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象、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忆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亳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似流动着的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静谧,时间的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分明是沐浴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一直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种白脸形象,几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聩的世界,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秀而丰富,做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又小﹣﹣但凡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行李箱提出去。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亳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着曹氏父子的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亳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认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身处昏聩乱世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D.文章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用一种外来者、探寻者的心理,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亳州之行的感受与思考,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B.文章开篇选取“铺到天边”的麦田、苦楝花等意象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色,与后文“一马平川”大地,“炊烟、绿树、紫花”等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C.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皖南风光与北方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的雄浑壮美;将曹植与曹丕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
D.文章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亳州的大好风光,写景富有特色;“仿佛一切都在着了”,凸显了此地的勃勃生机,使结尾韵味悠长。
(3)本文语言优美典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举两例分析。
(4)鉴赏散文应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进而悟情、明情,欣赏作品的情致之美。本文蕴含着哪些情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嘉遇,字正甫,松江华亭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保定推官。四十五年,用治行征。当擢谏职,先注礼部主事。帝久倦勤,方从哲独柄国。碌碌充位,中外章奏悉留中。时嘉遇及工部主事钟惺、中书舍人尹嘉宾、行人魏光国皆以才名,当列言职。诗教辈以与之麟善,抑之,俾不与考选。四十七年三月,辽东败书闻,嘉遇遂抗疏言:“辽左三路丧师,虽缘(原因)杨镐失策,揆厥所由,则以纵贷李维输故。夫维翰丧师辱国,罪不容诛,乃仅令回籍听勘。谁司票拟?则阁臣方从哲也;谁司纠驳?则兵科赵兴邦也。参貂白镪,赂遗绎络,国典边防,因之大坏。惟陛下立断。”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诗教谓嘉遇不得考选,故挟私狂逞。嘉遇言:“诗教于从哲,一心拥戴,相倚为奸。凡枚卜、考选诸大政,百方挠阻,专务壅蔽,遇绝主聪。遂致纲纪不张,戎马驰突,臣窃痛之。今内治尽坏,纵日议兵食、谈战守,究何益于事?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区计升沉得丧哉!”及是嘉遇五疏力攻,诗教辈亦窘。而浙人唐世济、董元儒遂助嘉遇排击。自是亓、赵之势渐小,时论快焉。光宗立,嘉遇乞改南部,就迁吏部员外郎。天启中,赵南星秉铨,召为考功员外郎,改文选署选事。时左光斗、魏大中以嘉遇与之麟、韩敬同年相善,颇疑之。已,见嘉遇公康,亦皆亲善。未几,党人张讷诬劾南星,并及嘉遇,递除名。寻锻炼光斗、大中狱,诬嘉遇尝行贿。逮讯论徒,愤恨发病卒。素祯初,赠太常少卿。
(节选自《明史 夏嘉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B.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C.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D.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选,是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国家官吏的来源问题。
B.抗疏,意思是向皇帝上书直言。疏是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议论文体。
C.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再进呈皇帝裁决。
D.同年,指年岁相同,也指科举时代同乡考中的人,文中关系亲密的三人确系同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嘉遇为官多年,政绩斐然。本应提拔为言官,先做了礼部主事。亓诗教等认为他与邹之麟要好而压制他。
B.夏嘉遇为人正直,为国分忧。听闻辽东失败的消息,义愤填膺,上疏弹劾那些破坏纲纪祸国殃民的奸臣。
C.夏嘉遇攻击那些把持朝政的佞臣,连上奏疏,使得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等人的势力更小,大快人心。
D.夏嘉遇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先是被弹劾除名,后又被诬蔑为行贿,最终抑郁致病,怀恨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区计升沉得丧哉!
