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课时课件+教案(共1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课时课件+教案(共1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03 12:48:40

文档简介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校园生物大搜索》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1课。本课与本单元的第2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两个学段目标。校园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本课以调查校园中的生物为主体活动,学习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体会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
本课首先明确调查任务——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任务制订详细的调查方案,并设计出调查记录表;最后按照小组数量划分校园的调查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重点调查,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能感悟到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所以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学生在朦胧中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零散的。校园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学生通过调查校园的生物可以以小见大,从而感悟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没有好的调查方案和详细的调查记录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调查效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照相设备(自备)、小铲子(自备)、记录本(自备)、笔(自备)等观察记录材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调查记录表、有关校园生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图片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看完这组图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教师播放图片,学生观看之后回答问题。
2.过渡。
提问:大家感慨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很多,那你们知道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吗?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
谈话:看来同学们需要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一次调查活动,才能对校园里的生物种类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
设计意图:从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入手,将问题聚焦到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从而揭示本课的主题,即调查校园中生活的生物种类。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调查方案
1.提问:我们如何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调查呢?
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问题。
2.学生分组制订调查方案并进行汇报,老师进行点拨。
(1)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2)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的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上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3)用绘画、拍照等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4)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进行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5)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不同颜色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郁金香,也可以分别记录成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6)要爱护动植物。
3.小结:科学家在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时通常也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做一次真正的调查研究。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首先要明确调查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制订调查方案,最后设计详细的调查记录表。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知道周密的调查计划对调查活动的重要性。
活动二: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1.对校园进行区域划分。
全班有几个小组,就把校园划分成几个区域。
2.每个小组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调查。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小组及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生物的大搜索,我们学会了制订调查方案和分区域调查,发现了校园里许许多多的动植物,知道了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设计】(共11张PPT)
3.形形色色的植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仔细对比花的颜色、花瓣的数量
亲代(木槿花)
后代(木槿花)
仔细对比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
亲代(桑叶)
后代(桑叶)
仔细对比树的整体形态
亲代(松树)
后代(松树)
其他植物有类似的现象吗?
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遗传和变异:
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自然界中,遗传是基础,使生命得以延续,变异是前提,促使生物进化,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有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植物延续至今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遗传和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 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0
探索
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活动手
编写用书请勿外度
也可以通过照片
或标本泉观察
选择两株植物。一体(后代)是由另一株(亲代)
比双。
结出的种子培育来的。观察比较亲代与后代植株有什么
相同和不可
仔细对比花的时
色,花酒的数星,
0的锁色、大小与
形状号。
亲代(木懂花)
后代(木懂花》
豫代(桑叶)
后代《桑叶)
5资料
植物后代和亲代菲常
速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
相似,这种现象透传:
础。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
植物后代和宗代之间也会
形形色色的植物
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
现见象0变异。


1.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之问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人类利用植物的读传和变异现象改著若人类生活?
27《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6课。本课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1.4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学段目标。此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上存在不同的生物,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已经描述比较过生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本课的内容则落在“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并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上。
本课通过观察典型古生物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特点,比较其与现代生物的异同,再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更多的古代生物。通过观察化石,描述古生物的形态,从而认识更多的古生物。之后,通过研讨对探索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遗传变异现象在生物中的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对生物的多样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现存生物都是由古生物进化来的,科学家是借助化石研究古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丰富学生对古生物的认识,思考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拓展部分利用橡皮泥或者黏土制作生物化石模型,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析】
研究古生物及其化石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本课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进行探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课前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化石认识古生物,了解其与现存生物的关联,这些内容都可以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需要学生课前掌握的资料有:①各种各样的古生物化石的资料,如恐龙化石、昆明鱼化石、三叶虫化石、鹦鹉螺化石等。②猛犸象和现代大象的资料。查阅、整理资料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有依据的推测。开展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扶,在课前完成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提供一些设备和模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2.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
3.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2.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探究古代生物的兴趣。
2.能基于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对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其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体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化石信息分析出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学生知识储备量较小,能否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并对古代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正确汇报,影响到学生对古代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生物化石、古代生物与相应现存生物的图片(自备)、相关文字资料(自备),记录表(自备)、橡皮泥(自备)、羽毛(自备)、树叶(自备)、鱼骨(自备)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视频引入。
提问:(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视频,出示图片)这段影视资料中出现的这些大型生物叫作恐龙,这些生物生存在什么年代?现在还存在吗?(板书:古代生物)
2.追问:这些古代生物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恐龙是人类从未见过的生物,我们是凭借什么将它们复原的呢?(板书:化石)
3.谈话:根据课前掌握的资料谈谈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如化石的形成、化石的种类或关于化石的其他知识。
4.小结:(出示化石图片)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古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被掩埋,其柔软的组织被腐蚀,而其坚硬的部分和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历程被石化,形成了化石。随着地壳运动和岩石的风化,这些化石暴露出来。科学家利用一些技术将化石还原成完整的古生物骨架,再根据还原后的骨架复原古生物的样貌。恐龙的样貌就是这样被复原出来的。
5.提问:除了恐龙,地球上还有哪些古代生物?
