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4课时 《说和做》 学习任务单
——————— 核心任务:比较联读识人物———————
第一部分 基础与巩固(必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函寄(hán) 硕果(shuò) 炯炯目光(jiǒng)
B.澎湃(bài) 校补(xiào) 迥乎不同(jiǒng)
C.潜心(qiǎn)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è) 深宵(xiāo) 气冲斗牛(d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独裁 高标 心会神疑 潜心惯注
B.游行 慨书 视死如归 一反即往
C.淋漓 救济 心不在焉 群蚁排衙
D.典藉 疏赖 昂首挺胸 望闻问切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更高。弥,更加。)
B.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C.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D.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势之盛可以跟斗牛相比。)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攻破这个科学难题,他一年多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放在一边,现在终于成功了。
B.我们不应兀兀穷年,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C.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岸的气候条件却迥乎不同。
D.细细算来,他大半辈子沥尽心血,创作了许多诗歌,虽然增添了许多白发,却对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闻一多)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②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③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A.拟人 排比 对比 B.比喻 排比 对偶
C.比喻 对比 对比 D.拟人 比喻 对偶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臧克家,是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被誉为“农民诗人”。
B.本文从闻一多作为学者、诗人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介绍他的“说和做”。
C.在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本文用“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的例子来衬托闻一多先生对学术研究的专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从文中找出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
2. 文中说闻一多先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闻一多先生做的三件事,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他这样做的目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4.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的写作过程。
D. 第③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四川省甘孜州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选文前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 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三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二部分 拓展与提升(选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五月三十日《南方周末》
1. 文章①—③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请联系前后文,谈谈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3. 文章写闻一多先生上课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举一处侧面描写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4. 文章写了不少闻一多先生上课的事,从这些事里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到西南联大后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香不剃须”,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B. 闻先生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做学问,以至有人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C. 闻先生讲唐诗,把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样讲唐诗,必须既是诗人,也是画家。
D. “我”颇具歪才,对李贺诗歌独具特色的理解,深得闻一多先生的赏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髯飘飘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来听闻先生的讲课。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词生动,引人入胜。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好些人回忆闻先生时都讲到了他讲楚辞的情景,都说他讲课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的确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的创作时,还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别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下巴下只有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得他轮廓分明,显得潇洒而又坚毅。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⑤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⑥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为 其另立一个半身像,最好是铜像。这个半身像可以没有胡子。
1. 本文以“修髯飘飘”为题,有什么好处?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
(2)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下巴下只有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得他轮廓分明,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3. 联系全文来看,闻一多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四点即可)
第三部分 评价与反思
第一部分《基础与巩固》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B项“湃”应读pài,“校”应读jiào;C项“潜”应读qián;D项“斗”应读dǒu。
2.【答案】C
【解析】A项“疑”应为“凝”,“惯”应为“贯”;B项“慨”应为“楷”,“即”应为“既”;D项“藉”应为“籍”,“赖”应为“懒”。
3.【答案】D
【解析】“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4.【答案】B
【解析】兀兀穷年指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5.【答案】B
【解析】“文化药方”是暗喻;“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构成排比;“动人心”和“鼓壮志”,“气冲斗牛”和“声震天地”构成对偶。
6.【答案】C
【解析】在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二、
【答案】1.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 ①. 撰写了《唐诗杂论》; ②. 完成了《楚辞校补》; ③. 编著了《古典新义》 ④. 目的: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用比喻 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4.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第①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第②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第⑤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第⑥段“‘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可知,本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故本文可用结尾段概括: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分析。
(1)成绩。
①结合第四段“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可知,成绩一:撰写了《唐诗杂论》;
②结合第六段“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可知,成绩二:完成了《楚辞校补》;
③结合第六段“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可知,成绩三:编著了《古典新义》。
(2)目的。结合第三段“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可知,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原因是想在古代典籍中发现拯救民族、国家的方法和途径。故目的是: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根据题千要求可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赏析,抓住本义、含义、主题和情感几方面内容来分析。
“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把“小楷”比作“衙门前排列的蚂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字很多,很密集,表现了写这些字的闻一多先生工作的繁琐和他对待工作的认真踏实,从而可看出闻一多先生对等学问严谨的态度。故而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既表现闻先生做事的认真,也看出作者对他这一精神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文章详写了《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略写《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但文章没有提到《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比较顺利,况且研究任何学问是很艰苦的过程,从后文对闻一多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的描写也可看出。因此本项中“详写最为艰辛的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的写作过程”理解错误;
