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1)(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1 21: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鏖战(áo) 执拗(niù) 狙击(jū) 脊梁(jǐ)
B.忖度(cǔn) 岿然(kuī) 愤懑(mèn) 狡黠(xiá)
C.赡养(shàn) 忐忑(tǎn) 赝品(yàn) 媲美(pì)
D.毗邻(bǐ) 砧板(zhēn) 泥淖(zhuó) 戏谑(xuè)
2.(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更迭 荫庇 真知灼见
B.哂笑 修茸 韬光养晦
C.肄业 蛰伏 目不遐接
D.宽宥 撮合 沧海一栗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
B.今年的春晚节目精彩纷呈,男女老少都守在电视机前,真可谓万人空巷。
C.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写成了一篇佳作。
D.当今社会,人人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是能够身体力行的却又不多。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能否认他这样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B.莫言这个作家,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C.老师对学生,特别是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该热情些。
D.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5.(2分)对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留守儿童数目庞大,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二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A.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多,心理问题严重。
B.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是大势所趋。
C.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
D.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
6.(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同学,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B.我们家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C.多年不见的朋友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处理,不能光临贵校的座谈会,对此深表歉意。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7.(6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1)下列各项中,关于山水画“诗意之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山烟雨》和《春浦帆归》都是富有诗意之美的代表画作,画题就给人诗意盎然的感觉。
B.山水画中的诗境并非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而体现在诗情与画意交融。
C.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和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都是诗与画的一致性。
D.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王维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2)下列有关于山水画创作的说法中,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
B.山水画要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
C.在山水画中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就能使诗情与画意交融。
D.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山水画家创作时,既充分表现笔墨气韵,又注重能产生“画外之意、弦外之情”的意境美。
B.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具有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C.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追求繁芜的世界,而且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D.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二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6分)
8.(6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京剧大师杨宝森
穆宁
①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艺,工“谭派”和“余派”。十岁左右进入斌庆社学戏。十四岁开始登台。少年时期的杨宝森嗓音明亮,他在上海演出时一炮而红,大家觉得他是“小神童”“小余叔岩”。
②杨宝森命运多舛,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变嗓)。一般来说,半年至两年就能度过变声期,可是杨宝森的变声期长达十年,这期间他只能离开舞台,对演员来说这无异于是毁灭性的。尽管如此,他凭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仍然坚持练功、吊嗓、习胡琴、学毛笔字,并结交文人,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十年后,当他重返舞台时,他的嗓音变宽了,中低音区共鸣极好,音色清醇,低而不浊。而且,大家觉得他身上有很浓郁的书卷气。
③杨宝森曾在台上自拉自唱、边唱边写。如今可以见到的杨宝森书法作品,除了一些扇面以外,还有一些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他在故宫博物院抄写的奏折,我们可以想见他毛笔字的功底也很了得。南昊找到了1937年《北洋画报》刊发的杨宝森在舞台上创作的书法作品。当时正是民族危亡之时,一个旧社会的艺人,以自己的力量在舞台上写下了“努力救国”四个字,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的担当精神。
④1939年,杨宝森组建了宝华社,新中国成立后改叫宝华京剧团,全团七十多人靠杨宝森挑班演出。后来,中国京剧院想吸纳杨宝森,周总理也想让杨宝森和程砚秋两位大师组成剧团,杨宝森都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自己进剧团后,宝华社同甘共苦的同仁们的生活可能就没有着落了。
⑤1956年,天津京剧团成立后邀请杨宝森入团,并把宝华社包括勤杂工在内的七十多人全部吸纳进天津京剧团,由杨宝森任团长。京剧界“杨派”老生元老级人物、中国戏曲学院叶蓬教授回忆:“带宝华社全体同仁加入天津京剧团是杨宝森加入的第一条件。”杨宝森重情重义,他舍弃个人得失,考虑的都是大家伙的利益,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纪念他。