6.小结:(出示昆明鱼化石图片)1999年在我国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它生活在寒武纪时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有一条比较原始的脊椎,这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祖先。这说明古代生物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远古时期地球上有过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与现在的生物相像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设计意图:抛出的问题为学生打开了丰富多彩的古生物世界,学生必定认为古代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有了这个共识,进行古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就顺理成章了。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典型古生物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特点,比较其与现存生物的异同
1.谈话:(出示恐龙化石图片)从1822年人类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陆续又出土了不同品种的恐龙化石。结合资料,观察恐龙化石,各小组以一种恐龙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它与现在哪种动物相似,并完成记录表。
2.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成员选取一种恐龙化石,综合本组成员的课前准备资料,观察描述该恐龙化石的特点(可以从体型大小、是否有角或者有头冠、运动方式、食性等方面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说说它与哪种现代动物相似。
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记录员,填写记录表,记录讨论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每组记录员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4.小结:大家观察得很细致,科学家也是通过观察化石研究古生物的。(板书:观察)例如,三角龙头上有角,牙齿细小,推测为草食性,四足行走;霸王龙牙齿锋利,肉食性,双足行走;梁龙体态庞大,脖子很长,可以够到树顶上的叶子。恐龙是爬行动物,(出示鳄鱼、伞蜥等动物的图片)与龟、蛇、鳄鱼、巨蜥等现存生物较为相似。
5.提问:(出示图片)请大家对比观察恐龙骨骼和鸟类骨骼,你发现了什么?
6.学生发表观点。
7.过渡:(出示始祖鸟化石图片)始祖鸟有羽毛,且具有爬行类动物的骨骼特征。研究表明,恐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古代生物具有多样性,除了恐龙和鸟类,还有哪些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呢?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有依据的描述,意在引领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通过研究鸟类与恐龙的关系,巧妙过渡引出下一个环节,比较猛犸象和现代大象。
8.谈话:在动画片《冰河世纪》中我们认识了一头勇敢的大象,它的名字叫猛犸象。它和现代大象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像的地方,我们今天就扮演古生物学家一起来研究猛犸象吧。
教师出示猛犸象的化石图片和复原图,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资料,对比猛犸象和现代大象,讨论交流它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9.学生交流后完成记录单,记录员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10.提问:根据这些记录,你能推测出猛犸象的生活环境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
11.小结:猛犸象的大小与现代大象差不多,它们是在480万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下来的,存活于480万年前到4000年前。其化石出土于北极圈附近,而且从身体构造来看,它具有极强的耐寒能力,体表有厚厚的毛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猛犸象生活在寒冷的环境,这也是异于现代大象的地方。
12.研讨:你掌握了古生物学家的哪些研究方法?
学生发表意见。
13.过渡:对资料的对比整理可以使凌乱的资料变得有序。科学家研究古生物的另一个方法是将化石提供的信息与现代生物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其亲缘关系。(板书:比较)我们利用学到的方法可以研究更多的古生物。
设计意图:猛犸象与学生熟悉的现代大象相似,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推测其生活环境需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有依据的推测,激发学生探索古代生物的热情,以便开展活动二。
活动二:观察更多的古生物,推测一下它们可能是什么
1.谈话:科学家还发现了很多古生物化石(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请你通过观察推测一下它们可能是什么,并把化石和相应的名称连接起来。(完成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2.各组阅读资料,合作完成连线。
3.汇报交流。
(1)化石按图片顺序依次是菊石化石、三叶虫化石、恐龙蛋化石、鱼化石、蕨类植物化石、鸟化石。
(2)描述古生物的样子,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4.研讨:除了脊椎动物的骨骼可以形成化石,一些具有坚硬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叶片也可以形成化石。根据资料,上述的生物哪些在今天看不到了?哪些还依然存活?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汇报。
5.小结:这些生物有些完全适应了环境的变化,生存下来了,比如蕨类植物;有些为了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一直在演化,比如鱼类和鸟类。但是还有些由于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灭绝了,比如菊石、三叶虫和恐龙。
出示幻灯片,介绍“演化”与“灭绝”。
演化又称进化,指生物在不同时代具有差异的现象。演化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过程,演化是长时间的。
灭绝是指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已经不再存在。当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该物种就灭绝了。
设计意图:观察化石认识更多的古代生物,使学生加深了对古代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为之后制作化石模型奠定了基础。活动二需要使用活动手册,活动手册给出了古生物名称,可以降低学生识别古生物的难度。
三、拓展延伸,制作印迹化石标本
1.谈话:我们自己动手,一起来制作一个印迹化石模型。
2.明确制作方法。
(1)将橡皮泥压平。
(2)把植物叶、鱼骨或者贝壳等放在橡皮泥上,将其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橡皮泥模型晾干。
3.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制作模型,教师适时指导。
5.各组展示印迹化石模型,描述化石。
6.研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7.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8.小结:并不是所有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深埋地下,并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每一块化石都非常珍贵,我们应该尊重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感激他们的科学研究能让我们看到古生物的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用制作化石模型的活动引领学生体验神秘的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并加深他们对化石的理解,更好地达成对古代生物多样性共识。教师还可以展示真正的化石标本,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研讨
1.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时的积累我们认识了很多古生物,下面来一次知识竞答,看谁知道的古生物种类最多。(出示多种化石图片或古生物复原图)
2.学生推测它们是什么古生物,并抢答。