②寻锻炼光斗、大中狱,诬嘉遇尝行贿。逮讯论徒,愤恨发病卒。
(5)左光斗、魏大中为什么对夏嘉遇有疑心?后来为什么又和他要好?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 秦风 无衣》中“ ”和“ ”两句。
(2)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而杜甫《登高》诗中“ , ”反其意而用之。
(3)“言前尘回首,枨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必醒,盛筵必散。登场而预有下场之感,热闹中早含萧索矣。”钱钟书此语是对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的解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所载“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两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1)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2) 。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3) ,他很清楚自己言行的后果,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象、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忆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C
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解答】(1)C.“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是错误的。由原文“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可知,文献记录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才产生,更不可能在南朝之后才出现。故选C。
(2)B.“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是错误的。由原文“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可知,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但不一定将传统原样保留。故选B。
(3)C.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以传统节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为研究范畴,而“横店影视城的明清营苑建筑群”不属于这范畴。故选C。
(4)由原文“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可知,传统节日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文化记忆,而材料二中对皇姑节来历的介绍可以看出皇姑节同样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
由原文“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可知,民众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一定的意义,是一种选择性的文化记忆。而云南文山广南壮族认为将安化郡主葬在“火烧寨”旁的山丘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是因为安化郡主保佑的原因,所以皇姑节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
由原文“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所以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由原文“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地域性和强调地方认同,而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所以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
(5)材料一第一段说到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可以看出材料一首先是从文化记忆的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
材料一第二段说到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其间贯穿了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由此可知,第二段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
材料一第三段说到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所以第三段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
材料一第四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实物记忆的特征。第五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区域性的特征。第六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根基性的特征。所以材料一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答案:
(1)C
(2)B
(3)C
(4)①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②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③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④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
(5)示例一:①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②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③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中仪式的作用;④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
示例二:①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②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③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④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亳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似流动着的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静谧,时间的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分明是沐浴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一直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种白脸形象,几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聩的世界,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秀而丰富,做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又小﹣﹣但凡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行李箱提出去。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亳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着曹氏父子的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提及亳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认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身处昏聩乱世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D.文章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用一种外来者、探寻者的心理,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亳州之行的感受与思考,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B.文章开篇选取“铺到天边”的麦田、苦楝花等意象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色,与后文“一马平川”大地,“炊烟、绿树、紫花”等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C.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皖南风光与北方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的雄浑壮美;将曹植与曹丕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
D.文章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亳州的大好风光,写景富有特色;“仿佛一切都在着了”,凸显了此地的勃勃生机,使结尾韵味悠长。
