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气受热过程(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大气受热过程(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02 09: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1.结合图文资料,能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影响,并解释一些跟其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2.结合图文资料,能说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而能分析大气保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原理。(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0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读图并思考
100%
47%
34%
19%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可以完全到达地表吗?
②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需经历怎样的大气作用才能达到地表?
②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①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47%
读图并思考
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特别是波长短的电磁波)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表面温度
约5500°C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近地面大气
均温约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可见光(波长从长到短):红橙黄绿蓝靛紫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
参与的大气成分:
水汽、云(最显著)和浮尘
特点:无选择性
思考: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所以气温低。
1.反射作用
2.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思考: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蓝色、紫色光波长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思考:
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3.吸收作用
选择性
地 面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探究探究
吸收极少量紫外线
作用 形式 作用 特点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
现象
反射 作用 无选 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 作用 有选 择性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吸收 作用 有选 择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对流层) 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
臭氧(平流层) 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总结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纬度因素)Why?
答:①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
②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
③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两极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拓展:P77探究
1.为什么日落和夕阳呈橘红色?
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被散射掉,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透射下来,故呈橘红色。
拓展: P79活动1
2.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
①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光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可以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
②由于大气能够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从而引起“晨昏蒙影”现象。
拓展:3.为什么十字路口停车信号灯是红灯?
红光的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作为停车信号灯更醒目。
拓展:4.为什么白天多云,温度不会太高?
白天多云,厚厚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相对越少。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拓展:P79活动2
5.如图 3-14 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拓展:P79活动2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答:新雪的反射率最高;
冰面其次;
城市水泥路面也较高;
沙土、草地、浅色土、黏土、深色土、海洋、耕地的反射率较低;
赤道海洋最低。
拓展:
(2)读图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
①深色地面反射率比浅色地面小
②潮湿土壤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
③粗糙表面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
④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
⑤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
3.地球上的生物不被紫外线伤害
2.日落后的天空还是明亮的
1.白天云层下方光线比较暗
4.白天有云,气温较低
散射
反射
【活动:连线】
分组讨论,将下列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吸收
【当堂练习】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D
【当堂练习】
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
高空
B
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两极则相反。
(1)规律: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
图3—13 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的大气路程
补充:4.地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也叫太阳高度(范围0°-90°)
时间差异:夏季(正午)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冬季(早晚)则相反。
补充:4.地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探究1:
为什么某些地区太阳能丰富,而某些地区地区太阳能匮乏?
答: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0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地面吸收
地面反射
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
暖大地
大地
暖大气
大气
还大地
1.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①对流层大气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地面是对流层大主要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2)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②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
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④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作用越明显。
大气逆辐射
1.大气受热过程
(1)地面辐射:
(2)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3) 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③大气还大地
1.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直接热源与气温垂直递减率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最终)热源。
1000m
12℃
2000m
6℃
3000m
0℃
探究2:
“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
答: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降低白天的最高温度
提高夜晚的最低温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
P81阅读Reading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如果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会下降到-18 ℃,那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正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左右,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探究3:
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1-2个小时,而不是正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
答: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阳光最强烈,但是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午后1-2个小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探究3:
太阳辐射—当地正午12时左右;
地面辐射—当地午后1时(13时)左右;
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当地午后2时(14时)左右。
探究4:
为什么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答: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但保温作用也弱
探究5:
为什么农民利用烟雾防霜冻?
答: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探究6:
如何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答: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
大气
吸收
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大气
辐射
大气
辐射
地表气温升高
导致全球变暖
大气
辐射
探究7:
“不时不食”,讲的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然而到了如今,冬天吃西瓜、夏天吃萝卜,反季节蔬菜大行其道,这又是为何呢?试用解释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
答:温室大棚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也可以减少农作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流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塑料薄膜、玻璃等材料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照射到地面,地面产生地面长波辐射,而透明覆盖材料能够阻挡长波辐射,从而通过土壤、墙体蓄积更多的热量;
到了夜间,由于透明覆盖材料的保温作用,使得室内环境温度不至于过低。
探究7:
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
地膜覆盖的作用:
1.保地温--减少地面辐射损失,吸收的热量保留在土壤中。
2.保地湿—光照减少,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探究7:
地膜的作用
1.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这样可以提高光合效率,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实的质量。
2.它还能调节土壤的温度,冬季土壤的温度可以提高5°C左右,这样就能避免土层出现冻害的情况。夏季它可以降低表层的温度,能降低3°C左右。
探究7:
地膜的作用
视频1:苹果树与银色地膜
探究8:
“为什么农民要在果园里铺沙或者鹅卵石?