3.提问: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古生物,是因为自然界遗留了它们的化石,那么你能谈谈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5.小结: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存情况和生存环境,以及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从而知道生物从古至今的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丰富学生对古生物的认识,感悟研究化石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有些已不复存在。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推测古生物特征,推测其与现存生物的关系,从而认识古生物。我们应该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多姿多彩、奇妙无穷的古生物世界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开发。
【板书设计】(共12张PPT)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你们发现校园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现在就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发现吧!
校园里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和植物?
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
植物的二歧分类法
植物
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 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要求:
1.绘制一张简单的校园平面图。
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2.把发现的校园生物的名称写到校园平面图的正确位置上。
1.遇到不知名的动物或植物,可以在分布图上把它
画下来,尽量画得详细。
2.如果某一个地方的动植物较多,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
3.可以只标注生物名称,也可以在呈现生物种类的同时呈现区域内生物的多少。
4.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应力求直观全面。
注意
1.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给校园里的植物挂牌。
2.制作校园生物小报。
布置作业
。0
探索
1
交流调查活动,把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校园生物统计表(班绒记录表)
对不知名的别动物,
我们应详细描述它的
日期:
样子,说明是在哪儿
找到的。
组别
区线
环境
区域内生物名称
生物
名称
特点
(照片或图画)
数量
备注
搜索到的植物很
多,我们怎么对它
们进行分类呢?
科学
词汇
二歧分类法
图行天下¥ww,hetophoto.em6.201i101103589558913T

养养养养物

养并希
养养
带带善兼海梅普梅带海海
2)
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日期:
根据全班同学对校园生物的调查结果,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校园生物分布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7课。本课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2.4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12.4.1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12.4.2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学段目标。此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从古至今生物种类多种多样。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组织学生研究生物多样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以及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上。
本课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为什么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最后通过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使学生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知:1.从宏观上知道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多样性。2.对从古至今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能客观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环境依赖影响关系。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资料,如课件、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衣食住行等的重要资源。
2.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人类不良行为使地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生活中获取证据,描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2.能够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3.能够基于分析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原因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及周围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及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查阅资料,交流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难点: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关系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进而影响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多媒体材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视频引入。
播放一段生物多样性的视频资料,提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问题。
2.谈话:地球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每一类别下又有许多许多种生物,这些物种数量非常庞大,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板书:生物多样性)
3.提问:这些物种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4.小结: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都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无机环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每个生态系统中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依靠食物链相互联系,就是这种联系使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然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回顾并梳理地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将话题聚焦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二、探索
活动一:思考为什么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
1.谈话: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学生观看图片资料。
2.提问: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怎样的威胁?
学生查阅国内案例资料,交流讨论并汇报。
(1)学生汇报植物面临威胁的案例。
(2)学生汇报动物面临威胁的案例。
(3)学生汇报生态系统面临威胁的案例。
3.小结: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归纳起来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破坏、物种灭绝的加速和基因多样性的减少。
4.提问:面对这种现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教师适时板书:保护)
5.提问:同学们可以结合生物多样性和我们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我们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查阅资料,互动交流,进行汇报。
6.小结: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量、种类齐全的药材和充足的工业原料等。同时,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7.追问:如果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将面临什么?