⑥由于身体原因,杨宝森中低音发展的更多,相对来说,高音运用的少了。20世纪40年代,杨宝森在堂兄、著名琴师杨宝忠和著名鼓师杭子和的辅佐帮助下,形成了沉雄苍劲、清雅醇厚的“杨派”老生艺术。不仅给自己,还给后世的演员,尤其是中低音更好的演员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后来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说他没嗓子。在杨宝忠看来,一是音准;二是有韵味,不慌腔、不走板、不凉调,就是有嗓子。
⑦在杨宝森不到49年的生命中,有20年没在舞台上,他却把“余派”“谭派”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尽管他的作品在别人看来已是范本,但是他仍不断修改完善。1958年1月28日,杨宝森去世前13天,他在中国唱片社录制了最后一版《文昭关》的录音。《文昭关》是他的拿手剧目,这一次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吸纳别家唱腔,与1957年的《文昭关》录音相比,很多唱句、词句、唱腔都改了,他把自己曾经修改过的东西又改了回去。南昊认为,“往好了改是我们当代演员要学习借鉴的。”
⑧两百年来,京剧历经兴衰。像余叔岩、杨宝森这样的“守业型的巨匠”在继承前辈优秀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将其打磨的更加精致,并成为后世可以继承的艺术成果。“杨派”艺术在当时是超前的,在现在看也不落伍,甚至还有很多是我们今天达不到的。如今,我们从照片、录音资料中依然可以体会到杨宝森的精神。
(选自2019年第8期《人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杨宝森赢得广泛赞许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艺,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
B.杨宝森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的担当精神。
C.杨宝森重情重义,舍弃个人得失,考虑的都是大家伙的利益。
D.杨宝森是一个对技艺精益求精的人,总是对作品不断修改完善。
(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事脉络清晰,从技艺、为人等方面介绍了京剧大师杨宝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此文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阅读的美感。
C.文章多次引用他人的话语,是侧面描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可信度。
D.作者为京剧大师杨宝森作传不仅是为了纪念他,更是想让大家学习他的崇高品质。
(3)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变声期,杨宝森只好靠练功、吊嗓、习琴、练字、交友、读书来打发时间。
B.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杨宝森经常在舞台上创作书法作品。
C.因担心宝华社同仁们的生活,杨宝森谢绝了中国京剧院和周总理的邀请。
D.当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时,杨宝忠也觉得他达不到“有嗓子”的标准。
四、文言文阅读(6分)
9.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曰,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曰,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 逮:及、至
B.寻蒙国恩 寻:寻找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听臣微志 听:准许、成全
(2)下列有关文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再任命官职。
B.“洗马”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时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有此名称。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拜”和“除”都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语,“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指免除某种官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长官和皇帝都非常看重李密,希望他能到朝廷任职,但李密以供养祖母为由予以拒绝。
B.李密在说明自己的两难处境之后,又极力诉说自己的卑微,是为了博得皇帝的同情。
C.李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不可放弃供养而远离的衷情,写得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D.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怀着真情,又巧于言辞,在“情”与“理”的共同作用下感动皇帝。
五、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10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2)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6)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7)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8)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9)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 劝学》)
(10)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六、古代诗歌阅读(5分)
11.(5分)阅读下列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的后两句通过哪两个字将“儿童”描绘得惟妙惟肖?
(2)有人评价这首诗“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请从写景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12.(21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起那段萎靡黯淡的日子。他总是豁达地笑笑: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
②原来他初入职场,在一家很著名的大公司,同事们都是业内的精英。只有他初出茅庐,没有一点经验。于是同事们调侃道:招聘会上,一定是总经理打了个盹儿,于是大笔一挥,把你圈了进来。
③渐渐地,同事们不再跟他谈工作上的事情,而是公然地嘲笑他,并且像对待奴仆一样吆来喝去:呆瓜,给哥哥冲杯咖啡;木鸡,给兄弟买包烟去;傻小子,叫外卖去……
④他虽然不情愿,但总能强装笑脸。时间久了,怨愤便像发酵的面团,在他的心头迅速膨胀起来。
⑤于是,当同事们谈笑风生的时候,他充耳不闻,只是板起脸来,要么专心地看一些资料,要么仔细地伺弄身后那些花花草草。
⑥“这种日子,就像笼中的困兽一样。我一定要打破牢笼,冲出去。”一个声音总在他心里愤愤地呐喊。
⑦一天,业务主管喊他过去,命令他给总经理送一份策划好的文案。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竟然发现一处疏漏。于是斗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⑧他刚开了个头,主管就不耐烦起来,直着嗓子咆哮:“你小子算老几?你也配?”
