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梦 境
社 戏(第一课时)
——鲁迅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
集《野草》,杂文集《热风》《且介亭
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作者简介
一、初读理情节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的结构。
线索:到赵庄看戏
一、看戏前(1-4)
二、看戏中(5-30)
三、看戏后(31-40)
社
戏
一、看戏前(1-4)
二、看戏中(5-30)
三、看戏后(31-40)
看戏前的波折(5-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二、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3.小住平桥村的生活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极偏僻
临河的小村庄
2.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1.得到优待
2.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
3.有钓虾、放牛等乐事
4.可以看社戏
3.小住平桥村的生活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乡间的小朋友。
(3)表现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为下文写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三、读“看戏波折”思考:
1.有哪些波折?哪些转机?
2.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读“看戏波折”
波折:1.叫不到船
2.母亲嘱咐我不能发脾气,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3.外祖母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
转机:1.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2.可以和我一同去
3.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我的心情:盼望—急得要哭—沮丧—高兴—沮丧—兴奋
“情节曲折”的好处
1.为下文看戏途中的好心情做铺垫。
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3.使文章文气摇曳,引人入胜。
四、读文章第10段,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内容进行详细地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对此进行赏析。
语言赏析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这一句对小伙伴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点”“磕”“退”“上前”等,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通过“已经”“即”这些副词,表现看戏时的急切心情。
五、读第11、12段,完成任务:
1.朗读,并体会写景语言的优美
2.从中任意选择一句完成书面赏析,写在课文相应的位置。
语言赏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赏析:
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富有江
南水乡特征的景物的香味,空气清新。
"扑面"这个词从侧面体现出船行的很
快,表现了小伙伴们兴奋的心情。
语言赏析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赏析:
“朦胧”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
江南月色在水气氤氲中迷蒙、富
有诗意的特点,体现我们当时愉
悦的心情。
语言赏析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赏析:
这一句把连山比喻成兽脊、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山在夜色中的颜色、线条。
山在船行进时视觉上给人的上下起伏
的感觉。“踊跃”“远远地跑向船尾"
化静为动,表现船行之快,衬托出小
伙伴们急切又兴奋的心情。
语言赏析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赏析: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横笛的
悠扬,“自失”写出作者当时为笛声
而吸引陶醉、沉静的心情。
景物描写手法总结
1.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2.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描写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潺潺"的水声,横笛的悠扬,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运用修辞方法。
山水之间、月色之下、横笛悠扬、赏心乐事——江南水乡月夜图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或衬托人物性格、品质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5.表现中心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环境描写写出了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渲染了朦胧、静谧的氛围,烘托着我的好心情,表达着我的景色的喜爱和留恋。为下文在赵庄看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有力地表现了中心,这一路所见的优美自然风光正是我难以忘怀这一夜的重要原因。
梦 境
社 戏(第二课时)
——鲁迅
了解戏剧知识
老生
小旦
了解戏剧知识
生 旦 净 丑
一、读第14-22段,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将目光定格在赵庄社戏的舞台上,看看这夜的戏到底怎么样?
提示:(谁) 表演了 。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到戏台上的具体表演内容。
那一夜的戏
铁头老生表演了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却并不翻跟头。
小旦表演了咿咿呀呀的唱。
很老的小生不知表演了什么。
红衫的小丑表演了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
老旦表演了坐下来唱,她抬手我以为要走,她却慢慢放在原地继续唱。
蛇精、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
一、读第14-22段,思考问题:
2.了解了这台上之戏,我们的目光再拉远一点,看看台下孩子们的样子。
提示:请大家把舞台之下的情景分成两类来整理,一是孩子们看戏的状态是怎样的,二是孩子们之间的状态是怎样的,分析双喜、桂生的特点。
看戏状态
想看蛇精,跳老虎却一直不见
老小生
我有些疲倦了
年纪小的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自管自己谈话
红衫小丑
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老旦
最怕,大家很扫兴,破口喃喃的骂,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打呵欠。
综合戏台下孩子们看戏的表现,你觉得那一夜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看戏时孩子之间的交流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
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门陪我的。
双喜
桂生
所有孩子
找到了看戏时孩子之间交流的表现,你能再用一个词说说孩子们的感受吗?
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
看戏都打呵欠,看到红衫小丑被打都笑了起来,双喜提出回程大家立刻赞成。
友爱热情
善解人意
体贴
善解人意
小领导
淳朴热情
关系融洽
一、读第14-22段,思考问题:
3.综合以上,你能综合性地运用关联词语来说一说那天晚上孩子们看戏的状态吗?
看台上之戏的时候孩子们不高兴,没兴趣,但是台下孩子们亲密无间,彼此关心,玩得很高兴。
戏台上的戏看得孩子们五脊六兽,但是戏台下孩子们关系挺好,玩得挺开心。
台上的戏既看不清,也没什么意思;但是戏台下双喜、桂生都对"我"很好,"我"感觉很好。
思考:为什么“我”觉得那一夜的戏是一场好戏?
1.江南的美景
2.小伙伴的陪伴
一方面,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也很少再见到。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
另一方面,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二、读第23-30段,思考问题:
戏看完了,为什么作者又要写偷豆,小说题目时《社戏》,偷豆这个情节能不能不写?
提示:
请同学们读课文23-30段,思考从偷豆中读出了什么?提示:人物形象、氛围情趣。
读出了可爱的小伙伴
双喜
原文:"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
分析:有领导力。
原文:(1)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2)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分析:做事考虑周全。
读出了可爱的小伙伴
阿发
原文: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分析:淳朴、热心
读出了可爱的小伙伴
小伙伴
原文: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分析:年长的孩子摇船、生火;年幼的孩子剥豆。每个孩子分工明确、干起活来井然有序。看出他们动手能力强。农家的孩子十几岁就会生火、做饭。可见他们的能干。而且从他们对待我的态度能看出他们的热情好客。
六一公公的形象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好强。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读出了情趣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真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分析:“散开”和“抛”这两个动词,体现出了这几个孩子们在偷豆时一种愉快、兴奋的心情,对偷豆充满了热情。
读出了情趣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分析:“浮”,从中可以读出伙伴们任“任凭”由着小船飘向远方,不再划了,这时也没有父母管着,只有一群好朋友相伴。悠闲自在。
读出了情趣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分析:这里的“围”和“撮”不知不觉中就体现出了孩子们吃豆时的热闹,更包含着其中的快乐。
读出了情趣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分析:吃豆时的情趣还体现在一种“野趣”上,比如在船上,混着豆麦的清香和潺潺的流水声,有意境。吃的时候是,新鲜,好玩。用手”,新鲜,好玩。
读出了情趣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分析:偷完豆后还有点顾虑,一番讨论后,孩子们居然还索性用旧账抵新账,还要骂上八公公一两句的,真是让人感觉有些淘气、天真和幼稚。这不就是一种童趣的体现吗?
小结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机灵调皮的天性。"偷"让我感受到轻松自在,和谐融洽。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思考
题目是《社戏》,偷吃罗汉豆,这件事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虽然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偷吃罗汉豆也是看戏的一部分,它能表现人物形象,正是偷豆,并不引人入胜的好戏也精彩了。它还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理解主题
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点明主旨的话?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大家用“我怀念的是……”句式来回答。
理解主题
我怀念的是小伙伴的陪伴
我怀念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
我怀念的是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
我怀念的是童年生活的童真和野趣
我怀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理解主题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