性上是一样的。
元朝:单一流通纸币——钞,不用铜钱
概况:在元朝,钞法初行,每年印制不过10万锭作用,且银本充实,故币值稳定,信用很高,使用方便,不仅在中国境内流通,在越南和南洋等一些地方也有推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统治者为了筹集对付农民起义的军费,多次变更钞法,引起通货膨胀,纸币大幅贬值,最后演变到以物易物,社会动荡。
教训:
(1)货币超发(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造成通货膨胀;
(2)纸币承担的是货币流通功能,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无节制乱发容易引起经济动荡
明清:
(1)采用双金属通货制(铜和银);
(2)白银成为主要通用货币;
(3)纸币几经发行但最终被废止
明初: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明太祖朱元璋铸通宝,发行纸币“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宝钞发行额没有限制,不能兑换银子,很快贬值。洪武末年,某些地方的商人就已经拒绝用钞了。
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即白银货币普遍使用,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1.明朝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是民间自下而上推动的,一开始白银的合法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朝的承认。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
2.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1)白银作为货币的优势;
(2)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
(3)新航路开辟,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5)纸币容易发生贬值;
(6)政府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等等
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即白银货币普遍使用,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3.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对中国:
(1)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缓解通货膨胀;
(2)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
(3)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
对世界:
(1)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2)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清朝: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清朝政府曾发行纸币,但很快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有铲币、刀币、圜钱、楚币等;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晚清:开始铸造银元。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912: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912: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935: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是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935: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背景:1、国际: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白银价格暴涨(新增加);
(2)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2、国内:
(1)军阀混战后,国家币制混乱;
(2)国民政府借此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家金融的控制和垄断。
(3)日本侵华,华北事变;
(4)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白银大量外流;
(5)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新增加)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935: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措施:
(1)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2)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3)规定法币与英镑的汇价。(放弃银本位,法币与英镑挂钩)
影响:
(1)有利于减少白银外流,
(2)使货币的发行权和币种得到了统一,结束了币制混乱的局面。
(3)方便商品交换,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为全面对日作战准备;
(5)引起通货膨胀,失败告终。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金融的控制
材料: 在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政策后,国民党财政部便实行“法币”政策。英国此次对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币制改革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币制消息传至日本后,日本朝野上下之间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英国的态度恰恰相反,日本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是不可能取得什么进展的,他们设想了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种种困难。
分析两国对中国币制改革态度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2)原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希望中国继续混乱,不愿意中国统一,因此反对中国币制改革;英国,通过国民党继续控制中国,与美国争夺在华特权,获得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因此主张中国改革。认识: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华势力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948:发行金圆券。
背景: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结果:
金圆券的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民间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圆券,最终失败。
新中国的货币——人民币的发行与多品种对系列货币人民币发行的背景: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急需统一货币;为建立新中国政权做准备;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人民币的产生与发展: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为何新中国人民币的地位却始终稳定?
(1)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2)新中国发行的纸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合本国国情;
(3)有制度和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4)吸取了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线索1:英国金本位确立——英国金本位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线索2:从英镑主导到美元主导,从美元主导到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1、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
背景:
(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海外市场;
(3)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概况: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
影响:以英镑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
2、经济危机期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度
原因:
(1)1929年经济危机,为了使英镑贬值,扩大出口,转嫁经济危机。(2)一战削弱了英国的实力。
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
影响:英镑国际货币体系瓦解
3、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背景:
(1)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崩溃;
(2)二战后重建战后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3)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致命打击,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时间地点:
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3、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向成员国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
3、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评价:
积极:
(1)结束世界金融秩序混乱,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2)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全球化。
消极:
(1)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和霸权推行。
(2)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3)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滞涨危机);
(2)西欧、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极化冲击美国的霸权,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3)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
概况: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
影响:
(1)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据最大的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2)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人民币等国际影响力上升
(3)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5、牙买加体系(目前国际货币状况)
概况: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并达成以浮动汇率制和黄金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宣告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时代。
主要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 2.储备货币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3.汇率制度多样化。(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降低了货币体系的风险;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
背诵总结
铜铸币出现的原因:
(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冶铜技术的长足发展;
(3)海贝不易保存的局限性;
(4)铜币不容易腐蚀,造价低的优点
交子出现的背景:
(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达;
(3)金属货币携带和流通不便;
(4)金融信用体系的兴起
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1)白银作为货币的优势;
(2)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
(3)新航路开辟,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5)纸币容易发生贬值;
(6)政府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
共同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商冶铜技术,宋造纸术和印刷术
旧货币的缺陷,新货币的优势
特殊:
铜铸币出现的意义:
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重大演变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弥补海贝的不足
交子的影响:
(1)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3)后期发行纸币太多引发信任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
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对中国:
(1)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弥补纸币的不足,缓解通货膨胀;
(2)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
(3)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
对世界:
(1)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2)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共同点: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弥补先前旧货币的不足
再找出共同点之后,特殊之处就可以几个重要的点记了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币制混乱;
(2)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
(4)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汉武帝统一货币的背景:
(1)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钱现象严重,不仅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阻碍了商品正常交换,而且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
共同点:
原先币制混乱;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发展经济和征收赋税;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特殊之处:
秦始皇时期的币制混乱是因为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分封制奔溃引起的。汉武帝时期币制混乱是因为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郡国私自铸钱引起的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2)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
(4)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5)秦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形制,奠定我国古代货币两千多年统一形制的基础,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一直用到唐高祖时期,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的货币;
(3)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4)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打击地方诸侯和豪强势力,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共同点:
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保持了币制和币值的统一与稳定
特殊之处:
秦的圆形方孔形制长期沿用;汉五铢钱沿用到唐代;
汉武帝打击了地方诸侯和豪强势力,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其实也是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特点:
(1)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
(2)形式多样;
(3)造型来源于生产生活工具;
(4)币制混乱等。
春秋战国时期币制混乱的原因:
(1)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各诸侯国经济相对独立;
(2)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3)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
币制混乱的影响:
(1)频繁的货币换算导致交易效率低下;
(2)不利于商品贸易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加剧国家分裂
1935年法币改革背景:1、国际: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白银价格暴涨;
(2)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困难。2、国内:
(1)军阀混战后,国家币制混乱;
(2)国民政府借此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家金融的控制和垄断。
(3)日本侵华,华北事变;
(4)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白银大量外流;
(5)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影响:
(1)有利于减少白银外流,
(2)使货币的发行权和币种得到了统一,结束了币制混乱的局面。
(3)方便商品交换,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为全面对日作战准备;
(5)引起通货膨胀,失败告终。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金融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