⑨他涨红了脸,瑟缩着退了出来,怨恨却像一堆被烈火点燃了的干柴一般,在心底熊熊燃烧起来。
⑩他飞快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红笔,在文案上面标出错误,并写上自己的修改意见。然后签上名字,那字迹飞舞得就像一条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
他径直敲开了总经理的门,昂然地走了进去,又傲然地回到办公室,丝毫不理睬同事们投来鄙薄的目光。
他知道,是到了应该离开的时候了。于是从容地收拾自己的东西,猛地转身,发现身后的一株草竟然开花了:米色的小花,精神抖擞,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清新淡雅,楚楚动人。
他惊诧得目瞪口呆,听同事们说,这株花买来已经很多年了,从来没有开过,直到昨天都毫无开放的迹象,今天,竟然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绽放了光洁美好的容颜。它一定是为我开放,一定是为我吐蕊。他的嘴里无声地喃喃着。
这时,有人在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业务主管面红耳赤、神情尴尬地站在他的面前。“对不起!我……我向你道歉。总经理对你的修改大加赞赏,他说……说让你沉寂得太久了,是该让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如今,他已是另一家大公司的老总。他总是喜欢对每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说:“无论日子多么忧郁阴霾,无论岁月让你蒙尘多久,你总要相信,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本文的标题“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有什么含义?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然后签上名字,那字迹飞舞得就像一条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
(3)“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八、写作。
13.(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 不广》中记载了一种前腿如鼠,后腿如兔的奇怪动物﹣﹣蛰蹶,长短不一的脚使它前进维艰。但它却经常利用自己的利齿采噬植草给一种叫蛩蛩距虚的动物﹣﹣它没有利齿,却有强壮的四肢,于是山火来时,蛩蛩距虚便把蛰蹶负于背上,共同逃难。
阅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鏖战(áo) 执拗(niù) 狙击(jū) 脊梁(jǐ)
B.忖度(cǔn) 岿然(kuī) 愤懑(mèn) 狡黠(xiá)
C.赡养(shàn) 忐忑(tǎn) 赝品(yàn) 媲美(pì)
D.毗邻(bǐ) 砧板(zhēn) 泥淖(zhuó) 戏谑(xuè)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毗邻”中的“毗”应读作“pí”,“泥淖”中的“淖”应读作“nào”。
故选:D。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更迭 荫庇 真知灼见
B.哂笑 修茸 韬光养晦
C.肄业 蛰伏 目不遐接
D.宽宥 撮合 沧海一栗
【解答】A.全部正确;
B.“修茸”中“茸”应改为“葺”;
C.“目不遐接”中“遐”应改为“暇”;
D.“沧海一栗”中“栗”应改为“粟”。
故选:A。
【点评】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
B.今年的春晚节目精彩纷呈,男女老少都守在电视机前,真可谓万人空巷。
C.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写成了一篇佳作。
D.当今社会,人人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是能够身体力行的却又不多。
【解答】A.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使用正确。
B.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结合“男女老少都守在电视机前”,可知“万人空巷”使用错误。
C.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不用涂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使用正确。
D.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使用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能否认他这样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B.莫言这个作家,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C.老师对学生,特别是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该热情些。
D.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解答】A.不合逻辑,原句否定不当,将“不是”改为“是”。
B.句式杂糅,“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是不陌生的”两句式杂糅在一起,去掉“对”。
C.没有语病。
D.两面对一面,“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两面对一面,去掉“的好坏”。
故选:C。
【点评】不合逻辑类语病
“不合逻辑”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
例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本句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伪劣”改为“优质”。
5.(2分)对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留守儿童数目庞大,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二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A.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多,心理问题严重。
B.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是大势所趋。
C.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
D.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
【解答】语段是谈留守儿童问题。关键句是“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留守儿童数目庞大”“其二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可以得知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多,心理问题严重。A.概括最恰当;B.和话题无关;C.概括不全面,“心理问题严重”没有概括进来;D.概括不全面,“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多”没有概括进来。
故选:A。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6.(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同学,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B.我们家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C.多年不见的朋友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处理,不能光临贵校的座谈会,对此深表歉意。
