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
一、基础与巩固
1.按要求写拼音或字形。
元xūn( ) diàn( )基 选聘( ) yáo( )言 zhì( )友
宰( )割 shǔ( )名 彷徨( ) 罗布泊( ) 殷( )红
地壳( ) 热泪盈眶( ) 萦( )带 曛( ) 铤( )
夐( ) 至死不xiè( ) 鲜( )为人知 jū gōng( )尽cuì( )
当之无kuì( ) 家yù( )户晓 妇rú( )皆知 jié( )然不同
fēng( )máng( )bì( )露
2.根据词语意思填词语。
(1)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 :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3)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4) :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5) :每家每户都知道。
(6) :锐气和才干全部都显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 :父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广泛为人所知晓。
(8) :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眼泪充满了眼睛。
(9)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 :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
3.文学常识填空。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为___________。传记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述详实史实为主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另一类属______________,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一般不虚构,_______________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4.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鞠躬 爆炸 宰割 佩服 锋芒毕露
B.极端 坦白 仰慕 残案 可歌可气
C.大厦 蓬草 昼夜 长亭 家瑜户晓
D.颤抖 焦虑 筹划 拨尖 鲜为人知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本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各部分内容安排有些杂乱无章。
C.文章自始至终以友谊为基调,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真挚的情谊令人感动不已。
D.这篇文章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道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让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
D.中国轮椅击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的“梦之队”。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二、阅读理解
(一)课文重读
《邓稼先》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
②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寿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⑤戈壁难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千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⑥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⑦我父亲诞生18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8.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
9.体会文中加线字“撑”好在哪里?
10.“也不知道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1.请你为邓稼先说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2.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行文。
1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14.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15.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三、写作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两个人物,突出表现这俩人的不同之处。
【课文片段在线】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第1课 邓稼先
一、基础与巩固
1.按要求写拼音或字形。
元xūn( ) diàn( )基 选聘( ) yáo( )言 zhì( )友
宰( )割 shǔ( )名 彷徨( ) 罗布泊( ) 殷( )红
地壳( ) 热泪盈眶( ) 萦( )带 曛( ) 铤( )
夐( ) 至死不xiè( ) 鲜( )为人知 jū gōng( )尽cuì( )
当之无kuì( ) 家yù( )户晓 妇rú( )皆知 jié( )然不同
fēng( )máng( )bì( )露
【答案】元xūn(勋) diàn(奠)基 选聘 pìn yáo(谣 )言 zhì( 挚 )友 宰割zǎi shǔ(署)名 彷徨 páng huáng 罗布泊pō 殷红 yān 地壳 qiào 热泪盈眶 kuàng 燕然勒功 yān 萦带 yíng 曛 xūn 铤tǐng 夐xiòng 至死不xiè( 懈 ) 鲜为人知 xiǎn jū gōng( 鞠躬 )尽cuì( 瘁) 当之无kuì( 愧 ) 家yù( 喻 )户晓 妇rú(孺)皆知 jié( 截 )然不同 fēng( 锋 )máng( 芒 )bì( 毕 )露
2.根据词语意思填词语。
(1)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 :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3)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4) :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5) :每家每户都知道。
(6) :锐气和才干全部都显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 :父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广泛为人所知晓。
(8) :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眼泪充满了眼睛。
(9)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 :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
【答案】①可歌可泣②至死不懈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当之无愧⑤家喻户晓⑥锋芒毕露⑦妇孺皆知⑧热泪盈眶⑨马革裹尸⑩层出不穷
3.文学常识填空。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为___________。传记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述详实史实为主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另一类属______________,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一般不虚构,_______________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答案】书面的、口述的、“自传”、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文学范围、纪实性。
4.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鞠躬 爆炸 宰割 佩服 锋芒毕露
B.极端 坦白 仰慕 残案 可歌可气
C.大厦 蓬草 昼夜 长亭 家瑜户晓
D.颤抖 焦虑 筹划 拨尖 鲜为人知
【答案】A