8.小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或灭绝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人口的过度增长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过度消耗了生物资源,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壤,使很多物种在地球上消失,并且这一步伐正在加快。生态系统的剧变加速了生物种类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最终影响整个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存。如果不制止,人类将生活在孤独中,最终走向灭绝。
9.追问: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它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学生查阅资料,交流汇报。
10.小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只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才会不断丰富。另外,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它们消失了,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
设计意图:了解生物多样性所面临威胁的现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要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愿,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发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想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想法,试用反例“如果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将面临什么?”引导学生深层次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关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此设计通过逐层引导,使学生逐步感受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甚至人类种族生命延续的重要性。
活动二:交流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1.提问: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归纳整理,填写记录表并汇报。
2.小结: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采取了一些措施。我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措施,对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进行人工辅助保护。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基因库。大多数基因库贮藏主要农作物的种子。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等方式了解人类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活动三: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
1.商定宣传海报主题。
学生组内商定。
2.制定宣传海报内容。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制定海报内容。
3.设计海报封面。
学生对海报封面进行整体的文字图画设计。
4.展示海报。
学生展示交流,相互改进。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本课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海报的制作基于“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方面呈现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同时也是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总结与巩固。
活动四:集体研讨
1.提问: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2.小结:我们可以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不食用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节约水、电、煤气,避免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减少塑料制品及一次性纸杯和餐具的使用,避免白色污染,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学习并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解决我们能为保护身边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多种多样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多种多样的动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4课,主要通过课程标准里的“11.3.2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完成“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及“11.3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等学习目标。本课与本单元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共同指向同种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即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教科书做了如下安排:活动一,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通过对小狗的观察记录,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毛色及其他方面的异同,了解动物也有遗传变异现象,进而能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对动物呈现出的现象做出合理推测。活动二,小组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对其他动物图片的观察或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最后一个活动,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运用分类的方法,通过寻找某一类动物的相同特征,从多方面体会动物的多样性。研讨部分通过谚语、俗语等来进一步关注身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拓展部分则通过使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学习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就会相对容易理解。对于动物的多样性,经过几年学习,学生也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零散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并形成动物多样性的观念。本课开展的观察交流活动,学生要以事实为依据,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此活动需要进行大量观察记录和描述,需要学生具有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及合作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或资料以及充分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动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狗的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更多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动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多样性的原因是遗传和变异。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多种多样的动物卡片,狗的亲代与子代的照片(自备)、其他动物亲代与子代的照片(自备、)记录单(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其他动物亲代与子代的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经验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动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下面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动物。
学生回答。
2.揭题:地球上的动物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多种多样的动物。(板书课题:多种多样的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及学生对动物的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二、探索
活动一:比较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1.谈话:课前大家观察并收集了关于狗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小组内互相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学生搜集的部分图片)
2.学生观察后汇报:狗的种类多种多样,同一种类的狗也各不相同。
3.提问:一只狗妈妈生的一窝狗宝宝,这些狗宝宝相同吗?(出示图片及记录单)
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单。
《多种多样的动物》记录单 仔细观察狗妈妈和狗宝宝们,回答下面的问题: (1)描述狗妈妈和每只小狗的毛色与花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哪只小狗遗传了狗妈妈的毛色?哪只小狗相对妈妈的毛色来说发生了变异? (3)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什么样的,说说你的理由。 (4)仔细观察,我们还发现狗宝宝遗传了狗妈妈的哪些特征?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5.小组汇报交流。
6.提问:除了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它们在哪些方面也有异同?
7.师生交流。
8.小结:小狗也有遗传变异现象。狗的后代和亲代在毛色、花纹、体型等方面都有异同,且它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也各不相同,这也使得狗的种类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观察交流活动重在通过观察事实和比较异同,了解某种动物(狗)亲代与后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不同,这些不同表现在毛色、花纹、行为方式等方面。本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动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感知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同时也为活动二做铺垫。
活动二:小组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1.谈话:除了狗,自然界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接下来,请各小组交流下面这几种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教师出示企鹅、长颈鹿、猫、马、袋鼠的亲代与子代的图片。
2.小组讨论企鹅、长颈鹿、猫、马、袋鼠的遗传变异现象。
3.小组汇报交流。
4.小结: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他们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同样也有遗传变异现象。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
5.谈话:其实动植物遗传变异现象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下面我们来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教师出示资料: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6.小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相同的基因使生物体有相同的性状,表现为遗传;基因长期发展过程中发生结构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出现了变异。变异可以分为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和由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没有遗传变异,就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本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将学生的视野由一种动物拓展到更多的动物,进而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动物种群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补充一些资料可使学生对遗传变异现象有更多深入的认识。
活动三:集体研讨
1.谈话:遗传变异的秘密虽然深奥,但生活中许多浅显易懂的谚语或俗语生动地描述了遗传变异现象。
(1)提问:说一说下面谚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的是动物的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动物的变异现象。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呢?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进一步结合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身边动物遗传变异现象的关注。
活动四: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
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多种多样,为了清楚地认识它们,请你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给动物分类。
教师出示8种动物图片。
思考: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这8种动物进行分类呢?