【解答】A.拙作:我的粗陋之作。谦称。说“李老师”的作品为“拙作”,不恰当。
B.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使用正确。
C.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笑纳”不能用于“我”接受“朋友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
D.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光临”不能用于“我”。
故选:B。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意义轻重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范围大小不同。(4)适用对象不同。(5)感彩不同。(6)语体色彩不同。(7)语法搭配不同。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7.(6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1)下列各项中,关于山水画“诗意之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春山烟雨》和《春浦帆归》都是富有诗意之美的代表画作,画题就给人诗意盎然的感觉。
B.山水画中的诗境并非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而体现在诗情与画意交融。
C.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和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都是诗与画的一致性。
D.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王维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2)下列有关于山水画创作的说法中,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
B.山水画要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
C.在山水画中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就能使诗情与画意交融。
D.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历代山水画家创作时,既充分表现笔墨气韵,又注重能产生“画外之意、弦外之情”的意境美。
B.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具有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C.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追求繁芜的世界,而且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D.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二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解答】(1)B.曲解文意。依据第四段“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并非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错,是“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
故选:B。
(2)C.曲解文意。依据第四段“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就能……”错,没有充分条件关系。
故选:C。
(3)C.曲解文意。依据第三段“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它不仅追求繁芜的世界”错,是“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
故选:C。
答案:
(1)B
(2)C
(3)C
【点评】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6分)
8.(6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京剧大师杨宝森
穆宁
①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艺,工“谭派”和“余派”。十岁左右进入斌庆社学戏。十四岁开始登台。少年时期的杨宝森嗓音明亮,他在上海演出时一炮而红,大家觉得他是“小神童”“小余叔岩”。
②杨宝森命运多舛,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变嗓)。一般来说,半年至两年就能度过变声期,可是杨宝森的变声期长达十年,这期间他只能离开舞台,对演员来说这无异于是毁灭性的。尽管如此,他凭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仍然坚持练功、吊嗓、习胡琴、学毛笔字,并结交文人,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十年后,当他重返舞台时,他的嗓音变宽了,中低音区共鸣极好,音色清醇,低而不浊。而且,大家觉得他身上有很浓郁的书卷气。
③杨宝森曾在台上自拉自唱、边唱边写。如今可以见到的杨宝森书法作品,除了一些扇面以外,还有一些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他在故宫博物院抄写的奏折,我们可以想见他毛笔字的功底也很了得。南昊找到了1937年《北洋画报》刊发的杨宝森在舞台上创作的书法作品。当时正是民族危亡之时,一个旧社会的艺人,以自己的力量在舞台上写下了“努力救国”四个字,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的担当精神。
④1939年,杨宝森组建了宝华社,新中国成立后改叫宝华京剧团,全团七十多人靠杨宝森挑班演出。后来,中国京剧院想吸纳杨宝森,周总理也想让杨宝森和程砚秋两位大师组成剧团,杨宝森都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自己进剧团后,宝华社同甘共苦的同仁们的生活可能就没有着落了。
⑤1956年,天津京剧团成立后邀请杨宝森入团,并把宝华社包括勤杂工在内的七十多人全部吸纳进天津京剧团,由杨宝森任团长。京剧界“杨派”老生元老级人物、中国戏曲学院叶蓬教授回忆:“带宝华社全体同仁加入天津京剧团是杨宝森加入的第一条件。”杨宝森重情重义,他舍弃个人得失,考虑的都是大家伙的利益,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纪念他。
⑥由于身体原因,杨宝森中低音发展的更多,相对来说,高音运用的少了。20世纪40年代,杨宝森在堂兄、著名琴师杨宝忠和著名鼓师杭子和的辅佐帮助下,形成了沉雄苍劲、清雅醇厚的“杨派”老生艺术。不仅给自己,还给后世的演员,尤其是中低音更好的演员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后来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说他没嗓子。在杨宝忠看来,一是音准;二是有韵味,不慌腔、不走板、不凉调,就是有嗓子。
⑦在杨宝森不到49年的生命中,有20年没在舞台上,他却把“余派”“谭派”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尽管他的作品在别人看来已是范本,但是他仍不断修改完善。1958年1月28日,杨宝森去世前13天,他在中国唱片社录制了最后一版《文昭关》的录音。《文昭关》是他的拿手剧目,这一次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吸纳别家唱腔,与1957年的《文昭关》录音相比,很多唱句、词句、唱腔都改了,他把自己曾经修改过的东西又改了回去。南昊认为,“往好了改是我们当代演员要学习借鉴的。”
⑧两百年来,京剧历经兴衰。像余叔岩、杨宝森这样的“守业型的巨匠”在继承前辈优秀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将其打磨的更加精致,并成为后世可以继承的艺术成果。“杨派”艺术在当时是超前的,在现在看也不落伍,甚至还有很多是我们今天达不到的。如今,我们从照片、录音资料中依然可以体会到杨宝森的精神。