故选C。
三、
【答案】1. 承上启下(不用阐述理由)原文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三个段落明显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学者,启示下文革命者。
2. 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发表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
3. 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后者指他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过渡段和句的作用。
选文第①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这是承接上文,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②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引起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第③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启发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和学者的不同,引起下文;
因此,选文前三段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概括“说”和“做”的几件事,不能漏掉其中一面。
第⑧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可知他:起稿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
第⑨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可知: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敌人;
第 段“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知: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可据此作答。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注意句中的关键词以及前后文的语境。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里指的是他做学问时不说,有了成就也不说、不自夸,更加注重“做”出学问、做出成果,表现踏实勤奋的精神;
“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是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从第 段“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和“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可知:这个“说”,实际上也是“做”。他宣传革命,当然要“说”,也用行动去“做”,他的言行是一致的,表现他宣传革命、积极斗争的精神;
“说”与“做” 是统一的。因此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第二部分《拓展与提升》答案解析
一、
【答案】1. 与西南联合大学刚成立时的迁转情况。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个性的刚烈坚毅与治学的专注。
2. “炽热”表现的是闻一多先生的一腔爱国热忱,“严冷”表现的是闻一多先生对现实的忧虑。
3.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课之精彩,吸引力之强。
4. 专心治学、教学严谨、学识渊博、鼓励创新、提倡学风自由。(意合即可。) 2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
第①段“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可知,闻一多先生抗战期间蓄须明志,表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第②段“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可知,闻一多先生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第③段“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写了西南联合大学刚成立时的迁转情况背景;
文章①—③段写了闻一多先生性格强烈坚毅与专心治学以及西南联大的迁转情况背景,为后文写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的讲学情况做铺垫,也表达“我”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之情。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分析与理解。结合词语的本意和语境意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第①段“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中加点词语“炽热”,本意是:常用于形容感情和情绪热烈,结合第①段“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可知这里,闻一多先生目光“炽热”的原因是他一腔热忱的爱国情;
“严冷”本指指严肃而冷峻,结合第①段“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可知,这里“严冷的目光”是指:他对日寇入侵这一现实的痛恨、忧虑。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本文第⑤⑥⑦段重点写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其中,第⑤段“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第⑥段“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第⑦段“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等句子直接表现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是正面描写;
第⑥段“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这里交代听课的人众多,甚至有穿城而过的艰辛,从侧面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很有特点、很有吸引力的精彩课堂。所以,才有作者在第⑥段的感慨“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闻一多先生精彩、有吸引力、有特色的课堂,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学识渊博、专心致学,表达“我”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赞美之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第②段“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和第④段“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闻一多先生开设的学科都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可见闻一多先生专心治学、学识渊博;
第⑤段“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他的笔记本都是如此,可见,闻一多先生学习刻苦、治学严谨;
第⑤段“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他用废笔,且字写得一笔不苟,表现闻一多先生节俭朴实、做事一丝不苟的形象;
第⑥段“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和第⑦段“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可知,闻一多先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用更容易懂得方法讲解给我们听,表现他博古通今的学识、教育有方的教学技艺;
第⑧段“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以及闻一多先生对“我”读书报告的评价,可见闻一多先生不守旧古板,鼓励学生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自由学风;
可据此概括作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C.第⑦段“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这是一个反问句,表明闻一多先生虽然不是画家,但是他却能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表现闻一多先生对画和诗歌的内容都很精通,表现他的学识渊博。而不是说“这样讲唐诗,必须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所以,表述有误;故选C。
二、
【答案】1. 题目点明了闻一多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题目意蕴丰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闻一多刚毅的个性和伟大的人格。
2. (1)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闻一多讲课很有号召力,引人入胜。
(2)运用外貌(细节)描写,突出了闻一多潇洒而又坚毅的个性特点。
3. (1)抗战不胜,誓不剃须;(2)严谨治学,考证精严,又极富想象;
(3)个性鲜明,潇洒而又坚毅;(4)面对民族危难,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5)心口如一,义无反顾。(写出四个就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题目“修髯飘飘”是对主人公闻一多外貌形象的概括,描写他的与众不同,突出闻先生刚毅不屈的伟大人格,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特色的词语(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本题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句(1)“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是对教室环境气氛的描写,突出教室的安静,侧面表现闻一多先生课讲得好,吸引学生的兴趣。句(2)是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描写,通过对“胡须”的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潇洒而又坚毅”的特点。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第①段中“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 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体现出闻一多崇高的爱国情怀;第②段“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体现出闻一多治学方面的特点;第③段的内容体现闻一多“个性很强”的特点,做事很讲究;第④段写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的不屈精神和心口如一、义无反顾的刚毅个性。结合文章对闻一多的描写和记叙的事件分析作答即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