2.小组讨论并汇报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生整理分类方法:按运动方式,分为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分为家养、野生;按食性,分为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分为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类、软体类。
3.提问:你们对这些分类方法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
4.谈话:科学家们按照一定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比如有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等。
5.小组活动。
(1)各小组总结归纳以上某一类动物的特征,并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再次对8种动物进行分类。
(2)其他小组来为这一类动物增添新成员。
设计意图:本活动放眼整个动物世界,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从生活环境、繁殖方式、运动方式、形态特征等多方面感知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
三、课堂小结
自然界的动物多种多样,正是因为遗传和变异的作用。遗传和变异是动植物的基本特征,遗传保持了物种的延续性,变异则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
四、拓展
1.选择一种动物,观察动物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以《××宝宝和它的妈妈(爸爸)》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2.思考:动植物由于遗传和变异呈现出多样性,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我们人类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鉴于课堂上对动物观察的局限性,写观察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进一步巩固本课学习目标。同时思考的问题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从植物、动物、人类、古代生物四个角度着手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话题,并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有一定涉及。本课则从学生自身的视角出发,以“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个生物个体的独一无二。教科书安排了“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相貌的异同”以及“记录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两个活动。从内容角度而言,教科书利用学生对相貌的着眼点使学生对“性状”这一概念产生初步的理解,也能使其体会生物的性状是多种多样的;从研究方法角度而言,两个活动涉及对比观察与表格记录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应安排学生通过统计手段归纳班级记录结果,并用简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产生初步了解。
【学生分析】
本课依照“对比不同个体的相貌相似程度,最终理解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逻辑开展。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在同班同学之间开展上述归纳调查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亲子或胞亲间相似度较高的照片,这更利于学生理解“相似程度高的人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一点,也能利用遗传变异的知识理解亲缘关系与相貌相似之间的关系。本课活动开展难度较低,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物,并在课程结束后的生活中仍保持自主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人类亲代与后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3.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人与人相貌特征的相同与不同。
2.能将人的相貌特征整合起来比较分析人与人的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人类个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改善着人类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难点: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不同生物个体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镜子、人体遗传转轮,某一家庭亲代与后代的照片(自备)、记录表(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三代或四代同堂全家照、双胞胎照片、人类遗传转轮图、有关遗传病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播放人脸支付或人脸解锁科普视频)我们身边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视频里向大家展示的是一种什么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或面容识别技术)你在哪里见过它?你觉得它有什么好处?
2.提问:你觉得人脸识别安全吗?为什么?
3.小结:我们都拥有着不同的相貌,因此我们的长相才能成为我们的密码。人脸识别真的无懈可击吗?我们的相貌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活动探究它的真相。(板书课题:相貌各异的我们)
二、观察不同个体相貌的异同
1.提问:我们怎么判断两个人长得像不像?你会关注哪些地方?(观察教科书第33页表格获得提示)可见,我们身上有许许多多的相貌特征,我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的特征称作性状。(板书:性状)
2.谈话:(出示记录表,选取眼皮单双、耳垂有无、下颌是否有沟、眉毛细长粗短、鼻梁直弯5组相对性状进行研究)请大家根据这5种性状,在组内相互观察,你和其他组员的相貌有何异同?
3.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按组汇报,教师统计数据并展示。
5.提问:观察统计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不同的同学拥有不同的性状组合。
提问:这份数据可以说明每个人的长相都各不相同吗?
预设学生回答:不能,穷举5种性状的组合方式共有32种,在40人左右的班级中必有重复情况。
6.提问:(选出两位5种性状都一致的同学)这两位同学填表的内容一模一样,他们的相貌相同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学生回答:通过其余性状判断不相同。
7.小结:通过刚才的调查活动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两位同学身上某一个相同的性状时,它们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有着微小的区别,还可能一点也不一样。不过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两位相貌一模一样的同学。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再扩大,来寻找更多长相接近的人。
三、研究亲代与子代之间、双胞胎之间的相貌差异
1.提问:在我们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会长相很相似呢?
预设学生回答:父母孩子之间、双胞胎之间。
提问:他们的相貌会完全一样吗?我们继续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
2.谈话:(出示相貌相似的一组亲子或双胞胎照片)从这几组照片中,你能辨别出他们的相貌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照片中人物的相貌,汇报其异同点,比较哪个小组相同点找得多,不同点找得准确。
4.小结:可见,只要我们观察得足够细致,总能从外表相似的两个人身上找到他们的不同性状。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5.谈话:性状研究得越多,就越能发现两个人相貌上的不同。实际上,现在的面部识别技术收集了人面部大约80个性状的信息。通过观察这么多性状,它可以识别出世界上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所以面部识别技术是相当科学且完善的一项新兴技术。
四、拓展延伸,了解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的奥秘
1.提问:从刚才的亲子观察中,你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发现?你能试着猜想其中的原因吗?