(选自2019年第8期《人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杨宝森赢得广泛赞许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艺,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
B.杨宝森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的担当精神。
C.杨宝森重情重义,舍弃个人得失,考虑的都是大家伙的利益。
D.杨宝森是一个对技艺精益求精的人,总是对作品不断修改完善。
(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叙事脉络清晰,从技艺、为人等方面介绍了京剧大师杨宝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此文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阅读的美感。
C.文章多次引用他人的话语,是侧面描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可信度。
D.作者为京剧大师杨宝森作传不仅是为了纪念他,更是想让大家学习他的崇高品质。
(3)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在变声期,杨宝森只好靠练功、吊嗓、习琴、练字、交友、读书来打发时间。
B.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杨宝森经常在舞台上创作书法作品。
C.因担心宝华社同仁们的生活,杨宝森谢绝了中国京剧院和周总理的邀请。
D.当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时,杨宝忠也觉得他达不到“有嗓子”的标准。
【解答】(1)A.“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错,这个不是“杨宝森赢得广泛赞许的原因”,“杨宝森赢得广泛赞许的原因”的原因是“少年时期的杨宝森嗓音明亮,他在上海演出时一炮而红,大家觉得他是‘小神童’‘小余叔岩’”,与题干不符。
故选:A。
(2)B.“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此文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错,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此文语言平白朴实。
故选:B。
(3)A.依据原文“尽管如此,他凭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仍然坚持练功、吊嗓、习胡琴、学毛笔字,并结交文人,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杨宝森只好靠……来打发时间”错,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B.依据原文“还有一些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他在故宫博物院抄写的奏折,我们可以想见他毛笔字的功底也很了得”,“为了增加收入、贴补生活,杨宝森经常在舞台上创作书法作品”错,是“他在故宫博物院抄写的奏折”。
C.正确。
D.依据原文“后来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说他没嗓子。在杨宝忠看来,一是音准;二是有韵味,不慌腔、不走板、不凉调,就是有嗓子”,“杨宝忠也觉得他达不到‘有嗓子’的标准”错,杨宝忠没有这样认为。
故选:C。
答案:
(1)A
(2)B
(3)C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四、文言文阅读(6分)
9.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曰,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曰,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逮奉圣朝 逮:及、至
B.寻蒙国恩 寻:寻找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听臣微志 听:准许、成全
(2)下列有关文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察举”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再任命官职。
B.“洗马”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时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有此名称。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拜”和“除”都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语,“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指免除某种官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地方长官和皇帝都非常看重李密,希望他能到朝廷任职,但李密以供养祖母为由予以拒绝。
B.李密在说明自己的两难处境之后,又极力诉说自己的卑微,是为了博得皇帝的同情。
C.李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不可放弃供养而远离的衷情,写得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D.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怀着真情,又巧于言辞,在“情”与“理”的共同作用下感动皇帝。
【解答】(1)B.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寻:不久。
(2)D.“‘除’指免除某种官职”错,“除”是授予某种官职。
(3)B.“是为了博得皇帝的同情”错,是为了打消皇帝对他的猜疑。
答案:
(1)B
(2)D
(3)B
参考译文: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复核的过程。
五、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10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6)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7)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8)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9)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 劝学》)
(10)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解答】故答案为:
(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恰)
(2)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橹)
(3)星汉灿烂(重点字:灿、烂)
(4)杨花落尽子规啼(重点字:啼)
(5)欲辨已忘言(重点字:辨)
(6)化作春泥更护花(重点字:泥)
(7)山河破碎风飘絮(重点字:絮)
(8)家书抵万金(重点字:抵)
(9)吾尝跂而望矣(重点字:跂)
(10)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沧)
【点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古代诗歌阅读(5分)
11.(5分)阅读下列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的后两句通过哪两个字将“儿童”描绘得惟妙惟肖?
