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2 09: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目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具有什么意义?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②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
主要内容 意义
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折二:“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一: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到农村,开辟农村革 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促进全党全国的安定团结,调动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2年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国安邦总章程)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统一全党思想,为改革开放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根本目的
二、改革开放进程
㈠.对内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㈠.对内改革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实质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意义
思考: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
分配方式:
集体所有——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集体)——包产到户, 家庭为单位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历次调整 主要内容
1.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1953—1956)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人民公社化(1958)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㈠.对内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1979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这是中国最早实行承包制的首都钢铁公司,自承包后连续12年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9.1%。
①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或政企不分)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1980年经济特区
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后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多层次 多渠道 多种形式
二、改革开放进程
目的: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 对外开放
4.
二、改革开放进程
突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
深化改革开放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㈠.“一国两制”(理论)
⑴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⑵ 含义: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前提和核心
主体
台湾问题
因为国共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
因为列强侵华造成的殖民侵略问题,属于主权、外交问题;
(3).实践:港澳回归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从1997年至2017年,20年间,香港财政储备
增长近3倍;上市公司数目增长近3倍;
股市资本总值增长8倍。20年里,
香港获外资直接投资总额
增长超过10倍。
──数据整理自凤凰网
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分裂国家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李登辉 “一中一台”
陈水扁“一边一国”
蔡英文鼓吹“两国论”
阻碍海峡两岸关系主要因素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
台独势力
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统一台湾,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00年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一国两制”的提出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香港、澳门的回归
课堂小结
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
A
D
当堂检测
3.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外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B.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础 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B.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形成了全面立体的开放格局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B
5.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党的会议 观点或论断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 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6.邓小平曾指出,香港问题能够谈成,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据此可知,香港回归主要得益于(  )A.中国政府的正义立场 B.外交人员的谈判努力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A
D
7、(2022.安徽模拟)“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首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民谣反映了当时
A经营和分配方式的变化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飞跃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A
8、(2021.山东卷)《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 年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
C.技术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稳定 企业 改革
C
9、(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人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
同课章节目录