答: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探究9:
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青藏高原地区“早穿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现象。
答:昼夜温差大
①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晴天多,云量少。
②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
③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至清晨近地面气温达到最低,故有“早穿袄”的现象。
探究12:
晴朗天气和阴雨天气下昼夜温度变化有什么样的差异什么
答:晴朗天气下白天气温高,夜晚温度低,多云天气下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的削弱作用,使得气温相对降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提高夜间温度,因此多云天气气温昼夜变化小。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
保 温 作 用 / 温 室 效 应
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
农田烟熏防霜冻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
高处不胜寒
月球昼夜温差大
1.经纬认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环节。读图3—15,认同经纬观点吗?你是怎么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部分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由这三环节组成。
P82活动
2. 绘示意图说明下列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1)月球基本上没有大气,赤道处中午高达 127 ℃,晚上最低达 -183 ℃。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答:月球无大气;白天,无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白天气温高;夜间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夜晚气温低。故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P82活动
没有大气的月球
有大气的地球的情况
P82活动
(2)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答:霜冻指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剧降到0 ℃以下植株受害的气象灾害,常发生在深秋至次年早春常发生。晴朗无风夜晚,地面辐射散热,且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能力差,气温下降,易成霜冻。
P82活动
2. 绘示意图说明下列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太阳辐射
太 阳
地 面
大 气
宇 宙
空 间
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种辐射:
三个过程:
两种作用: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长波)
①太阳暖大地→②大地暖大气→③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B
2.影响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B
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
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①④辐射少 B.②③辐射少
C.③④辐射少 D.②④辐射少
B
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 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 2 题。
1 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  )
A. 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2 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  )
A. 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 D 2 B  解析:1. 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2. 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
课堂练习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 4 题。
3 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4 下图中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
3 D 4 C  解析:3.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A 项错误。地面辐射强,地表热量散失快,降温快,B 项错误。空气中水汽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C 项错误。大气逆辐射弱, 地表降温快,D 项正确。4. 读图可知,图中四地a、c 两地是阴天,昼夜温差比晴天的地点小。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 位于陆地,c 位于海洋,海洋的昼夜温差比陆地小。
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完成5— 6 题。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对流层大气热量都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属于短波辐射
C. 地面热量收入=太阳辐射47 +大气逆辐射106
D. 大气不能吸收潜热输送和湍流输送传递的能量
6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的原因是阴天 (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晴天弱 ②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晴天少 ③夜晚大气逆辐射比晴天强 ④夜晚地面辐射比晴天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C 6 B  解析:5. 对流层大气热量都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地面热量收入=太阳辐射47 +大气逆辐射106。地面辐射通过潜热输送和湍流输送形式将能量传递给大气。6. 阴天云量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晴天强。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多,阴天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晴天少。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比晴天强。由于阴天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地面辐射比晴天弱。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完成7— 8 题。
7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 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8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7 A 8 C  解析:7.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8. 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9 月份的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两点,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 ℃的干空气。(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4)前半小时内,持续观察并描述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之后,每隔10 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读数。(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结论进行对照。结合以上描述和实验模拟图,完成9 — 10 题。
9 下列关于前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  )
A. 同步升温 B. 无明显变化 C. 甲升温快于乙 D.甲升温慢于乙
10 在数据分析的时候,两位同学发现甲容器内温度计的读数均低于乙容器,原因可能是 (  )
①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差异 ②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相同,但同体积水的比热容更大 ③水与干沙子的透明度差异大  ④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D 10 D  解析:9. 由材料可知,甲容器内为一定体积的水,而乙容器内为一定体积的干沙子,干沙子的比热容明显小于水,所以升温速度快。10. 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沙子升温速度快。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不同。水与干沙子的透明度差异大。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温度。
右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 题。
11 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  )
A. ①减少 B. ②增加 C. ③增加 D. ④减少
12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
A. 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 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 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 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11 B 12 D  解析:11. 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判断,①是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①增加,②增加,③减少,④增加。12.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 是因为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④弱,地面降温快,所以昼夜温差大。夜晚没有①存在。晴天多,白天反射作用弱。夜晚没有③存在。
13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表示 辐射,②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 辐射,③表示 辐射,④表示 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
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能量、低消
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2)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 (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 (填数码),大气温度升高,同时 (填数码)增强, 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气温低。
13(1)太阳 大气 地面 大气逆 (2)D  (3)③ 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4)削弱 保温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2)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即④减弱。(3)大棚内的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 使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度升高,热量充足,从而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为了防止太阳辐射晒伤,因此需要防晒霜;夜晚,由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需要厚衣服来保暖。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