(2)有人评价这首诗“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请从写景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解答】(1)写小童的句子是“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可以说是白描的手法,也可以说是心理描写。“疑”是心理的刻画,“急”将他的兴奋以及好客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对小童的描写是较为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雕琢与修饰。小童只是以为村里有客人来了,就急忙把柴门打开了,展现出小童的热情好客,淳朴的品质,描写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的乡村儿童的可爱形象。
(2)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这幅画面:篱笆绕院,青青的溪水,没有系好而被春风吹走自在飘荡的小船,奔走嬉戏的孩童。此幅画展示出了乡村特有的幽美、宁静的景色,有着淳朴好客的民风,让人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的情调。此诗没有直接描写诗人的句子。但诗人明显隐于这幅中,他的出现应该是与这幅画面的意境协调的。或许他就是钓鱼湾拿着鱼竿垂钓之人,轻松惬意,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悠然自得,闲适愉悦的心情。
答案:
(1)诗人通过“疑”“急”这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儿童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2)这首诗使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疏落的篱笆,飘荡的小船,掩着的柴门,奔走的儿童,描摹出了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图,充满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译文: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赏析: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掩着的柴门。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点评】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12.(21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起那段萎靡黯淡的日子。他总是豁达地笑笑: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
②原来他初入职场,在一家很著名的大公司,同事们都是业内的精英。只有他初出茅庐,没有一点经验。于是同事们调侃道:招聘会上,一定是总经理打了个盹儿,于是大笔一挥,把你圈了进来。
③渐渐地,同事们不再跟他谈工作上的事情,而是公然地嘲笑他,并且像对待奴仆一样吆来喝去:呆瓜,给哥哥冲杯咖啡;木鸡,给兄弟买包烟去;傻小子,叫外卖去……
④他虽然不情愿,但总能强装笑脸。时间久了,怨愤便像发酵的面团,在他的心头迅速膨胀起来。
⑤于是,当同事们谈笑风生的时候,他充耳不闻,只是板起脸来,要么专心地看一些资料,要么仔细地伺弄身后那些花花草草。
⑥“这种日子,就像笼中的困兽一样。我一定要打破牢笼,冲出去。”一个声音总在他心里愤愤地呐喊。
⑦一天,业务主管喊他过去,命令他给总经理送一份策划好的文案。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竟然发现一处疏漏。于是斗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⑧他刚开了个头,主管就不耐烦起来,直着嗓子咆哮:“你小子算老几?你也配?”
⑨他涨红了脸,瑟缩着退了出来,怨恨却像一堆被烈火点燃了的干柴一般,在心底熊熊燃烧起来。
⑩他飞快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红笔,在文案上面标出错误,并写上自己的修改意见。然后签上名字,那字迹飞舞得就像一条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
他径直敲开了总经理的门,昂然地走了进去,又傲然地回到办公室,丝毫不理睬同事们投来鄙薄的目光。
他知道,是到了应该离开的时候了。于是从容地收拾自己的东西,猛地转身,发现身后的一株草竟然开花了:米色的小花,精神抖擞,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清新淡雅,楚楚动人。
他惊诧得目瞪口呆,听同事们说,这株花买来已经很多年了,从来没有开过,直到昨天都毫无开放的迹象,今天,竟然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绽放了光洁美好的容颜。它一定是为我开放,一定是为我吐蕊。他的嘴里无声地喃喃着。
这时,有人在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业务主管面红耳赤、神情尴尬地站在他的面前。“对不起!我……我向你道歉。总经理对你的修改大加赞赏,他说……说让你沉寂得太久了,是该让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如今,他已是另一家大公司的老总。他总是喜欢对每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说:“无论日子多么忧郁阴霾,无论岁月让你蒙尘多久,你总要相信,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本文的标题“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有什么含义?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然后签上名字,那字迹飞舞得就像一条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
(3)“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在文中表层含义是指“身后的一株草竟然开花了:米色的小花,精神抖擞,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清新淡雅,楚楚动人”,只花儿为“他”开放。深层含义是指“总经理对你的修改大加赞赏,他说……说让你沉寂得太久了,是该让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的才能终于被发现,“他”的人生将大放光彩。