预设学生回答:亲子之间、双胞胎之间的相似度要比两个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高。
2.谈话:的确,我们身体中有能控制我们身体性状的密码,这些密码会随着生育从父母那里传给我们。我们和自己的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作遗传。
3.谈话:能遗传的不只有相貌性状,还有许许多多的特征。(出示性格、行为习惯及遗传疾病等资料)大家回家后可以多方面观察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各种特征,你会对遗传有更加深厚的认识。
4.小结:在本单元的前几课,我们领悟了植物、动物都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个人类个体,我们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大自然有着千千万万、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是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应该保护这样的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它造就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板书设计】
相貌各异的我们
性状
眼皮 耳垂 下颌 眉毛 鼻梁
单 双 有 无 有沟 无沟 细长 短粗 直 弯
人数《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2课,是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延续,与第1课共同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调查活动,完成课程标准里的“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3.3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学段目标。此前,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对植物、动物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了探索,了解了生物的多样性。本课的内容则落在“针对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校园生物状况”上。
本课首先通过回忆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引出校园生物的相关问题;然后通过交流调查活动将各组的调查结果汇总在一起,形成对校园生物种类和分布的整体认识;对生物整体有了认识后,确定一个标准,按照二歧分类法将校园里的植物进行分类;最后,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校园生物状况。通过观察分析校园生物分布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校园生物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发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1.具有对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中发现的生物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这样为应用二歧分类法将生物进行分类及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奠定基础。2.对校园环境特别熟悉,能在平面上进行简单的分布。3.简单分布之后,通过设计、画图将生物呈现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校园生物较多,学生可能会遇到不熟悉的生物,这就需要教师提前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并实地观察校园生物,为学生的学习、认识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2.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二歧分类法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
2.能通过制作生物分布图呈现调查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2.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他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愿意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校园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生物分布图,校园生物分布图贴纸,红点贴,直尺(自备)、彩色铅笔(自备)、记号笔(自备)、A4纸(自备)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校园生物统计表(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生物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都是什么生物?
2.谈话:你还认识哪些生物?它们都生存在哪里?
3.小结:是的,大家在校园里认识了很多生物,那我们一起把大家的发现制作成校园生物分布图吧!(板书课题: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交流呈现校园里的生物,为后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奠定基础。
二、交流调查记录,整理汇总调查表
1.谈话:通过调查活动,你们发现了有多少种生物?现在就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发现吧!
2.提问:请各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在校园里搜索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各有多少种?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实物投影展示)
3.分组汇报,教师汇总。
谈话:我们已经把各组的调查结果汇集成了一份班级记录表。让我们来看一看校园里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
4.提问:我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找到了吗?(学生思考)
5.小结:是的,动物、植物一年四季都会有所不同,我们长期调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交流调查结果的活动。学生对校园生物进行班级汇总,汇总的内容包括调查区域的名称、区域的环境特点、区域中发现的生物名称、区域内生物的数量等,汇总好之后为后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用二歧分类法分类
1.谈话:同学们,大家在校园里发现了这么多生物,我们将这些调查到的生物又进行了整理、汇总,大家还有什么好办法整理一下这个调查结果吗?
2.提问:排序和分类也是整理信息的两种有效手段。(出示图片)你有什么办法将这些植物进行分类吗?
3.同桌合作,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整理。
4.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5.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分类的方法,叫二歧分类法,就是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请大家试着用二歧分类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
6.同桌再次合作,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7.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8.小结: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二歧分类法,今后也可以运用二歧分类法进行分类,以方便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二歧分类法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学生对校园植物有了统一的认识,也对二歧分类法有了全新认识,为今后分类物体提供了方法。
四、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谈话: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那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地看到校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呢?
预设学生回答:可以画一张校园简图,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动植物,就在校园简图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来。
2.提问: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1)遇到不知名的动物或植物,可以在分布图上把它画下来,尽量画得详细。(2)如果某一个地方的动植物较多,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3)可以只标注生物名称,也可以在呈现生物种类的同时呈现区域内生物的多少。(4)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应力求直观全面。现在,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5.教师出示一张校园简图,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小组发现的动植物贴到相应的位置。
6.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校园生物分布图,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学生回答:有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多,有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少。花坛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多,操场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少。
7.提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花坛里有土壤,适合植物的生长,而动物以植物为食,也会来这里安家,在花坛中会形成食物链,甚至会形成食物网,所以花坛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多。
8.交流:推测一下,如果扩大我们调查的范围,生物种类会有什么变化?生物种类会有什么特点?