(3)本文语言优美典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举两例分析。
(4)鉴赏散文应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进而悟情、明情,欣赏作品的情致之美。本文蕴含着哪些情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解答】(1)B.“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是错误的。由原文“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可以看出,这里面主要是表达内心的一种不甘,对这种生命的短暂的不甘。
故选B。
(2)C.“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是错误的。作者说到早年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所以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来写二人的,并不是在说谁的才华更为卓越。
故选C。
(3)本题说到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表现在善于运用表现手法。比如:“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曹丕的《短歌行》诗作比作鸽子,“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镜拔拽白发时《短歌行》的诗句就倏忽出现在脑海中的情景,用语新奇。“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眼前的砖道比作曹操的墨迹“衮雪”,写出了眼前景物的苍凉之感。并且,由眼前的砖道写到曹操的书法,并且由曹操的书法“衮雪”想到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从而由实到虚,思维开阔,生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的宽广胸襟。
(4)文章的开篇写到作者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所以首先表达了对雄浑开阔景色的赞美。作者在夜里步行至城楼前,街上车少人少,非常的静谧,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从而看出对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在读曹丕的《善哉行》时,认识到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我们应该超越它,活得更好些,从而看出作者对命途多舛人生的超越与释然。两千多年,曹操一直被误解,知音难觅,但作者却能够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理解他的痛苦,所以体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体恤和认知。曹氏父子两千多年前在亳州城修建地下运兵道,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气息文脉,而现在的亳州城的路名纵横时空,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来命名每一条道路,并且文章最后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表达了作者对文脉气息经久不衰的欣喜。文章最后写到列车长和自己的同事,他们能够热爱文学和笔耕不辍,其实是表达作者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
答案:
(1)B
(2)C
(3)①“他《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此句将诗作比作“鸽子”“落至眼前”,喻体新奇,生动形象,写活了作者对镜弄发时《短歌行》倏忽出现在脑海中的情景。②“那一捺……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此句由曹操的书法想到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由实到虚,思维开阔,生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的宽广胸襟。
(4)①对雄浑开阔景色的赞美;②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③对命途多舛人生的超越与释然;④对历史人物的体恤和认知;⑤对文脉气息经久不衰的欣喜;⑥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嘉遇,字正甫,松江华亭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保定推官。四十五年,用治行征。当擢谏职,先注礼部主事。帝久倦勤,方从哲独柄国。碌碌充位,中外章奏悉留中。时嘉遇及工部主事钟惺、中书舍人尹嘉宾、行人魏光国皆以才名,当列言职。诗教辈以与之麟善,抑之,俾不与考选。四十七年三月,辽东败书闻,嘉遇遂抗疏言:“辽左三路丧师,虽缘(原因)杨镐失策,揆厥所由,则以纵贷李维输故。夫维翰丧师辱国,罪不容诛,乃仅令回籍听勘。谁司票拟?则阁臣方从哲也;谁司纠驳?则兵科赵兴邦也。参貂白镪,赂遗绎络,国典边防,因之大坏。惟陛下立断。”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诗教谓嘉遇不得考选,故挟私狂逞。嘉遇言:“诗教于从哲,一心拥戴,相倚为奸。凡枚卜、考选诸大政,百方挠阻,专务壅蔽,遇绝主聪。遂致纲纪不张,戎马驰突,臣窃痛之。今内治尽坏,纵日议兵食、谈战守,究何益于事?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区计升沉得丧哉!”及是嘉遇五疏力攻,诗教辈亦窘。而浙人唐世济、董元儒遂助嘉遇排击。自是亓、赵之势渐小,时论快焉。光宗立,嘉遇乞改南部,就迁吏部员外郎。天启中,赵南星秉铨,召为考功员外郎,改文选署选事。时左光斗、魏大中以嘉遇与之麟、韩敬同年相善,颇疑之。已,见嘉遇公康,亦皆亲善。未几,党人张讷诬劾南星,并及嘉遇,递除名。寻锻炼光斗、大中狱,诬嘉遇尝行贿。逮讯论徒,愤恨发病卒。素祯初,赠太常少卿。
(节选自《明史 夏嘉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B.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C.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D.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考选,是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国家官吏的来源问题。
B.抗疏,意思是向皇帝上书直言。疏是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议论文体。
C.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再进呈皇帝裁决。
D.同年,指年岁相同,也指科举时代同乡考中的人,文中关系亲密的三人确系同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夏嘉遇为官多年,政绩斐然。本应提拔为言官,先做了礼部主事。亓诗教等认为他与邹之麟要好而压制他。
B.夏嘉遇为人正直,为国分忧。听闻辽东失败的消息,义愤填膺,上疏弹劾那些破坏纲纪祸国殃民的奸臣。
C.夏嘉遇攻击那些把持朝政的佞臣,连上奏疏,使得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等人的势力更小,大快人心。
D.夏嘉遇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先是被弹劾除名,后又被诬蔑为行贿,最终抑郁致病,怀恨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区计升沉得丧哉!
②寻锻炼光斗、大中狱,诬嘉遇尝行贿。逮讯论徒,愤恨发病卒。
(5)左光斗、魏大中为什么对夏嘉遇有疑心?后来为什么又和他要好?请简要说明。
【解答】(1)“未报”是上疏的结果,应单独成句,排除AD。“壮丽辈交章力攻”中“辈”表示列举的房壮丽后面还有很多人,连同前面提到的人一起做主语,所以“壮丽辈”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句意:奏疏呈上,没有回答。方从哲极力为自己辩解,夏嘉遇再次上疏弹劾他,并一起弹劾了亓诗教。于是亓诗教与赵兴邦及吴亮嗣、张延登、房壮丽等相继上奏攻击。
(2)D.“文中关系亲密的三人确系同乡”有误,“同年”是科举时代同一年考中的人,文中指左光斗、魏大中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
(3)C.“使得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等人的势力更小”有误,依据文意“浙人唐世济、董元儒遂助嘉遇排击。自是亓、赵之势,时论快焉。”因此,不是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的势力小,而是亓诗教、赵兴邦的势力更小。
(4)①“击”,铲除;“歼”,形容词作名词,奸人;“冀”,希望;“虽”,即使;“尚区区”,更何况,;“升沉得丧”,升官贬职。译文:所以我要为国除奸,希望消除灾害之源,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更何况去计较微不足道的升官与贬职呢!
②“寻”,不久;“锻炼”,指官吏枉法陷人于罪;“尝”,曾经;“讯”,审问;“论”,这里指弹劾;“卒”,去世,死去。译文:不久党人罗织罪名,将左光斗、魏大中逮捕,诬赖夏嘉遇曾经行贿。逮捕审问弹劾的人,夏嘉遇愤恨得生病死去。
(5)由“时左光斗、魏大中以嘉遇与之麟、韩敬同年相善,颇疑之”可知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左光斗、魏大中对夏嘉遇有疑心。由“已,见嘉遇公廉,亦皆亲善”可知后来他们看到夏嘉遇公正廉洁,于是又和他要好。
答案:
(1)B
(2)D
(3)C
(4)①所以我要为国除奸,希望消除灾害之源,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更何况去计较微不足道的升官与贬职呢!