(2)“然后签上名字,那字迹飞舞得就像一条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他”签字是在发现策划好的文案有一处疏漏,主管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冲他咆哮之后。“那字迹飞舞得就像一条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的字迹比成“亢龙”,表现了他难以抑制的怨恨和“在文案上面标出错误,并写上自己的修改意见”时终于可以得到释放的心情。
(3)“同事们调侃道:招聘会上,一定是总经理打了个盹儿,于是大笔一挥,把你圈了进来”,说明他初出茅庐,没有一点经验。“同事们不再跟他谈工作上的事情,而是公然地嘲笑他,并且像对待奴仆一样吆来喝去:呆瓜,给哥哥冲杯咖啡;木鸡,给兄弟买包烟去;傻小子,叫外卖去”时,“他虽然不情愿,但总能强装笑脸”,表现他的隐忍。“当同事们谈笑风生的时候,他充耳不闻,只是板起脸来,要么专心地看一些资料,要么仔细地伺弄身后那些花花草草”表现他刻苦勤奋,淡然处世。“他飞快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红笔,在文案上面标出错误,并写上自己的修改意见”,说明他坚持原则。“总经理对你的修改大加赞赏,他说……说让你沉寂得太久了,是该让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表现了他的才华出众。“提起那段萎靡黯淡的日子。他总是豁达地笑笑: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表现他的豁达乐观……
答案:
(1)①表层含义是多年不开放的花儿总有一天会绽放光洁美好的容颜。②深层含义是沉寂很久的人终有一天会大显身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字迹”比作“即将腾空而去的亢龙”,既能表现他被同事看不起的怨恨,又能表现他终于不再忍受、心情得以释放的解脱,还能暗示他才能终将被发现,为下文做铺垫。
(3)①隐忍,淡然:当同事们瞧不起他,吩咐他干一些杂事时,他虽然不情愿,但总能强装笑脸。当同事们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伺弄身后那些花花草草。
②刻苦努力,有才华:当同事们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专心地看一些资料;他能发现文案上的错误,并修改得很出色。③豁达乐观:他坚信“总有一朵花为你吐蕊”。
【点评】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分析标题修辞: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看内容主旨: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八、写作。
13.(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 不广》中记载了一种前腿如鼠,后腿如兔的奇怪动物﹣﹣蛰蹶,长短不一的脚使它前进维艰。但它却经常利用自己的利齿采噬植草给一种叫蛩蛩距虚的动物﹣﹣它没有利齿,却有强壮的四肢,于是山火来时,蛩蛩距虚便把蛰蹶负于背上,共同逃难。
阅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解答】
人生需要取长补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加在一起有完美了。
——题记
  瞎子与跛子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他们两共居一室,结果房子里着火了,怎么办呢 瞎子急的像个无头苍蝇,跛子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眼看火就要跑到他们所处的地方,跛子灵机一动,说:“瞎子,瞎子你来背着我,你当我的腿,我当你的眼睛可好 ”瞎子听了连声说好,使劲的点头。于是瞎子听着跛子的指挥顺利的从无情的大火中平安的走了出来。他们之所以能安全的逃生是因为他们两人懂得取长补短,团结一致。
  运动比赛时,班里报名的同学总是很多,但每个人都会报他所擅长的那一项运动,总不可能说你跑得快去扔实心球,这就有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扬自己的长处,而自己的短处怎会被他人所补。取长补短使得他们更加优秀。
  放眼于全世界的各个国家,成立了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这些经济组织不正是运用了取一些国家的优点,来弥补自己国家的短处。这不就是取长补短吗 大家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在一起,各取所需。
  我们国家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都是取长补短,实现均衡。这么一个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在我们这些读了11年书的高中生身上却并不显示的出来。
  现在的我们都很自私,自大,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以为自己是我所不能,去忘记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忘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间的一切都不是自己一下就出现的,而是与别人精诚合作,取长补短所创造的。DNA分子的结构就是集合了生物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众多科学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研究出来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人人都是老师,只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对于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取长补短。复习,你帮助我你的拿手科目,我亦然。
  因为取长补短,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