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一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观察我们的皮肤。”学生观察自己和其他学生手背的皮肤,了解皮肤的外部特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加深对皮肤的认识,明确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判断箱子里的物体是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类似“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初步培养学生假设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强化学生利用皮肤进行观察的技能。
“摸一摸,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摸不同的物体:干毛巾和湿毛巾,冷水和温水,复印纸和纸板,复印纸和砂纸。让学生知道用摸的方法认识物体就是在观察;让学生体会皮肤的功能一一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薄与厚,粗糙与光滑等;让学生知道物体具有这些特征并能简单描述。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观察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摸厚薄时要用手指捏一捏,摸冷热时要用手背等。
拓展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将探究活动由课上延伸到课外、由知识拓展成应用,既将本节知识内化,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增进学生同父母的感情。
学习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水彩笔、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准备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贴上编号“1”、“2”,分别倒入不同量的温水和凉水,放在一个托盘中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看到的不同。
2.教师告诉学生一杯是温水,一杯是凉水,让学生思考区分的方法。
3.大部分学生想到的可能是摸一摸。教师引入本节课题——摸一摸。
二、学习新课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摸物体?
2.教师解释:我们摸到物体用手上的皮肤(指一指自己手掌的皮肤)来感知。
3.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上有皮肤的部位:手、脸、胳膊……
4.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手背或胳膊上的皮肤,看看汗毛和血管。
(二)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
1.教师引导学生做在纸盒子里摸物体的游戏-3个纸盒子的盖子上都挖一个能伸进手的小孔,每个盒子里面放上4个不同的物体。游戏规则说明:
(1)学生有秩序地一个一个摸。
(2)学生摸的时候不要往盒子里看,只能把手从孔里伸进盒子里摸。
(3)学生摸到后先说一说物体的特点,再试着描述摸到的是什么。
(4)1组摸完把盒子给2组,3组摸完给4组,5组摸完给6组。
2.教师任意抽3个小组展示,小组成员每人说摸到的一件物体的特点和名称。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别发两张厚度不同的白色A4纸、两块干湿不同的毛巾、1张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两只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
2.小组学生摸发给的物体,讨论摸的方法,将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3.每个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摸的结果和方法。
4.教师根据展示进一步向学生强调并演示摸的方法。
5.教师引导总结:通过用手摸,可以感知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特点。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6.仅依靠皮肤来观察物体就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吗?(教师播放视频《盲人摸象》。)
7.学生观看视频,讨论看后的想法。
8.教师总结: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必须用眼睛看,还要把物品尽可能摸完整。
三、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学生回家后,蒙上眼睛,用摸一摸的方法,分辨出爸爸或妈妈。
要求:活动前,要有礼貌征得爸爸、妈妈同意和配合;摸之前把手洗干净;摸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摸完后,将发现的结果填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