②不久党人罗织罪名,将左光斗、魏大中逮捕,诬赖夏嘉遇曾经行贿。逮捕审问弹劾的人,夏嘉遇愤恨得生病死去。
(5)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后来看到夏嘉遇公正廉洁。
参考译文:
夏嘉遇,字正甫,上海松江华亭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职保定推官。万历四十五年,夏嘉遇因为政绩突出为皇上征召。应当提拔为言官,先做了礼部主事。皇上倦怠政事很久了,方从哲一个人大权独揽。碌碌无为而列居权位,中外奏章全部留于禁中。当时夏嘉遇及工部主事钟惺、中书舍人尹嘉宾、行人魏光国都以才能著称,应当列为言官。亓(qí)诗教等认为他们与邹之麟要好,压制他们,不让他们考选。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辽东失败的消息传来,夏嘉遇于是上疏说:“辽东三路大败,虽然是杨镐指挥失策,揣度其原因,则是放纵李维翰的缘故。李维翰丧师辱国,罪不容诛,只是让他回原籍等候勘察。谁起草的这个命令?阁臣方从哲;谁管理驳议?是兵科赵兴邦。以人参、貂皮、白银贿赂者络绎不绝,国家大典,边防大计,因此大为败坏。希望陛下立即决断。”奏疏呈上,没有回答。方从哲极力为自己辩解,夏嘉遇再次上疏弹劾他,并一起弹劾了亓诗教。于是亓诗教与赵兴邦及吴亮嗣、张延登、房壮丽等相继上奏攻击。诗教认为夏嘉遇没有得到考选,所以泄私愤逞狂。夏嘉遇说:“亓诗教对于方从哲,一心一意地拥戴,互相依靠狼狈为奸。凡是选官、考选诸大事,百方阻挠,专门堵塞各种意见,不让陛下听到任何事情。于是导致纲纪不张,战事纷起,臣暗中深以为恨。现在内政腐败,纵使天天议论兵事,谈论战守,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要为国除奸,希望消除灾害之源,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更何况去计较微不足道的升官与贬职呢!”等到夏嘉遇上了五道奏疏极力攻击,亓诗教等人更为窘迫。而浙江人唐世济、董元儒帮助夏嘉遇排挤他们。自此以后,亓、赵的势力更小,时论认为大快人心。光宗继位,嘉遇乞求改任南部,官职变为吏部员外郎。天启中,赵南星掌管官吏选拔,将他召为考功员外郎,改任文选署选事。当时,左光斗、魏大中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颇有疑心。不久,见夏嘉遇公正廉洁,也和他要好了。没有多久,党人张讷诬蔑、弹劾赵南星及夏嘉遇,于是两人被除名。不久党人罗织罪名,将左光斗、魏大中逮捕,诬赖夏嘉遇曾经行贿。逮捕审问弹劾的人,夏嘉遇愤恨得生病死去。崇祯初年,赠为太常少卿。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答】(1)B.“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
(2)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答案:
(1)B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 秦风 无衣》中“ 与子同袍 ”和“ 与子同泽 ”两句。
(2)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而杜甫《登高》诗中“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反其意而用之。
(3)“言前尘回首,枨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必醒,盛筵必散。登场而预有下场之感,热闹中早含萧索矣。”钱钟书此语是对李商隐《锦瑟》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两句的解读。
【解答】故答案为:
(1)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重点字:袍、泽)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潦)
(5)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
【点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所载“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两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解答】(1)A.“提出”后的冒号不能管到句子的末尾,应去掉;
C.句号使用错误,引号中的内容为“提出”的宾语,为不完全引用,故应去掉句号;
D.“提出”后有冒号,表示后面引号中为完全引用,故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故选:B。
(2)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好,故排除B、D;“……只是‘有’”与“‘有’只是……”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排除C。
故选:A。
(3)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是两个分句的主语,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故主语应放在关联词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具有”缺少宾语,应该在“指导”后加上“意义”或“作用”。
故正确的句子为:“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答案:
(1)B
(2)A
(3)“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点评】解答标点符号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
2.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
3.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
4.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1)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2) 。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3) ,他很清楚自己言行的后果,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解答】(1)本段主要介绍了“群体”相关内容。根据“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博低和壮烈”和“既可以……创子手”可知①空应填“也可以成为慷低赴义的勇士”之意的句子;根据“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可知,②空应填“但不会渴望得太久”之意的句子;依据“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可推知,③空应填“若是孤身一人时”之意的句子。
(2)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第一段大意是:列举事例分析群体的易变性。第二段大意是:群体的思想和愿望不能持久。第三段大意是:通过个体和群体的比较说明群体容不下障碍。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为答案信息即可。
答案:
(1)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但不会渴望得太久 若是孤身一人时
(2)群体具有易变性 群体具有不持久性 群体容不下障碍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
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是金子”。“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愉快的心境,活跃的思维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
我们因健康而快乐,因运动而健康,运动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专家说过:“青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了解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一致就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运动会的广播操和入场式比赛,要求全体参与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在一系列的团体比赛中,参赛队员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在一旁的拉拉队不停地欢呼叫喊着,给参赛的队员足够的信心,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心连心一同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把体育纳入高考,难道不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吗?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我国有良好的体育教育传统,更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学生在追求卓越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应同样重视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所以我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很有必要。以体育纳入高考,来促进青年一代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