【解析】B项,“可歌可气”——“可歌可泣”;C项,“家瑜户晓”——“家喻户晓”;D项,“拨尖”——“拔尖”。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本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各部分内容安排有些杂乱无章。
C.文章自始至终以友谊为基调,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真挚的情谊令人感动不已。
D.这篇文章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
【答案】B
【解析】B项,选材上虽然“散”,但形散而神不散,各部分内容安排并不显得杂乱。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道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让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
D.中国轮椅击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的“梦之队”。
【答案】B
【解析】B项,“鲜为人知”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与语境不符。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答案】C
【解析】A项,“拓展”不能搭配“感受”;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身影”;D项,句式杂糅,删掉“由”。
二、阅读理解
(一)课文重读
《邓稼先》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
②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寿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⑤戈壁难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千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⑥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⑦我父亲诞生18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8.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
【答案】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事件的概括。仔细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结合题干中关于邓稼先的一件事,定位到内容区间,然后进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洁。结合第⑤段中“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分析,可概括出意外发生时别人劝说邓稼先离开,但是他仍然坚守岗位。结合前文中“戈壁难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千多摄氏度”分析,可知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但是为了核武器的研究仍然坚守岗位,体现了他不惧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9.体会文中加线字“撑”好在哪里?
【答案】“撑”字很有气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撑”指支撑,结合句中“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分析,写出中国男儿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撑着天地,体现出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形象。
10.“也不知道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对下属的关怀及其内心平易近人的情感的极力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把握作者情感,从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了解叙述事件的角度出发。分析题干中“也不知道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内容,注意抓住关键词。“蓬断草枯的沙漠”写出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埋葬同事、埋葬下属”时邓稼先的心情是极为沉痛的。表现出作者对坚守在恶劣环境之下以及直面同伴生死的邓稼先由衷的钦佩。
11.请你为邓稼先说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答案】我这一辈子,生而平凡,亲眼目睹国之不国而忧心忡忡,为了国家的独立,我甘愿在戈壁滩上坚守,为祖国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奉献终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注意要从第一人称入手,结合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进一步体现出人物品格。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2.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行文。
【答案】时间 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中的几个段落开头都有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由此可以判断是时间顺序。选文写的是张其彬在实验基地的见闻和感受,由此可以确定线索。
1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答案】示例一:“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示例二:“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作用:描写戈壁滩的风沙之大,说明实验车队行车的难度很大。
【解析】首先找出典型的描写环境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4.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案】侧面烘托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
【解析】日记体现的是人物的心声。解答本题,要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张其彬怎样的精神品质。
15.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答案】是。理由:①地下室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②室内温度过高,紧张忙碌中,大家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但大家各有分工,按规定的程序完成各自的任务。
【解析】结合第七至九段留守人员的工作环境、条件和任务来表述理由。
三、写作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两个人物,突出表现这俩人的不同之处。
【课文片段在线】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答案】继母是个恶毒的女人,对她非打即骂。她吃不饱穿不暖,满身伤痕,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即便是这样忍气吞声,她的灾难还是来了。在她七岁的时候,丧心病狂的继母挥刀砍下了她的右手,她的人生从此残缺不全。为此,继母也被关进牢中服刑。不久,花心的父亲又离婚再娶,那个恶毒的女人和父亲所生的小男孩,也和当初的她一样有了同样恶毒的继母。小男孩不仅受到了她所受过的苦,还受尽外人的歧视,甚至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他成长得比她更为凄惨。报应,这就是报应,母亲咬着牙说,她却沉默了,显得心事重重。从那以后她竟然经常往小男孩那儿跑,偷偷给他送好吃的,还把自己的零用钱给他。时光飞逝,高考的时候她以高分考入理想的大学,学费无着落;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世及自强自立,引起了电视台的关注,电视台为她募得两万元捐款。念四年大学,两万元已算拮据,她却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将捐款的一半分给了小男孩。
【解析】写作时注意观察,要紧扣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使用对比手法,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