9.小结:我们会发现更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了校园生物,通过先将校园中的生物编号,再将号码标注在校园平面图的相应位置等多种方法制作了校园生物分布图,便于对校园生物形成整体认识,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五、拓展延伸
学校里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请同学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给校园里的植物挂牌,并制作校园生物小报。
【板书设计】(共12张PPT)
1.校园生物大搜索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麻雀
燕子
蜻蜓
苍蝇
蝗虫
喜鹊
蚯蚓
蜈蚣
蚜虫
瓢虫
蜗牛
蚂蚁
槐树
杨树
银杏树
柳树
桃树
枣树
革命草
牛筋草
地锦草
车前草
爬山虎
马齿苋
狗尾巴草
牵牛花
韭兰
商陆
牡丹
菊花
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校园是一个小区域,让我们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调查,弄清校园中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吧。
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
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什么?
调查之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调查任务。
2.制订调查方案。
3.设计调查记录表。
调查任务:
调查活动方案:
课堂小结: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3.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
。0
孩河
路每其具星是鼻鼻扇县鼻是晶鼻鼻鼻鼻鼻是鼻县
人一一先瑞
B通国
29.0y1
找生活在地下的
小动物要带上小
我们还可以从脚印、粪
铲。最好带上放
便、毛等踪迹推知热藏
大镜。
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
不要采摘植物
的鸟也应该记下来啊!
和伤容动物!
我们组开始
大控索吧!
提示
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
种动杭植物。
·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设计调查记录表,记录我们的发现。
·选择感兴趣的生物重点调查。
调查目的:校园中的生物种类
调查地点:花坛
调查时间:现在开始到下次上
课前。
调查用具:放大镜、照相机、
生物分类的图书资料、记录本、笔等
调查方法:
1.观察花坛中所有的动物和植
物,统计它们的数量和记下它们的
名称。
2.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
下照片。
3.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
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
鸟也应该记下来。
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
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
调查目的:校园中的生物种类
调查地点:花坛
调查时间:现在开始到下吹上
课前。
调查用具:放大镜、照相机、
生物分类的图书资料、记录本、笔等(共19张PPT)
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它们都是古代生物。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小资料:1999年由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与现在哪种动物相似呢?
看一看
猜一猜
恐龙名称 化石特点描述 相似的现代动物
化石档案
三角龙
蜥蜴
相似
霸王龙
鳄鱼
相似
比一比,鸟类化石和恐龙化石,你发现了什么?
亲缘关系
猛犸象
对比猛犸象与现代亚洲象
比一比,想一想。
相似 不同 生活环境
猛犸象
现代亚洲象
身长5米。
身高3米。
食草,哺乳动物。
身长5~6米。
身高2.1~3.6米。
食草,哺乳动物。
1.体重6~8吨。
2.背部为最高点。3.极厚的脂肪层,身披浓密的毛发。4.门齿1.5米,卷曲程度较大。
寒冷地区
1.体重3~5吨。
2.头部为最高点。3.身披稀疏短毛,4.门齿1米多。
温暖地区

三叶虫
蕨类植物

菊石
恐龙蛋
演化:
又称进化,指生物在不同时代具有差异的现象。演化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过程,演化是长时间的。
灭绝:
指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已经不再存在。当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该物种就灭绝了。
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1.将橡皮泥压平。
2.把植物叶、鱼骨或者贝壳等放在橡皮泥上,将其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橡皮泥模型晾干。
动动手
知识竞答
看谁认识的古生物最多(共11张PPT)
5.相貌各异的我们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的相貌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吗?
发型不同
下巴形状不同
找出脸部的不同处
眉毛不同
鼻子形状不同
眼皮不同
嘴型不同
下巴形状
眼皮
鼻子形状
嘴型
......
不易改变的特征
发型
眉毛
......
易改变的特征
调查我们的相貌
眼皮 耳垂 下颌 眉毛 鼻梁
单 双 有 无 有沟 无沟 细长 短粗 直 弯
A
B
C
D
人数
相貌特征:指人身上不易改变的外貌特征。
相貌特征的性状:某种相貌特征的不同表现特征。
下颌中央形状
耳垂
前额发际
下颌有沟
下颌无沟
有耳垂
无耳垂
V形发际
平发际
研究一对性状
研究两对性状
研究三对性状
……
2种
2×2=4种
2×2×2=8种
……
利用自己调查的相貌特征对自己、家人或朋友的身份进行编号。
编号时从内向外依次查找,比如从有无耳垂开始,到前额发际结束,最后停留的数字就是自己的身份编号。
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莱布尼茨
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
作业
观察自己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相貌特征并进行记录,找找你和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共9张PPT)
4.多种多样的动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异同
著名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对生物遗传和变异做出了解释。后人用孟德尔的研究结论不能圆满地解释诸如有些动物的皮毛都是黑色的,但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皮毛这样的现象。后来科学家对此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相同的基因使生物体有相同的性状,表现为遗传。基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结构的改变,结构改变了的基因使生物体发育出不同于改变前的性状,出现了变异(可遗传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如金鱼基因突变导致其后代出现不同花色。
除了因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后续研究发现,环境改变也可引起变异,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19世纪初,尺蠖蛾的翅由于工业污染由浅色变成了黑色,尺蠖蛾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异。但后来由于环境治理,尺蠖蛾的翅又变成浅色。
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秘密,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它们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同样也有遗传变异现象。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物。
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给这8种动物进行分类
鸟类
鱼类
昆虫
哺乳类(共11张PPT)
7.保护生物多样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知识回顾
无机环境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0
生物
植物
动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孢子
种子
无脊椎
脊椎
植物
植物
动物
动物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腔肠动物
环节动
软体动物
节肢动
鱼类
两栖类
肥行类
鸟类
哺乳类

0

每个生态系统中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依靠食物链相互联系
拍信版权Paixin.com
0228
W
3


4⊙
江豚迁地工程
在鄱阳湖开展江豚种群及健
康状况普查,并挑选8头合适的个
体从鄙邵阳湖水域输出。
4头迁入天鹅
洲故道水域,以改
湖北
善该故道江豚群体
长江
遗传结构。
江西
湖南
制图/胡恺
4头作为第一
批建立者种群,迁
入何王庙集成垸
江豚保护区。
CNCB国家是因库
生物多样性

法律问题研究
D.COM京东
史学温◇着
身人天卡角社
生态文明丛书·主端@严林时主编国林素杨志华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hengwu Duoyanging
ODe Falu Baohu
中爱虹/密
图年辉风州
中国履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四次国家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China's Fourth National Report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c of China
UNEE
中国环境利学出版社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图
中所有的生物,
即动物、植
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
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多样性三个层级
遗传多样性
全世界目前约有3.4
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
动物濒临灭绝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
01992年,153个国家签署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0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02001年,第55届联大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改为5月22日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主题是“海洋生物多样性
国际生物多样性目《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形形色色的植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3课,引领学生从植物的外部性状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对物种多样性的探索和研究。教科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的问题将话题定位在了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同一种植物的亲代与后代、后代与后代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探索”通过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比较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第三部分“研讨”针对“探索”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信息整理,引领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第四部分“拓展”通过搜集和交流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资料,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学生分析】
通过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已经认识到同是植物,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生活在土壤中,有的生活在水塘里。植物根据外部形态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略不同种类的植物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本课学习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认知和表达能力较好,对植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并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过植物,因此当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最好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完成观察记录和展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
3.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4.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难点: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观察比较植物异同记录表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图片导入。
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谈话:世界上生活着几十万种植物,有生活在水里的藻类植物,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还有用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同学们之前已经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大家都搜索到了哪些植物呢?
学生回答自己在校园内发现的多种多样的植物。
2.提问: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植物过渡到学生比较了解的校园植物,开门见山地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上。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1.过渡。
提问:同学们都认真观察过植物,那么植物“宝宝”和植物“爸爸妈妈”长得完全一样吗?
2.出示植物图片(木槿花、桑叶、松树)进行比较。
比较三种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
4.小组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
(1)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子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
5.小结:这三种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特征,同样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提问:除了这三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的现象吗?
7.师生互动:玉米长出了不同颜色的玉米粒、三叶草中会出现四叶草等。
8.小结:我们把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相似的特征叫作遗传,不同的特征(差异)叫作变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种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让学生分别从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植物的整体形态等方面学会观察,从而充分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活动二:研讨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1.谈话:在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那么在同代同种植物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2.出示校园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菊花图片。
提问:校园花坛中的菊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
3.师生互动:这是变异现象。
4.小结: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也是变异。正因为遗传变异普遍存在,植物才既有共同特征又各不相同。
5.过渡。
谈话:植物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亿年前,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称霸陆地的种子植物等。植物延续至今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6.师生互动: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7.小结:在自然界中,遗传是基础,使生命得以延续,变异是前提,促使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使自然界的植物多种多样。
三、研讨: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1.过渡。
谈话: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出示图片。
师生互动: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
四、拓展
1.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
谈话: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的吗?他是怎样发现的?
2.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
3.小组汇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4.小结: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5.探讨: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
6.师生互动:向孟德尔学习
7.延伸:除此之外,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也颇有研究。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认识著名的科学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了解他发现的生物的遗传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搜集资料,将课上学习延续到课后,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五、课堂小结
谈话:自然界的植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遗传和变异使植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动物和人类是否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呢?它们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探索、思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